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寫一篇關於姜太公《太公陰符》的文章時,有朋友問:鬼谷子和姜太公的思想理論,誰更厲害?
我的回答是:各有千秋。
鬼谷子和姜太公,兩位都是中華文化重量級的泰鬥。下面詳細解讀,通過這3條精闢分析,大家一目了然。
1、姜太公是得道之人;鬼谷子亦是得道之人。
《六韜.文師》中記載太公對天、地、人之間運轉規律的闡述,從中可以看出他已經洞悉道的本質。
太公曰:「嗚呼!曼曼綿綿,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遠。微哉!聖人之德,誘乎獨見。樂哉!聖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焉。」
其中的「曼曼綿綿,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遠」指的是「道」的運行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道」蘊含「一」時,是曼曼綿綿的混沌狀態,混沌中卻有序,有聚必有散,就離就有合;在嘿嘿昧昧中孕育,時機成熟破殼而出時,其光必遠。
《鬼谷子.捭闔第一》中記載:「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這是道運轉的規律,聖人能做到「守司其門戶」,「觀陰陽之開闔」,故能「為眾生之先」。
據說鬼谷子收徒不計其數,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一般的師父收徒弟,通常會先考核其資質,對其去留,亦會有所要求。鬼谷子「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這種心態,是為聖,為得道已。
2、姜太公演繹《奇門遁甲》,留下《太公陰符》;鬼谷子有《捭闔策》,《本經陰符七術》。
《奇門遁甲》是中國古代術數著作,也是奇門、六壬、太乙三大秘寶中的第一大秘術,為三式之首,最有理法,被稱為黃老道家最高層次的預測學,號稱帝王之學、最高預測學,創始人為九天玄女。
《奇門遁甲》最初創立時,共有四千零九十六局,後黃帝改良為一千零八十局,到姜太公時,因行軍布陣的需要壓縮為七十二局,漢代的張良得黃石公傳授後,再次改革,成為現在使用的陰遁九局、陽遁九局,共十八局。
九天玄女、黃帝多少都帶點神話色彩,姜太公則是歷史上活生生的存在,他對《奇門遁甲》的演繹,為上古文化的傳承,起了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
《太公陰符》經秦始皇焚書後,至今已經不完整,其中《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鬼谷子的《捭闔策》,《本經陰符七術》流傳完好,不用詳說,今天我們都能讀到完整的版本。
3、姜太公為「百家宗師」;鬼谷子為「謀聖祖師」。
太公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功名顯赫;分封到齊,開創齊文化之源頭。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等諸子百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鬼谷子則相對低調。《史記·蘇秦列傳》中說:「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子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道教認為鬼谷先生為「古之真仙」,曾在人間活了百餘歲,而後不知去向。
鬼谷子通天徹地,智慧卓絕,人不能及。數學、星象、兵學、言學、六韜三略,出世法,修真養性,無不精通。既有政治家的六韜三略,又擅長於外交家的縱橫之術,更兼有陰陽家的祖宗衣缽,預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稱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被尊為「謀聖祖師」。
通過以上3條分析,可以看出鬼谷子和姜太公,皆是泰鬥式的大宗師,各有千秋,至今遺留的書籍,記錄,皆不能完全地、透徹地展示其二人所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後人需要潛心讀書,讀史通今,吸收運用,用以指導我們的人生。
PS:本文由易先生原創,從一個全新的視野,解讀人文歷史。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