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對漢光武帝劉秀來說,是異常重要的一年。
首先,剛平定了一場波及全國的武裝叛亂。此次叛亂規模較大,「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攻劫在所,害殺長吏」,對新推出的「度田」政策,予以沉重打擊。
其二,交阯(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等地)女子徵側及其妹徵貳造反,震動南方。「九真(在今越南中部)、日南(在今越南中部)、合浦(在今中國廣西)蠻裡皆應之,凡略六十五城」,漢光武帝派名將馬援平叛,4年後才取勝。此前漢帝國的邊疆壓力主要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從此面臨兩線作戰的風險。
其三,立陰麗華為後。這是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即光烈皇后。
三事均與劉秀的戰略布局密切相關。
據《東觀漢記》載,正是在這一年,劉秀因日食「避居正殿」,正讀圖讖(宣揚預言、預兆的書籍),突然「中風發疾,苦眩甚」,眩即頭暈。劉秀決定挑戰疾病,他乘顛簸的馬車遠行。剛開始,走幾裡便病倒,3月2日,到達河南偃師,光武帝病臥數日,但到陝西省富平縣後,居然不暈了。
「眩甚」應是患了高血壓。這一年,劉秀才46歲,意識到來日無多,他開
始強化此前戰略,遺憾的是,這反而埋下東漢滅亡的種子。
賣過藥的開國皇帝
著名學者王夫之曾說:「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劉秀是劉邦的9世孫,父劉欽當過縣令。劉秀9歲時,劉欽去世,劉秀和哥哥劉縯(通演)、劉仲被叔叔劉良領養。劉秀「性勤於稼穡」,即喜歡種地,劉良任蕭縣(今屬安徽省宿州市)縣令時,劉秀得以「入小學」。
19歲時,劉秀到都城長安入太學。太學是古代的最高等國立學府,傳授儒學和道家學術。王莽時,將太學規模擴大到一萬餘人,劉秀隨名儒許子威治《尚書》,結識了鄧禹、朱佑等,二人後來皆列入「雲臺二十八將」,是劉秀創業的班底。
劉秀家貧,為支持學業,與同宿舍的韓子湊錢買了頭驢,拉私活賺錢。還和朱佑「共買蜜合藥」,估計是做點小買賣。西漢時,中藥以「治末吞服」為主,或拌上蜜,合成丸藥,極少煎服。從出土的《武威漢簡》中可見,共記錄了27個藥方,只有1個是煎服。直到東漢張仲景時,中醫才從「吃藥」轉向「喝藥」,此時劉秀已去世100多年了。
劉秀當上皇帝後,一次和朱佑聊起這段往事,還賜給朱佑白蜜一石。所謂白蜜,就是已結晶的蜂蜜,因含糖度低,常用來製藥。
至遲24歲時,劉秀仍在長安。後回到南陽,劉秀家族世居南陽,南陽當時是「天下第一大郡」,方圓百裡皆自稱南陽。鄉居期間,「在家重慎畏事」「恂恂修道」。
公元22年11月,劉縯和劉秀起義。
劉玄不是「軟柿子」
公元23年10月,劉縯率領的南陽軍和王匡、王鳳率領的綠林軍合力攻入長安,王莽被殺。在誰來接班的問題上,雙方產生爭執。
劉縯是漢室宗親,但綠林軍的實力數倍於南陽軍。綠林軍多出身草莽,與出身士大夫子弟的南陽軍不相協,遂舉同出身綠林軍的劉玄繼位。
從血緣關係看,劉玄比劉縯更近正脈。
劉玄也是漢景帝後裔,但年齡長於劉縯。王莽貶抑劉氏後裔,劉玄的父親劉子張未出仕,居於鄉裡,遭當地亭長醉後辱罵,一怒之下,將其殺掉。10多年後,亭長之子為報復,殺了劉玄的弟弟劉騫,劉玄便和族弟劉顯密謀,準備殺掉亭長之子。事情敗露後,劉玄逃走,劉顯被抓。後來劉顯的兒子劉信又找來刺客,殺死亭長妻子共4人。
可見,劉玄是個「殺人不眨眼」的狠人。可《後漢書》上,卻說他被扶上帝位後,「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
一方面,作者可能是為突顯劉秀取而代之的正當性,刻意貶低劉玄。
另一方面,劉玄自知是綠林軍扶上臺的兒皇帝,有些膽怯。
綠林軍有意翦除劉縯,曾招南陽軍將領會飲,酒宴上,綠林軍將軍申屠建模仿鴻門宴上的範增,幾次舉玉玦,暗示劉玄下決心,劉玄未予理睬。
可能是在綠林軍的壓力下,劉玄下詔,殺死劉縯,但他沒斬草除根,反而藉口「劉家也就劉秀有點能力」,派他去相對平靜的河北。劉秀剛到河北,他在太學時的同學彊華追來,獻上《赤伏符》,讓劉秀稱帝。
連環畫《以逸待勞》中的劉秀
偃武修文是為理順內部
所謂《赤伏符》,是假借漢高祖劉邦的「天旨」,稱傳位給劉秀。王莽稱帝,也是假借拿到了劉邦的金策書。漢人重讖緯,劉秀屬皇家遠支,須依此說服劉姓其他皇親,所以「後漢初之君臣,其造讖,更甚於莽」。
從結果看,宗族中無人投靠。比如劉嘉,從小被劉秀的父親劉欽收養,長大後曾與劉縯在長安讀書。可他卻效忠劉玄,直到被赤眉軍打得無處可藏,才投降劉秀。
河北與關中,是漢帝國最富饒的兩翼。劉秀到河北後,初期受挫折,後真定王劉揚來降,前提是劉秀娶其外甥女郭聖通為妻。劉秀此時已與陰麗華結婚,為拉攏河北勢力,他接受了這一政治婚姻。
公元25年,劉秀在鄗(今河北省柏鄉北)稱帝,立郭聖通為皇后。經12年東徵西討,最終掃平各路割據政權。
劉秀能成功,在於他擅長平衡內部各種力量,但也導致權力分散、派系複雜。天下甫定,劉秀重點解決此問題。他封360多名功臣為侯,但不許他們參與實際管理。通過「以吏事責三公,故功臣並不用」,將權力集中起來,重點解決王莽想解決卻沒能解決的事:
首先,推動「度田」政策。即清查隱匿地產、人口,增加稅收,抑制地方豪強。
其次,定都洛陽。關中平原人多地少,靠漕糧維持,漕運成了帝國的軟肋。洛陽背靠中原富饒之地,防守難度大於長安,但發展空間更廣闊。
為重點解決好內部問題,劉秀宣布「偃武修文」,「退功臣而近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
漢代對高血壓有認識
出乎預料的是,政策在執行中遭遇巨大困難。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因「度田」不實,劉秀處死了10餘名郡守。
自西漢中期起,隨著貧富兩極分化,地方豪民實力日增,足以對抗中央政府。劉秀上位,靠的也是南陽地方集團、河北地方集團的支持,地方官吏怎麼敢向他們「度田」?
為壓倒紳權,劉秀拿南陽地方集團開刀,殺了河南尹張伋,罷免了南郡太守劉隆。官吏們只好向豪民施壓,第二年9月,爆發大規模的武裝叛亂。劉秀讓參與叛亂者互相舉報,「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
為推進「度田」,劉秀的精神壓力、工作壓力陡增,患上了高血壓。
高血壓主要因過度悲傷、暴飲暴食、過度勞累引發,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會顯著增高,40至60歲這個年齡段的患者較多,佔全部患者比例的39.68%。
從《武威漢簡》中可見,漢代人對高血壓有一定認識,認為是久坐不動造成的瘀,應活血化瘀,並用幹當歸、穹蓉、牡丹皮、漏蘆、虻蟲等組方。這些藥確有療效,但氣血虛者,不可用牡丹皮、虻蟲等。可見,此方不太適合劉秀。
針灸能控制高血壓病情的發展,但在劉秀時,針灸術尚未取得充分發展,馬王堆出土的醫書中,只有經脈,沒有穴位。在疑似東漢人偽託而成的《黃帝內經》中,列舉了一些穴位,但只有160多個,而目前國標認定的經穴是:人體周身409個穴位名,830個穴位。
缺乏良好的治療手段,可能是劉秀採取「乘馬車暴走」的原因。
性格發生變化
受高血壓影響,劉秀性格發生了一些改變。他本以謙虛、溫和而著稱,患病後,曾毆打、凌辱近臣。尚書令申屠剛因力諫,竟被貶為平陰縣令。
確認患病後,劉秀廢了郭皇后,改立陰麗華。太子原本是郭聖通的長子劉彊,兩年後,亦被廢(史籍稱,這是劉彊主動申請的結果),換成陰麗華的長子、也是自己的第四子劉莊。逆轉了當年的權宜之計。為防節外生枝,劉秀將陰麗華的弟弟陰興提拔為衛尉。
此外,加大了推進「度田制度」的力度。
「度田」結果如何,學界仍有爭議。范文瀾先生認為,最終不了了之,東漢依然亡於「不抑兼併」。但在《武威漢簡》中,可見「度田」令一直在執行,未半途而廢。從結果看,東漢剛建國時,僅200萬至300萬戶,人口僅1000多萬,到劉秀去世前,已達427.96萬戶,人口達2100萬,增長近一倍,實現了增加稅收、提高國家能力的階段性目標,卻未能完成「抑兼併」的戰略目標。
為推進「度田」,劉秀做了兩個重大的錯誤決策:
其一,放棄西域都護府,聽任它繼續被匈奴佔據。劉秀認為,以守待攻可節約成本。
其二,廢除都試製度。漢代各郡每年舉行一次的軍事演習,稱為都試,漢代年滿23歲的男子﹐要在郡中服役一年,接受軍事訓練。廢除它,減少了百姓壓力,但更大的目的,是化解民間抵抗「度田」的能力,但正如孔子所說:「不教人戰,是謂棄之。」東漢中後期逐漸走上積弱之路。
生活簡樸防止病情惡化
顯然,劉秀在大戰略上出現了嚴重失誤。
大戰略重點關注手段與目標、意圖與能力、目標與資源這三大關係,它們決定著國家命運。在手段上,劉秀放棄向外擠壓,目標卻是為了在內部「抑兼併」;在意圖上,劉秀想維護和平,可減少武備後,只能依賴地方武裝,東漢帝國喪失了維護和平的能力;在目標上,只要有人挑戰,東漢「雖遠必誅」,可南北都有強敵,資源無力支撐。
戰略與戰術相衝突,致東漢帝國不斷搖擺,無法積小勝為大勝。
學者王劍峰指出:縱觀中外歷史,多數帝國在國家發展的後期,因偏離正確軌道而走向衰敗,鮮有一國,像東漢帝國這樣,在誕生的初始階段,甚至在盛世時期,便已滋生摧毀國家的「慢性病毒」。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劉秀的高血壓引發「黃癉」(黃疸病),到後來,渾身奇癢無比。
「黃癉」可能意味著病情加重,可劉秀又堅持了14年, 62歲才去世。東漢皇帝平均壽命僅26.71歲,劉秀是其中最長壽者。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劉秀南巡到他6歲前生活過的故鄉,宴請縣中官員、父老,承諾免一年租稅。當地人說:「還是免10年比較好。」劉秀說:「社會變化這麼快,誰說得好10年後的事?」當地人說:「您摳門就罷了,找什麼藉口呢?」劉秀哈哈大笑,最終只免了2年地租。
劉秀平生儉樸,性格開朗,飲食上也不太講究,有效地防止了高血壓的惡化。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