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內容] 簡介→牛頭山→袖珍白水洋→山鄉碼頭→迎賓樟→媽祖殿→古渠→林厝大院舊址→商埠文化遺址→大香樟→臨水宮、福興寺→巾幗示範基地→廣場→海軍壩→婦女之家
各位團友,早上好!歡迎大家來白茶小鎮——石圳村做客。
政和縣石屯鎮石圳村,位於七星溪南岸,寧上高速政和出口東面,東連城西,南挨牛頭山,西鄰政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北接松源村。村外圍七星溪環繞,有人工鑿山開渠後形成的「江心島」。石圳距縣城4公裡,距石屯鎮4.5公裡,離高速互通口3.8公裡,現有126戶501人口,隸屬松源行政村。
石圳村建置於宋代。境內生態環境優美,自然風光秀麗,民俗民風淳樸,山鄉碼頭聞名十裡八鄉,今憑白茶小鎮和宜居宜遊綜合體而成為全省典範。2013年,被省婦聯評為「福建省巾幗美麗鄉村示範點」。2014年,被列為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婦女之家」和首屆「清新福建•美麗鄉村」專家青睞獎。石圳村得天獨厚的水鄉文化、女神文化、古商埠文化、市井文化、女性文化、民俗文化和綠色食品,定會讓你有別樣的記憶。
各位團友!這個長0.5公裡的村級公路,原來是一條簡易鄉間小路,列入省示範點和4A級旅遊景區開發後,拓寬改造成現在30米寬的高等級旅遊公路。請大家往前看!那遠處不高的山就是牛頭山,酷似一隻水牛在喝母親河七星溪的水。其中那個凹陷處,是人工劈成的。那是在上世紀「與天鬥、與地鬥」的農業學大寨期間,由知青出身時任石屯公社書記的吳金華(後任政和首個女縣長)主政時,組織全社所有勞力,以原始方式連戰十幾個冬春,硬是用人工鑿山引水造田。當年的戰天鬥地壯舉,如今成了一道人工景觀。
各位團友,再請看石圳外景。前面那個雲煙飄渺,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畫的村子,就是今天我們的旅遊目的地。前方左側,牛頭山挺秀的翠竹頻頻點首在歡迎遠方客人,村外大片田地上的茶、花、果、蔬等,賞心悅目。再往右看,七星溪水碧波蕩漾,兩岸小徑竹迎風悠晃。這座四拱小石橋左下方,即前面講的牛頭山凹陷處,認真看其河床,是上世紀70年代人造的「袖珍白水洋」,還將建成「水上樂園」呢!
各位團友,這棵老態龍鐘的香樟樹,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了。因它處在來石圳的必經道路上,因而稱它為「迎賓樟」。可能有的朋友會問,這棵香樟樹為何如此模樣?這得從村裡的碼頭說起。因古代政和交通閉塞,大部份運輸得走水路。石圳處於古官道桐嶺鋪和倪屯鋪之間,是政和通往省、府的交通要道。同時,政和最主要河流七星溪流經石圳時拐了一個大彎,形成一處深水港灣,俗稱「巖後灣」,村子三面環水,天成獨特的半島水村。地形的形成,促使石圳逐漸成為以航運為主的村莊,明、清時期就成為進出政和城關的中轉碼頭,外埠工業品、食鹽、洋貨、洋布等商品從下遊上行,本縣上遊木頭經七星溪流放到「巖後灣」拉纜集中,裝釘成排後,艄工們將其放流至西津、建甌、南平等地,最後合成大排發往福州,竹具、筍乾、草紙、茶葉、糧食等農副土特產品也從這裡中轉出境。最盛時,「巖後灣」長年停泊各種船、筏近百艘,船(排)工百餘位,這裡儼然成了政和縣的貨物集散地。這棵香樟樹因位於碼頭邊,不僅派上栓牢船排之大用場,還要忍受長年累月的浪擊和綑紮之痛,加之冰雹雷電惡劣摧殘,才形成如今的老態龍鍾狀。
各位團友,這是媽祖殿。媽祖是人們熟知的海上女神,而遠離大海的石圳,為何也建有媽祖廟呢?這是因為石圳祖先為祈禱庇佑船排平安出行,於清代時就在村裡建有天妃廟,成為政和山區難得一見的媽祖廟。原廟憾毀於戰亂。眼前這座媽祖殿的恢復重建,相傳是媽祖娘娘託夢給村裡3個村民而成的。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001年的夜晚,他們分別夢見媽祖娘娘對他(她)們說,她已多年居無定所,很不愉快。首夢者不把這當一回事,次夢者嘀嘀咕咕,三夢者消息不脛而走,最終於2011年8月28日,在靈氣依存的舊址上興建此殿,圓了媽祖娘娘的夙願。
各位團友,我們再來看看巷邊的這條古渠。它源自奔流的七星溪,譁啦啦地引進村子渠頭,人字形地左右分岔,淌過寬深各一米、長均1500米的兩條古渠,合抱村子一周,沿途曲曲彎彎地暢流,最後又匯入七星溪。溝渠以大鵝卵石鋪底和石片壘邊,四通八達,給村民帶來以澆灌、洗刷、滅火、清洗之便。據說1989年「7.22」洪災,巷子一口古井出現殼噴柱揚過屋頂的奇蹟,無疑不說明這裡水源豐、水路暢。
各位團友,石圳村最早富庶繁華,比屋連甍,不幸因遭受戰火而逐漸衰落。至今村中留存的斷垣殘壁,多數便是當年的遺址。現在我們到當年鼎鼎大名的林厝大院舊址和保存完好的卓氏古宅去看一看。明未清初,林氏人家經營藥鋪、酒館、茶館、布店後迅速發家,建造了接連三幢的豪宅,後相繼毀於戰亂。這幢卓氏古宅,外觀方方正正,風水牆包裹,寓意做人辦事要認真嚴謹。牆腳的鵝卵石、主牆的泥土、淺黛的瓦片、上好的木料等全都就地取材,省錢又環保。據說,原來這個開基祖房破爛不堪,主人去世後,趙氏婦人誓不改嫁,嫂姑相依為命,勤儉持家,發了財。於是倆人齊心協力建造了當時名噪一時的豪宅。它不僅有三廳堂三天井三後閣規模,而且雕梁畫棟,磚雕考究,木雕精湛,花燈別致,銀粉鑲杆,茶几精緻……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沿著村中的鵝卵石道,去感受一下石圳當年的繁華。映入大家眼帘的這些古門額、封火牆頭和古民宅等,無不印記著前世繁榮的痕跡和往日石圳的商埠文化。當年這裡茶樓酒肆眾多,商賈雲集,船工驟增,莊場緊挨。特別是發達的航運業催生了商貿服務業,客棧、布莊、飯店、酒館、茶館、藥鋪、雜貨店、點心店、豆腐坊,甚至金銀店、煙館、賭館、白面行(妓院)應運而生,規模「莊場」(倉庫)就有4家,年儲運糧食100多萬斤。這裡是當年尹姓莊場舊址。排工下碼頭後,紛紛到客棧、飯店、酒館或煙館,盤算收入,談笑風生,喝酒嘮嗑,盡在味中。偶爾也不乏有人抵擋不住白面行者的千嬌百媚和百般殷勤而墮入其中。可謂一座山鄉碼頭,半部商埠歷史。現在福建隆合、大與、雲根紅等實力茶企入駐這裡,助力打造白茶小鎮呢!
各位團友,這棵大樟樹是村民許願和祝福之樹。它是村裡興建福興寺和臨水宮時所植,距今已有440年。石圳村有一民俗,村裡的小孩到了一定歲數,要「過繼」給大樟樹,把「八字」用紅紙包好,放入大樟樹洞隙中,再舉行一下過繼儀式,就叫大樹為乾爹了。這樣小孩子長大後,會一生平安,身體健康。
各位團友,石圳還是一個信仰十分活躍的村莊。村尾有臨水宮和福興寺,雖不壯觀,但從「大奶聖娘真正靈,閭山學法保萬民」的楹聯,可見一斑的神靈。臨水宮和福興寺為兩寺合一的廟宇,始建於明萬曆三年(1575),後幾經重修。這座廟宇大門置右側,橫向三格局,下殿為兩寺共用的戲臺和左右天井過道。上殿的左殿主祀三寶,兩廂配祀十八羅漢和二十四天尊;上殿的右殿神龕供奉陳大奶、林九娘和李三娘三位大奶神像。寶相莊嚴,笑容慈祥。大殿前原有共用的戲臺,供廟會時演戲之用。縱向上殿均三直式布局,四大木柱支撐正副梁;兩殿左右牆壁遺存以西遊記為主的20餘幅壁畫。整座寺廟為木構建築。這種釋、道並祀的建築格調,也反映出當地人寬和、包容的生活態度和處世哲學。此寺有一奇傳,古時村民發現一隻麒麟在糟蹋麥田,便去驅趕,麒麟被迫竄入寺內,驅趕者四處尋找,終無所獲。當搖頭嘆氣時,只見寺外牆附著麒麟,大家不敢輕舉妄動。此後,有了這個吉祥物的日夜護佑,臨水宮香火日盛,福祉百姓。如今,前來進香的香客和遊人有增無減。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陳夫人誕辰日, 村裡都要舉行大型的大奶巡迎活動,以希望媽祖賜福和保佑全村。此俗已為年例。臨水宮有時還請來民間木偶戲藝人,表演李三娘斬蛇除害、救產佑童、扶危濟難的神奇故事,更為臨水宮增添濃濃的古民俗文化色彩。
各位團友,大家看這棵香樟,根部處留有一個較大的開口,前些年還能通水。但隨著樹齡增長,口子漸漸變小,從邊上「根包石」就可知口子小的原因了。現在為了保護香樟,則把水向外引流灌溉了。石圳的風調雨順除歸功於媽祖殿、臨水宮外,還有就是錯落分布在村內的棵棵香樟了。它們吮吸了天地精華,將甘露化成雨水,呵護一方風水。這裡當年是村尾,外圍是汪洋的「巖後灣」,所以與村頭「迎賓樟」對應,可稱之為「送客樟」了。這一大片田野是「福建省重點巾幗示範基地」。這條3公裡長的自行車觀光道,兩旁是優質的單瓣茉莉花園、白茶茶園、鋼架標準葡萄園、無公害菜園和四季變化的稻穀田,還有向日葵、紫雲英、金針花、長絲瓜、雙對葉等四時花卉,在不同季節盡顯不同風採。
各位團友,腳下這個佔地約5畝的廣場,古時是個大深潭,如此大變樣。從那邊「省級巾幗美麗家園」石刻,或許能找到如今「石圳之美」的答案。幾年前,為圓一個美麗家園夢,村婦代會主任袁雲姬組織「巾幗理事會」,把三姑四姨動員起來,她們群策群力,投工投勞,義務奉獻,清溝路,搞衛生,圍花圃,種作物,修古村,護古蹟,拓產業,挖掘傳統民俗文化,打造宜居宜遊城中村等等,深受各界好評。為此,該村被列入全省美麗鄉村「百村示範」工程、南平市美麗鄉村示範點和省級「巾幗美麗家園」示範點。袁雲姬本人也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和全省優秀共產黨員、全省最美家庭等多項榮譽。
各位團友,這是「海軍壩」。上世紀70年代,曾一度時期實行「軍管」,有海軍部隊駐紮在對岸山腳下。官兵們為了幫助老鄉們消除洪水隱患,在這裡砌築了這條攔河壩,故名「海軍壩」。
各位團友,這個婦女之家,本著「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的原則,建「家」理「家」。家中不僅存有各種制度、章程、文藝隊名單、最美家庭故事、各式插圖等,還留下巾幗理事會議事與活動的足跡,更存有一本省長無數次關懷的珍貴影集。
各位團友,不斷嬗變的石圳,熱誠歡迎四方賓朋前來觀光旅遊、考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