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漢語成語的「宅心仁厚」,就具有人生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意義,讓我們懂得感恩,知道推恩。
「宅心」之說,最早出自《孟子》。「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離婁上》)「宅心」,就是「居仁由義」。
「仁厚」之說,出自《荀子》。聖人,「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閔」(《君道》)。「仁厚」,就在於「兼覆天下」。
「宅心仁厚」,現今有的解釋為居心仁厚,亦即是忠心而厚道。
實則,聖人垂世立教,曰「宅心」,就是說養心、存心和修心;曰「仁厚」,就是言知恩、報恩和推恩。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宅心仁厚」,就是修道踐德而行善仁愛,推己及人,自人及物,使之各得其所。推恩其極,就是讓天下之人無不自得祥和安樂。
從人生方法論上言,只有宅心之純,方有仁德之厚。只有知恩、推恩於人,方能證驗「宅心」之「仁厚」。
宅心仁厚,是盡己仁愛之性,樂善不倦。
人皆有一個心,然心為藏舍之所,就會有不同的收藏和存貯。虛心、洗心之工夫,就在去其私慾執蔽;存心、宅心之工夫,就在操持道義;養心、修心之工夫,就在誠意正心。
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中,認為人之安宅為仁、正路為義,而宅心就是「居仁由義」。「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孫丑上》)「宅心」而安於仁,必達致仁之厚。
宅心於仁,乃是人人皆可為的道德功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孫丑上》),就是人之「宅心」。這一「宅心」,又是「怵惕惻隱之心」。
人有惻隱之心,則為仁之端;有羞惡之心,則為義之端;有辭讓之心,則為禮之端;有是非之心,則為智之端。「宅心」,就是「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人有安宅,宅心仁厚,是盡性的自得其樂。「宅心」達致「性之」或「身之」的修為之境,即是「純而不已」或「至誠無息」。自得其樂,樂善不倦,豈非人性一大成就和事業?
宅心仁厚,是得志兼善天下,欲罷不能。
有「宅心」之純,自有仁德之厚。仁德之厚,體現著「宅心」之純。能夠「純而不已」或「至誠無息」,就必是「仁厚」的博厚高明、悠久無疆。
仁德之厚,是擴充己性而推恩於人的功德之大。仁德之厚,或是「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的「達之天下」,或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勸學》)的「兼覆天下」。
「仁厚」的推恩,是宅心之純的不已。「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孟子·公孫丑上》)這一由內聖而至外王的道德實踐,就是「擴而充之」的「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仁厚」之極,就是「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亦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推恩足以保四海」。
「仁厚」之至,足以安天下之民。仁人之善,裁萬物而養萬民,「其仁厚足以安之」(《荀子·富國》)。安天下之民,濟世人之急,就是「仁厚」的功德體現。
宅心仁厚的人生境界,就在於「善推其所為而已」。有「宅心」之純,自能欲罷不能,沛然莫御,而推恩於天下,達致「兼善天下」的「仁厚」。
宅心仁厚,是實現人格理想,誠善誠美。
「宅心」者,是修諸己的內聖之功,亦即是「由仁義行」的「純而不已」,而「仁厚」是推恩的「兼善天下」,亦即是外王之功德。內聖而外王,就是在實現人格的崇高價值理想。
這一人格價值理想,就是「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的誠善誠美。
如果說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偏重於「從容中道」之內聖的話,那麼「大而化之」和「聖而不可知之」就是偏重於外王的人格價值境界。
在中國文化的人格理想中,內聖與外王一體。外王必基於內聖的分定和弘毅,內聖必得落實在待人接物和事業作為上。沒有內聖的「宅心」,則外王的「仁厚」無根。沒有外王的「仁厚」,則內聖的「宅心」無以證顯。
「仁厚」之功德,在古人的價值理想中就是仁人在上的治國為政。在上者之所以「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荀子·富國》),就在於其「仁厚」,亦即是其所為誠美,其惠利誠多。
宅心仁厚,雖為忠心而厚道之品德,但必以推恩和擴充「四端之心」的功業和功績作為證驗。沒有成果的證明和呈現,我們無法驗證其宅心之純和宅仁之厚。
宅心仁厚,體現了「德行」二字內在的價值真諦。有德必有行,有行必有德。「宅心」則有德,「仁厚」則有功。修德而躬身實踐,有所作為,功德統一,方是這一價值的真諦所在。
從「宅心仁厚」的現實意義上言,作為一個人,宅心仁厚,就要從感恩、報恩和推恩做起。
只有懂得感恩,方能宅心於仁,親親敬長,體行仁愛;
只有懂得報恩,方能宅仁於厚,立己立人,達己達人;只有懂得推恩,方能推己及人,齊家治國,兼善天下。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