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義音樂代表人物——海頓先生

2021-01-10 正步音樂教育

古典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有很多,今天這篇文章主要針對海頓來進行分析。

希望通過一下簡單粗暴的分析,能夠讓大家對海頓這位交響樂之父有一定的了解。

(一)海頓

海頓(Joseph Haydn,1732-1909),奧地利作曲家,全名弗朗茨·約瑟夫·海頓,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綽號為「海頓爸爸」,被後人尊稱為「交響樂之父」。

1.人物生平

海頓從5歲開始便於以為叔父住在一起並跟隨叔父學習音樂,兩年以後,海頓成為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唱詩班男童,在那兒獲得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但卻沒有接受系統的音樂理論的訓練。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海頓開始出現變聲,從這時開始就被教堂除名了。

青年時代靠做自由音樂家和教師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他廣交維也納有勢力的人,並師從著名的義大利作曲家和歌唱教師尼古拉·波爾波拉學習作曲,為他充當伴奏和助手。1758年成為莫爾金伯爵的音樂總監,這位伯爵居住在維也納,但夏天卻在故鄉波希米亞度過。

1761年可以說是海頓生活中是重要的轉折點,他開始為保羅·安東·埃斯特哈齊親王服務,這位親王是最富有和最有勢力的匈牙利家族之一的首領。是一位忠誠於音樂事業的慷慨的藝術保護人。

海頓在保羅·安東及其兄弟尼古拉斯的宮廷中,度過了近30年的時間,對他作為一位作曲家的發展來說,這樣的生活環境是每位作曲家都奢求的。但是,海頓也有著自己的一些難處,在親王所要求的情況下,不管是什麼形式什麼體的音樂,海頓都必須要創作出相關的音樂並指揮演出,訓練和監督所有的音樂人員,當然還擔任這維修樂器的重要責任。

在宮廷度過的這些年中,歌劇和音樂會成為每周都要演出的事情,還為尊貴的訪問者舉行特別的歌劇和音樂會。在親王的私人房間裡,幾乎每天都舉行室內樂的演出,親王自己通常演奏上低音維奧爾琴,該樂器類似大型低音維奧爾琴,有一套額外的共鳴金屬弦,可以像豎琴一樣地彈撥。海頓寫了大約165首上低音維奧爾琴曲,大多數是同中提琴和大提琴的三重奏。

在18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他的聲名鵲起,他也滿足全歐洲一些出版商和個人的許多委約。他呆在埃斯特哈齊一直到尼古拉斯親王於1790年去世,尼古拉斯的兒子安東成為埃斯特哈齊的下一位親王,他立即解散了他父親的樂隊。海頓得到一筆退休金,前往維也納自己的家中生活,但是這樣的狀況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

之後海頓參加了倫敦相繼舉行的兩個演出季節,雖然很辛苦,但創作頗豐,收益不少。海頓為演出季節指揮音樂會,並寫作了大量新作品,包括12首《倫敦交響曲》。

2.創作特徵

海頓鋼琴音樂的風格正如他的基本創作風格一樣,總是給人以明朗、樂觀、充滿活力、富有幽默感和民間氣息的感覺,其實這樣的鋼琴音樂風格與他生活的時代遊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關於海頓作品的特徵,正步音樂也去認真聽了一下,確實有一種積極向上的音樂態度在其中,也一樣各位音樂愛好者,跟隨正步音樂的步伐多去了解一下海頓。

3.代表作品

海頓晚期的作品多屬於古典主義時期風格作品,多以鋼琴奏鳴曲為主。

海頓創作中期的25首奏鳴曲是海頓的轉折點,他從中期開始運用典型的古典時期的音樂形式,從樂句結構和樂曲規模上都比以往有所擴大,用精妙的手法對主題展開得很嚴密,富有建築感,表現出了熱情激昂的情緒。由於受到莫扎特作品中抒情性的影響,海頓後來的創作靈感一度有了新的傾向,注重快板樂章歌唱性的寫作,使旋律更加富有美感。

晚期奏鳴曲有5首,富有獨創性,是非常成熟的作品,這是海頓離開宮廷後自由創作時期創作的。這5首作品較之中期作品有了突破,思想更為深刻,主題之間有了明顯的對比。作品中表現了英雄性和戲劇性,有和貝多芬早期奏鳴曲同樣的感覺,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大調奏鳴曲》。

通過以上對海頓先生的人物生平、創作特徵和代表作品相信大家對海頓有了一定的了解,歡迎各位老師下方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三傑之一海頓
    海頓被稱為「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三傑」之首,「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奠基人。 在交響樂、弦樂創作方面,皆有傑出成就。海頓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主要分三個時期,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作品多數較短小,結構卻很完整,由於當時的作品是在宮廷中的創作,作品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很強的外在華麗表現。
  • 永恆的海頓-音樂沙龍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2009年是偉大的作曲家海頓逝世200周年,9月25日,一場主題為"永恆的海頓"的專場音樂沙龍在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舉行。此次音樂沙龍,是繼9月3日至17日"海頓音樂生涯圖片展"之後,國家大劇院舉辦的又一次海頓年紀念活動。
  • 感受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特徵
    另外,在海頓的音樂創作中很明顯地反映了當時正欣欣向榮的市民階層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他的音樂充分表現了輕鬆、幽默的性格,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他的作品沒有表露任何感情問題困擾的痕跡,表現出一種藝術的超脫,音樂創作幾乎完全超越了現實。 莫扎特,奧地利作曲家,他靈性十足,人稱「音樂神童」,1781年,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自由作曲家。
  • 2015教招備考「西方音樂史」簡答題練習:古典交晌曲在古典主義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簡述古典交晌曲在古典主義時期的發展】交響曲的形成和發展是古典主義時期最重要的貢獻。交響曲是西方管弦音樂主要的音樂體裁,它構思宏偉,篇幅巨大,音響豐富,色彩絢麗,能夠通過種種音樂形象的對比和發展,來揭示社會生活中的矛盾衝突和人們的思想及感情,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體裁。
  • 海頓:他是世界音樂大師莫扎特老師,也是音樂的奠基人
    海頓:他是世界音樂大師莫扎特老師,也是音樂的奠基人 2020-11-26 00:00
  • 奧匈海頓愛樂樂團下周來深演奏「海頓音樂的精神」
    晶報訊(記者張瀛戈)被稱為「海頓音樂的代言人」的奧匈海頓愛樂樂團作為本屆文博會藝術節系列精彩演出之一,將於6月5日晚在深圳音樂廳舉辦一場高水平的國際音樂盛宴。南方科技大學藝術中心主任、教授,中央音樂學院歌劇中心特聘教授畢寶儀將作為本場演出特邀嘉賓參與。
  • 聽哪些古典音樂可以培養紳士風度?
    這位「絕世翩翩佳公子」的音樂既含有古典主義的邏輯性,又帶有浪漫主義的幻想性;他首創了高雅純淨、形式短小的鋼琴曲「無詞歌」(Songs Without Words),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並使巴赫被遺忘了一百多年的《馬太受難曲》重放光芒,他還順便發明了指揮棒。
  • 「有海頓的地方就不會有不幸」
    2020年3月31日是奧地利音樂大師海頓誕辰138周年。「有海頓的地方就不會有不幸!」是1809年5月10日,海頓面對著拿破崙大軍隆隆的攻城炮聲留下的遺言,在四面的槍炮聲中,海頓對著驚慌失措的僕人如是說。說的是音樂即人類守護神。
  • 精神作曲家「交響樂之父」——海頓
    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被譽稱交響樂之父和弦樂四重奏之父。海頓的音樂幽默、悠閒、明亮、輕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脫,他將奏鳴曲式從鋼琴發展到弦樂重奏上,他是器樂主調的創始人,將傳統對位法的獨立聲部完全同化了,將主題發展自行展開。
  • 金峰音樂廳 海頓小夜曲
    編輯、主持人:金峰 海頓在古典大音樂家裡面,其音樂個性似乎不算突出,除了「交響樂之父」之外,還真不大好給他安上一個什麼,更為感性的頭銜。
  • 鋼琴家海頓在18世紀80年代創作的作品分析
    海頓對此事也欣然承認,C.P.E.巴赫確實對他的音樂生涯產生了重要影響。事實上,海頓曾經從巴赫奏鳴曲中摘引過部分段落作為樣板,例如巴赫的奏鳴曲降E大調(No.18)、g小調(No.44)、A大調(No.32)、C大調(No.48)以及其他人的作品都曾被引用過。儘管如此,海頓的影響對於為這種新型曲式而創立的嚴肅風格也不可小視。在他的筆下,奏鳴曲的音樂內涵逐漸引向深入。
  • 海頓爸爸的鋼琴作品像父親一樣溫暖!
    XVI-32談談如何欣賞海頓的鋼琴音樂作品弗朗茨・約瑟夫・海頓―「交響樂之父」,在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是第一位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近年來,藝術文化不斷發展,人們對藝術作品的研究也隨之不斷深入,海頓的鋼琴音樂作品作為古典樂曲的代表,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研究人員的青睞。本文就海頓鋼琴音樂作品,深入的賞析了其內含的音樂特性與藝術特點。 本文作者盧婷婷,原載《藝術科技》,2013年。
  • 回放 國家大劇院系列音樂會:聆聽莫扎特、海頓巔峰之作
    回放 國家大劇院系列音樂會:聆聽莫扎特、海頓巔峰之作
  • 紀念海頓逝世211周年|15部交響曲珍藏「海頓爸爸」一生輝煌
    2020年5月31日是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逝世211周年紀念日。作為「維也納三傑」之一,海頓在音樂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地位:他試著走出巴洛克晚期音樂的連綿與靜態,創造一種全新的戲劇性衝突;他通過不倦的創作確立了交響樂的結構基礎,也被稱作「弦樂四重奏的奠基人」。海頓的音樂是嚴肅的也是活潑的,是古典的也是創新的。
  • 為歌手應該了解的鋼琴作品與鋼琴家海頓早中晚時期的作品
    海頓的主要鋼琴作品海頓的一生跨越了從巴洛克時期到幾乎整個古典主義時期的漫長階段,所以從他的音樂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其風格的演變過程。海頓的鋼琴音樂風格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作品以鋼琴奏鳴曲為主。,這一時期的海頓,開始運用典型的古典時期的音樂形式,從樂句結構和樂曲規模都比以往有所擴大,用精妙的手法對主題展開得很嚴密,富有建築感,表現出了熱情激昂的情緒。
  • 古典時期——『交響曲之父』海頓
    『音樂鋼琴說』只分享最硬核的音樂知生平簡介:弗朗茨.約瑟夫.海頓(奧地利作曲家)出生於羅勞的克羅埃西亞族村。他的父親是一名工匠,他的母親受僱於一個大家族她是一位虔誠的婦女給海頓灌輸以敬神的感情。海頓的家庭並不富裕。
  • 海頓為何是「爸爸」?讀了這篇你就知道
    十八世紀下半葉的維也納,既是奧地利的首都,又是音樂活動中心,也是世界各國作曲家施展才華的聖地。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樂派的開始人約瑟夫.海頓(1732~1809),就是這一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被世界譽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傑之一。約瑟夫.海頓1732年4月1日出生在奧匈邊境羅勞村的一個鞋匠家庭。
  • 夜聽|與海頓的會面
    他從小被父親逼迫進行高強度鋼琴訓練,以「神童」聞名;他師從海頓,得到海頓大力讚許,後來卻與恩師分道揚鑣;他曾當上宮廷樂師,長篇連播《貝多芬傳》閱讀之聲出品貝多芬開闢了音樂史的新紀元。他有常人所不及的天賦異稟,卻有常人一樣的悲喜苦樂。
  • 混沌之美:海頓的《第83交響曲》"母雞"
    『音樂片段試聽』:母雞交響曲 第一樂章   當我們橫跨海頓數十載交響樂創作的"脈息",將會從這六首作品中讀解到他日漸熟稔的作曲技法,及其對交響樂未來發展的預期,這種預期隨後即將在一系列倫敦交響曲中達至沸點--這是海頓交響樂發展的末端,亦是古典主義時期交響樂發展的另一個嶄新起點。而當我們的追問從來路漫至去路,亦會發現這六首交響樂的些許傳承意味。
  • 《兄弟營》導演海頓:不負生活與信仰
    《兄弟營》以1926年北伐戰爭時期攻佔武昌為歷史背景,融合了陰謀與偵破、謊言與善意、激烈槍戰、智勇較量、熱血兄弟情等元素,講述了以石一(海頓飾)為首的革命黨人在猛虎營內巧設妙局,抓尋內奸「杜鵑花」的故事。故事圍繞誰是「杜鵑花」展開,海頓表示:「《兄弟營》可以說是三對夫妻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   該劇另闢蹊徑,不以戰爭為中心,而將戰爭作為一個時代背景來為故事與人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