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字有「五形六態」之分,五形是「正形、左側、右側、仰視、俯視」,六態則是「方,圓,肥,瘦,縱,橫」。那麼為什麼會呈現出這樣的特點呢?
第一,由漢字的字勢所決定的。
漢字結構具有相應的「字勢」,它們或「扁」(如「皿」字),或「圓」(如「米」字),或方(如「凹」字)或長(如「月」),各具其勢。王羲之書法的「五形六態」當然有其自己的藝術功底在其中,但是好的書法作品必然是主客觀相整合的產物,書法技藝亦要根據字勢來定。方形的字不可寫圓形,瘦長型的字不宜長,以免寬扁。
宋人姜夔認為魏晉書法成就之高,主要就是順應字勢書寫出字的「真態」的緣故,他說:「字之長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齊,孰能一之?謂如'東'字之長,'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畫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晉書法之高,良由各盡字之真態,不以私意參之。 」
所有的筆法都是由一「勢」字統領的。《晉書·王羲之傳》中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時,只是從「筆勢」上進行評價:「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唐代著名書法家盧肇在《撥鐙序》中介紹書法規律時,亦專門講述了「字勢」的重要。他說:「筆貴饒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大凡點畫,不在拘之長短遠近,但無遏其勢。俾令筋骨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第二,由單字間點畫的就所決定。
寫字全依字的天然「真態」書寫,未免會有重複之弊。書法家為了創新,在寫字時往往會在原有字勢的基礎上,通過點畫之間的避就,以求「險絕」之勢,一新讀者之睛。如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為了創造一種清新雅致的風格,將字中短筆多用「點劃」代替(如以點代橫、代豎、代捺等),因此撇、捺這種較費力的筆畫就被省減,這樣一則適合女性書寫,二則由於字體的點畫較多,看上去好像簪頭雕花的截面,字形緊湊,筆畫圓潤,故被人稱作「簪花小楷」。
在單字創新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就是唐人歐陽詢。歐體向以險絕著稱,以「青」字為例,一般的寫法中,上半部的豎畫寫在橫畫中間,但歐陽詢偏偏寫在靠右的位置。這樣一來,左側的筆道多,整個字失去了重心,為了補救這一點,歐陽詢就把下半部的兩個橫畫寫在「月字底」的右豎上,與左豎之間留下空白,加重整個字右邊的份量,這樣一來,整個字就又重新恢復了平衡。王羲之書法充滿創新,《蘭亭序》中二十多個「之」字個個不同,這與點畫之間的就有很大有關係。
第三,由字和字之間的章法決定。
東漢蔡邕《九勢》中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衛夫人傳授王羲之的《筆陣圖》中,隨處可見與「筆勢」有關的內容,如「橫如千裡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折如百鈞弩發;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雷奔; 橫折鉤如勁弩筋節」等等。字勢之間的變化也與字與字之間的章法有很大關係。
王羲之的書法中,有些字單獨來看並不好看,但是放在整體布局中,由於字和字之間的相互補救,看著就好看多了。《蘭亭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一句中,「大」字左倒,「俯」字右倒,兩者相互補救,整體上就和諧了。明人徐渭的草書如「亂石鋪街」,狂態畢現。鄭板橋服膺徐渭的藝術成就,聲稱願作「青藤門下走狗」,雖然單個字看著很醜,卻將章法組合,構成一種奇妙的美感。這就是章法布局對於字勢產生的深刻影響。
古代書論中用來形容「字勢」的詞語比比皆是,如「勇士伸鉤」「百鈞弩發」「危峰墜石」「驚雷掣電」等。王羲之的字勢之所以成就突出,被梁武帝稱作「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這很大程度就是由以上三個特點所決定的。學書者要能根據字的特點判定並靈活創造字勢,以創造相應的藝術效果,表達自己的個性,寫出字的神採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