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近代革命劇《兄弟營》登陸上海新聞綜合頻道黃金檔,掀起一股尋找「杜鵑花」的熱潮。在當下電視劇市場中,現實主義題材蔚然成觀,諜戰劇依然佔據一席之地,《兄弟營》的導演兼主演海頓表示:「這類題材不會死。一部傳達正能量、宣揚愛國主義教育的諜戰劇,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導演海頓從業以來,一直堅持諜戰劇的創作。從參演的第一部抗日題材電影《犬王》至今已逾二十年,他參演與創作了十幾部諜戰劇,其中不乏《黑玫瑰》《敵後武工隊》《我是趙傳奇》《浪花淘盡》這樣的口碑佳作。隨著《兄弟營》的熱播,導演海頓將用創新與誠心為觀眾呈現一部情感濃鬱、懸疑熱血的諜戰劇。
《兄弟營》導演海頓:不負生活與信仰
《兄弟營》是一部生活劇
海頓曾說:「我會變著法兒提醒觀眾勿忘國恥。」在新劇《兄弟營》中,他將這種精神貫徹到底。《兄弟營》以1926年北伐戰爭時期攻佔武昌為歷史背景,融合了陰謀與偵破、謊言與善意、激烈槍戰、智勇較量、熱血兄弟情等元素,講述了以石一(海頓飾)為首的革命黨人在猛虎營內巧設妙局,抓尋內奸「杜鵑花」的故事。故事圍繞誰是「杜鵑花」展開,海頓表示:「《兄弟營》可以說是三對夫妻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
該劇另闢蹊徑,不以戰爭為中心,而將戰爭作為一個時代背景來為故事與人物服務。在海頓看來,這是一部「戰爭背景下的生活劇」。《兄弟營》的中心是人物與情感,主角形象的刻畫、情感的處理則至關重要。男主角石一是一個有勇有謀、忠誠可靠的英雄人物,但他卻經常不按常理出牌,創造出了意想不到的情節走向,增加了劇情張力。除了主角,海頓認為:「紅花還需綠葉配,每一個人物都不容忽視。無論是諜戰劇還是其他題材,刻畫出個性鮮明有魅力的人物,才能創作出令觀眾念念不忘的優秀作品。」
《兄弟營》導演海頓:不負生活與信仰
生活定方向 匠心定路長
海頓不但是《兄弟營》的導演,在劇中還飾演男主角石一。然而他的身份卻不僅僅如此,他還是編劇、配音演員、小品演員,這足以令人欽羨,然而他卻認為,這不過是生活選擇的結果。在事業起步階段,為了生活,他不得不親力親為。至今他還沒忘記他編寫第一部作品《盜火線》的情景。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海頓寫到第三集就無法進行,直到經妻子提醒,從劇中人物著手,想像他們的命運走向,才重新有了靈感。說起那段經歷,海頓很感慨:「通過那部劇,我理解了絕境之處人的無限潛能,也知道了什麼是堅持。生活的困難總是一個接著一個,只有肩負起責任,堅持下去,才能不被打倒。」
從業多年,海頓靠作品與人品贏得了口碑,與他共處過的工作人員都稱讚他有人格魅力,因為「他不會裝,不會『演』導演」。而海頓卻認為自己只是「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他表示:「諜戰劇具有教育意義,它記錄了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讓一代代的觀眾不忘歷史,受到愛國主義的薰陶。」秉持著對觀眾負責的原則,海頓打造出了《我是趙傳奇》《尖刀出鞘》等精品諜戰劇。甚至在面對劇組扎堆拍攝而無場地的情況,他與妻子建造了一座海頓影視基地,為更多的諜戰劇劇組提供了一體化的拍攝場所,既節省了時間,也保障了製作品質。
《兄弟營》導演海頓:不負生活與信仰
心存感恩 信仰立身
《盜火線》是海頓的第一部編劇作品,而他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卻是一部家庭劇《留神》。這部劇雖然成效不盡如人意,但對於導演海頓來說卻意義非凡,正因為這部劇,他正式走上了導演之路。談及緣起,海頓飽含感激之情:「我的伯樂是武漢天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黃志超先生。當時我一沒作品,二沒名氣,黃志超先生可以有很多更好的選擇,但最終選擇了我的《留神》。可以說沒有黃志超先生,就沒有現在的我。」
如今,海頓已入股武漢天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對於公司將來的規劃,他表示:「不管未來如何,我們都會不忘初心,堅定信念,團結一致地做好每一個項目,為社會傳遞正能量。所以,規劃在我看來就是吸納更多人才,對每個項目負責,為觀眾呈現更多優秀作品,把公司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