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變了。
時值今日,老村民向明友終於有底氣說出這句話。八月的天,暑氣正盛,天池湖面上波光粼粼,襯得他乾巴巴的臉上也多了幾分神氣。「等蓄起水了,還要漂亮。」一旁的年輕村黨委書記陳書鵬,個子不高,講起話來穩穩噹噹。一老一小,站在天池湖邊眺望,眼睛裡閃著同樣的光。
△清淤現場
歌樂山街道上天池下天池水庫環境綜合整治的關鍵一環--清淤工程近日完工,項目歷時4個月,清除淤泥9.7萬方。在這背後,是沙坪垻區歌樂山人直面環保「陣痛」,斷筋換骨,誓把綠水還青山的決心和努力。
觀念之變71歲的向明友在天池村住了一輩子,比上、下天池還大上幾歲。老話說,逢山必有水,山在上,水在下。不成想,歌樂山頂也鑲嵌著兩片寬闊的湖水。群山環抱中,湖面無風無浪、無煙無塵,當地人拿它媲美天山、長白山的天池仙境,一度引以為傲。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主城「退二進三」的實施和319國道的貫穿,歌樂山片區引來大批中小企業,「村村點火、處處冒煙」成為當時的真實寫照。但長期以來的無序發展,環保投入不足,加之管網配套不完善,使得水庫水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並直接影響到下遊梁灘河及嘉陵江水質和片區生態環境。
近年來,沙坪垻區系統推進水汙染治理,歌樂山片區作為治理重點,實施了上天池下天池水庫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走上艱難持久的治汙之路。
水汙染問題,表象在水裡、根子在岸上。通過調查摸底,歌樂山街道對天池村100多家「散亂汙」企業和違法建築實施鐵腕整治,整治不到位的堅決清退,切斷汙染源。陳書鵬磨破了嘴皮子,把村裡的長輩得罪了個遍,還是有不少人不接受。每晚回家脫了襪子,露出起泡的雙腳,漲得小腿肚子痛。
向明友是村裡的老黨員、社長,威望頗高,可對於拆廠退企一事,一開始他總沉默不語。「都是鄉裡鄉親,我老了,真的不曉得大家不搞廠子,還能做什麼營生。」
這個「大家」裡,也包含了向明友的親兄弟。在歌樂山,一半以上的小微企業是由本地人興辦或收廠租,給整治工作又增添了難度。
這天,陳書鵬約上向明友兩兄弟來到下天池湖邊。「兩位老輩子,還記得小時候我下湖洗澡摸魚,遭你們逮到過好多回。」
「那是,你是娃兒頭嘛。」聊著聊著,話頭扯到了從前。那時,天池水還是清清亮亮,礁下的鵝卵石都看得清楚。大夏天傍晚,一幫娃兒幾個猛子扎進水裡抓魚,嗆了水,滿嘴回甜。向明友一家刨山挖地種紅苕樣樣都依賴天池水,用它澆出來的青菜翠綠爽口、酒罐蘿蔔清甜化渣,擔到山下去賣,比別處多出兩角錢一斤也會先賣完,更別提肥美鮮嫩的魚蝦,是市場上的搶手貨。天池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池人。
「說起來,好久沒下去洗過澡咯。」三人眼前,湖裡的魚集體翻塘,湖邊直冒黑色泡沫和陣陣臭氣,很久沒人再下湖撈魚,即使煮熟吃到嘴裡也有一股煤油味兒……天池黯然失色了,再也不是人們心上的明珠。
青山無言,流水無聲。沉默半晌,向明友拍了拍兄弟的肩,說:「是我們欠著水的情、水的債。你辛苦了一輩子,就歇歇吧。」
△拆除違章建築
黨員帶頭退企、做工作,很快,天池村範圍內工業企業有序退出,目前留下的企業通過技改提升,各項環保措施全部達標,上、下天池水域範圍內1500多平方米違法建築全部拆除。
產業之變4個月裡,陳書鵬只要一得空,就會到天池邊走走、坐坐。「你看這邊上,原本汙泥最深的地方快1米高,要齊腳背了。」他拿手比劃,岸邊堤壩上還留有深深淺淺的印子,而沉痾淤泥如今已經消下去,露出河底的新土。
△汙水管網施工中
與此同時,項目新建環狀汙水管網1.2公裡、三級管網14.6公裡,之後還將通過庫周樹木移栽、水生態修復及景觀工程,解決現狀上、下天池水庫周邊汙染物進入水庫,實現汙水應收盡收,逐漸恢復水體自淨能力,確保水質持續提升,實現「一次治理、長制久清」。
企業退出後,天池村應該怎麼走,坐在湖邊,陳書鵬總在思考。從22歲大學畢業起,他回到老家,一幹就是13年。「從小在農村住慣了,喜愛農民,投身這裡,如魚歸大海。」
「歌樂山大天池,一提起這個名字,我心裡就直冒熱氣。」大學時,陳書鵬讀到臧克家先生的散文《歌樂山·大天池》,同樣讓他胸中一熱。文章裡寫道:「農民的小土院子,三面是土房,西邊,讓近在咫尺的山頭補缺。」如今,大天池已更名上天池,這裡也沒有三面是土房的農舍茅宇,一池天水周圍,湖柳低垂,黃葛參天,水榭亭臺,廊簷翹角,頗具檔次的賓館、農家樂與養老中心清一色白牆紅瓦,湖邊三五遊人觀景、品茗、照影,來這裡尋找一片寧靜一片安逸。
△合作社苗圃基地
靠近下天池,則是漫山遍野以桂樹為主的苗圃基地。每年中秋,濃鬱的桂香沁人心脾。當地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為抓手,成立「上天攬桂農業專業合作社」,試點開展漁業立體養殖、生態採摘,走農旅融合發展之路,在生態治理的同時也縮短工業退出的陣痛期。
前不久,轉型做農家樂的李宣明領到了不少李子苗,在村裡,11000株高品質李子苗已免費分發給村民,種在房前屋後,「等規模起來了,賞花摘果的人多了,你的生意就更好了。」陳書鵬對李宣明說。
「現在也不錯咯。」周末生意好時,李宣明親自下場傳菜端菜,恨不得有八隻手到處抓。但他仍和陳書鵬商量著,等天池周邊的環境更進一步,帶領村民利用閒置土地發展更多元化的近郊休閒遊,培育小型蔬果基地,打造精品特色菜品。
「天池就需要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人,腦殼靈光,跟你們幹準沒錯。」向明友聽兩人講得暈暈乎乎,只頗覺提勁兒。
夏季,山間清涼,蟬鳴從湖心悠悠傳來,等待天池人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
主辦單位:沙坪垻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
主編:蔣頻
記者 袁僑偲 陳思華
編輯:庹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