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了整個地球。然而那好奇的種子依然在人類中滋養,孕育。探索未知,永不停息。
前幾期,我們介紹了地球的「邪惡雙胞胎」金星(「專題」你所不知道的行星——金星(Venus)「專題-假說」金星中存在生命?金星真有閃電?)和地球的「雙子星」火星(「專題-行星」你所不知道的行星—火星(Mars))這一期,我們繼續向外航行,來看看太陽系的老大哥-木星(Jupiter)
木星(Jupiter)
命名:木星(Jupiter)的英文名字的是以古羅馬宗教和神話中的Jupiter(拉丁語:Iūpiter[juptr]或Iuppiter [jptr],意為天空的父親)來命名的,Jupiter是天空之神和雷電之神。 Jupiter是整個帝國時代羅馬國家宗教的首要神靈。火星在中國古代時因為其繞行天球一周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被人們叫做「歲星」。有人認為它的名字與五行學說中的「東方屬震,五行屬木」有關。
圖片版權(By I, Sailko, CC BY-SA 3.0)
數據: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的半徑為69,911千米,他的直徑是地球直徑的11倍,如果你把地球比作桌球,那麼木星就和籃球一般。木星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有778億公裡,大約為5.2AU。太陽光照射到木星需要43分鐘,木星的質量也是太陽系之最,它的質量等於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質量之和的兩倍還多。木星的雲層溫度大約為145攝氏度,越往行星內部,溫度越高,其核心溫度據學者估計可達50,000攝氏度,比太陽的表面溫度還要高很多。木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它的大氣主要是由氫氣和氦氣構成,就和太陽相似。在大氣層深處,因為壓力過大,把氫氣壓成的液態,這使得在濃厚的大氣層之下,是一片液氫的海洋,科學家估計,在距離地心一半深度的地方,那裡的壓力足可以把氫原子的電子逼離,這導致了液氫海洋具有了導電性質,又因為木星的自轉速度非常之快,高速流動的電子流使得使木星獲得了非常強勁的磁場,磁場會捕獲太陽風的帶電粒子並加速帶往木星的兩極,太陽系最壯觀的極光就此閃耀出炫麗的光芒。
圖片版權(Courtesy NASA/JPL-Caltech/SwRI/MSSS/Kevin M. Gill)
時間: 木星上的一天只有10個小時(木星自轉周期為10小時),然而木星的公轉周期卻要比地球長很多,在大約12個地球年(4,333地球日)內完成一個繞日軌道。 木星的旋轉軸相對於它的黃道面(它繞太陽公轉的平面),只有不到3度的夾角,這代表了在木星上不存在季節的變化。地球的旋轉軸相對於它的黃道面的夾角有23.26度。
圖片版權(Courtesy NASA/JPL-Caltech/SwRI/MSSS/Kevin M. Gill)
衛星:木星已被命名的衛星個數為53個,依然有許多衛星處於確認階段,據科學家估計,木星衛星的實際個數應該為79顆。但是最具科學價值的仍然是伽利略衛星。1610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發現了4顆木星的衛星,後世將這4個衛星稱作伽利略衛星。分別為愛莪(lo),歐羅巴(Europa),甘尼米(Ganymede),卡利斯託(Callisto)。
圖片版權(Courtesy 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探索:目前有9艘宇航探測器接觸過木星,其中4艘只是匆匆地飛掠,傳回一些有價值的照片。其餘五艘都進入了木星軌道對木星及其衛星進行了細緻的研究,目前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正在木星的軌道上時刻觀察著這一氣態巨行星,這艘探測器是2016年7月首次進入木星軌道進行探測任務的。
好了,對於木星的星球屬性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在未來的文章中,我們會繼續滋養我們基因中的「好奇」,使我們的腳印踏遍這個星球上所有的地方。請繼續留意本百家號哦~(點讚,關注,666)
#太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