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正的姜太公是什麼樣子,在滅商興周中他做出了哪些貢獻

2021-01-09 良凱談歷史

看過小說《封神演義》和電視連續劇《封神榜》的人,都知道姜太公是一位騰雲駕霧、呼風喚雨、能掐會算、無所不能的神仙。但這只是神話中的姜太公,歷史上真正的姜太公是個什麼樣子呢?

歷史上的姜太公

史書上記載的很少,尤其是他未成名前的史料,幾乎沒有。從可查的資料中,我們知道,姜太公是周代齊國的始祖,姓姜,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其先祖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呂,所以又稱呂尚。商朗末期,姜尚為東夷呂姓部族之長。當時商朝不斷派兵徵戰東夷,姜太公作為部族領袖,曾多次與前來徵戰的商軍作戰。雖然他足智多謀,勇猛非凡,但因強弱過於懸殊,終於兵敗。

姜太公樣貌概述圖

其後,便流落到商朝都城朝歌、盟津,率牛賣肉,類食品,過著貧苦的生活。他大半生懷才不遇,到老年還期望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能。據古代兵書《尉繚子》說:「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英食盟津。過七十餘而主不聽(年過七十還得不到君主的任用),人人謂之狂夫也。及遇文王,則提(統帥)三萬之眾,一戰而天下定。」由此可見,太公在未遇文王之前處境是很狼狽的。這時的商朝,已到了沒落時期。它的最後一個王叫商紂王。商紂王是一個殘暴的君主。

相傳,在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在都城朝歌用七年時間修了一座高百丈的殿字,取名「鹿臺」,貯存大量金銀珠寶,供自己歌舞淫樂。為了鎮壓人民的不滿和反抗,紂王又創製了種種酷刑:

酷刑內容

紂王的叔父比幹來勸他,他反而說:「聽你說話倒很像個聖人,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挖出來讓我看看。」就挖了比幹的心。因此,國內民怨沸騰,一片恐怖。而在商朝西方的岐山一帶,有個叫周的小國,這時候卻一天天興盛起來。岐山在陝西渭水以北的黃土高原上,古稱周原。這裡土地肥沃,適宜於農業的發展。加之周人歷代首領苦心經營,劃田疇,設官吏,築城邑,營宮室,逐漸強大起來。

商王對此深感不安,先是殺了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後來又把文王姬昌抓起來囚於美裡,雖然後來又把他放還周國。但這些行為引起了周人的極大不滿,發憤圖強,改革內政,發展生產,養精蓄銳,出現一派繁榮興盛的景象。這一切不但吸引了鄰國人民紛紛攜兒帶女投奔周原,而且使許多臣服於商王朝的諸侯國傾向於周,尊周為領袖,周成了西方諸侯國的盟主。

商紂王劇照

所以當時有「鳳鳴於峻」的傳說。紂王的臣子早已感到了峨周的威脅,但商紂王卻沉溺酒色,不加理會,甚至殺害孕婦,剖取胎兒取樂。在這種形勢下,貧困潦倒而又懷才不遇的姜子牙,便理所當然地把希望寄託於帔周。於是,他離開商都朝歌,西行到今陝西寶雞縣石溪隱居起來,以釣魚為生,等待時機。

據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

這段記載,把姜子牙為什麼叫「太公望」說清楚了,但「與語大悅」卻沒有具體內容,我們不知道姜太公究竟說了些什麼話,竟使周文王如此心悅誠服。姜太公對鼓周的忠誠,贏得了周文王的極大信任。文王在病危之際,特意召來太公望和他的繼承人太子發,對他們託付了身後大事。

姜太公在滅商興周中做出的貢獻

他對姜太公說:「上天將要拋棄我了,周國的社稷,就付託給你。現在我想請你講些至理名言,以便明確地傳給子孫。」這就是所謂的「文王託孤。」姜太公精闢地總結了周圍先王治國的經驗教訓,論述了為君之道,並且提出了選拔任用人才的六條標準和周民經濟的三大支柱,選拔任用人才的六條標準是:「仁愛、正義、忠實、誠信、勇敢、智謀。」

周文王

怎樣才能選拔符合六條標準的人才呢?他說:

「使他富裕,看他能否有逾越禮法;給他高位,看他能否不驕不做;交給他重大任務,看他能否堅定不移地去完成;命他去處理問題,看他是否能不隱瞞欺騙;讓他身臨危難,看他能否臨危不懼;讓他處理突然事變,看他是否應付自如。」

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是:大農、大工、大商。他強調君主不要把處理這三件大事(三寶)的權力交給別人。「三寶」的具體內容是:

「三寶」的具體內容

文王死後,武王尊姜太公為「師尚父」。為了進一步加深與太公的關係,武王還娶姜太公之女邑姜為妻。姜太公成了武王的嶽父。他忠心耿耿地輔佐武王,積極進行滅商的準備。武王即位第二年,曾和姜太公一起在盟津觀兵。

這次「觀兵」,實際是對商紂王朝的一次試探性進攻,同時也是試探各諸侯國對岐周的歸附程度。結果,聞訊自動來會盟的諸侯號稱八百之多,可見岐周的影響之大,戚望之高。但武王見殷南內部尚無隙可乘,遂令還師。兩年後,商紂王殺戮元老功臣,引起朝野危機,內部矛盾激化。大批貴族叛商奔周,商軍主力又在東南作戰,圍都空虛。武王見時機成熟,遂與姜太公商議,下定決心,討伐商紂。

古時候君主在採取大的行動之前,總要請卜官佔卜。武王伐紂前夕,卜卦不祥,加之風雨暴至,許多大臣產生疑懼心理,但姜太公卻力主出師。武王聽了姜太公的意見,親自東徵,並任命姜太公為全軍前鋒。

在牧野決戰中,姜太公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以4萬多軍士擊敗17萬商軍。商軍中的奴隸也陣前倒戈,引導武王軍隊攻入殷都,殺得屍橫遍野,血可以浮起木杵。商紂王連夜逃國朝歌,在鹿臺自焚而死。從此,結束了商王朝的統治,開創了周王朝的數百年基業。

牧野決戰

姜太公以其非凡的業績,輔佐了西周三代君主,成為傳奇式的英雄人物。但他的出生年月卻史無佐證。卒年,據《古本竹書紀年》 記載:「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3年),齊太公望卒。」據說他活了一百多歲。

幾千年來,姜太公的英雄形象受到人民的推崇和愛戴,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他的許多動人故事,如「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婁太公娶妻馬氏」、「姜太公磕溪垂釣「、「婆太公封神」等等。在陝西寶雞縣磷撰,有太公垂釣的釣魚臺,還有姜太公廟,常年有人前去憑弔,香火不絕。

參考資料:《史記》

作者簡介:本文系作者良凱談歷史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姜太公是個什麼樣的人?姜尚起過什麼樣的歷史作用?
    這部小說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甚至農村蓋房竣工後,也要在後牆寫上「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這位我國婦孺皆知的姜太公,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姜太公,姜姓,名望,又稱姜子牙。姜太公本屬東夷人,是炎帝的後裔,他的祖先曾因功而被舜封於呂。關於姜太公如何歸周,輔佐文王剪商的傳說有三種。第一,姜尚早年家窮,曾在朝歌宰牛賣肉。儘管才華橫溢,但在殷商懷才不遇。
  • 老話「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說的是什麼,真的有用嗎?
    首先來一個問題,神話裡姜子牙的原型在歷史上為什麼又叫太公望?如果您不清楚,那就先看看《史記》裡的記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
  • 俗語「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什麼意思,南方人的理解最出人意料
    首先來一個問題,神話裡姜子牙的原型在歷史上為什麼又叫太公望?如果您不清楚,那就先看看《史記》裡的記載: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
  • 生而為上公,沒而為神人:姜太公的歷史形象及其人格神崇拜
    由此看來,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氏呂、名尚、字望(一說名望),死後被尊為「太公」或「師尚父」。這些名稱足以說明呂尚在周朝享有極高的地位,那麼他的一生究竟是什麼樣的?不論是武王與太公共同立下太誓(即《尚書·泰誓》),還是太公一人的勸告竟能壓過佔卜和群臣的反對聲,都足以說明呂尚在周王室中的地位如何,而司馬遷也寫明太公在武王伐紂的大規模行動中出謀居多。滅商以後,天下歸周,而作為功臣,太公封到了齊地。
  •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原來周文王就是那條魚
    說到姜子牙必然說到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所以姜子牙的成功是來源於他的釣魚,是一點都不假。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姜太公是商末周初軍事家、政治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被民間稱為"姜太公",被尊為"百家宗師"。 傳說姜子牙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輔佐姬昌建立霸業。
  • 為什麼會有「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這句話?
    我相信大多數同學對姜子牙的認識都來自於《封神演義》,在這個神話體系中,姜子牙作為元始天尊的徒弟,輔佐周武王姬發反商伐周,從而成為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實際上,《封神演義》是明朝時期的神話小說,裡面的姜子牙已經是神話了的姜子牙,是根據歷史原型進行再創作的一個形象,並不是真正歷史上的姜子牙。歷史上的姜子牙,名尚,又因為家族被封在呂地,所以又稱呂尚。
  • 中國歷史上通曉天機的7大神人:諸葛亮進不了前三,第一無懸念
    姜子牙的遠大志向之道晚年才得以實現,遇見了姬昌後的他從此開始了與姬昌共同的興周滅商之路。他所寫的《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軍事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 姜子牙為何隱居山林,老來得志,他對歷史的貢獻又有哪些?
    姜子牙是商朝時期的人物,也稱為姜太公。相信很多人對姜子牙的認識是從《封神榜》這部小說中了解的。這部小說也拍成了許多影視作品,深受百姓喜愛。傳說姜子牙法力無邊,有深謀遠慮,簡直就是位神人。那麼歷史中真的有其人嗎?真的像傳說中那樣厲害嗎嗎?
  • 中國最古老的4種命格,道家老子的老師商容慧眼識人,一看一個準
    老子身在典籍書海中,如魚得水,博覽群書。李耳在周都任職大約30年。以上就是老子與老師商容之間的故事,如果老子沒有進入周都,沒吸收到如此深厚的學問,估計就沒有後來的《道德經》。商容稱得上是老子生命中的貴人,也是中國文化的貴人。那為什麼說,中國最古老的4種命格,由商容慧眼識人,而且一看一個準?從《帝王世紀》記載的故事說起。
  • 解讀周的起源,從先祖棄到武王滅商,一部農耕氏族奮鬥史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享國791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王朝,也是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周的起源周人的先祖是棄,棄愛好農耕,他擅長觀察,懂得因地制宜,堯知道後任命他主管農業。舜帝時,將棄封在邰地。棄死後,兒子不窋(zhú)繼任,在夏朝時太康廢棄農官,不窋逃到了戎狄部族地區。
  • 神話故事中的姜太公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姜太公,一個在人們心目中更多存在於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的神,其實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個人。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姜太公出生於今山東省日照市,是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先後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被封齊地;卒後陵冢在陝西省鹹陽市周陵鄉,距文王陵2裡路。
  • 其實他是這樣想的!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看似愚不可及的人或事,往往經過後來的驗證卻都是聰明的明智之舉。這種行為,有個美好的叫法,叫做「大智若愚」。上下五千年,若論中國歷史上大智若愚的賢人有哪些?我覺得,周朝的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的奠基人姜子牙算一個。他曾經賣過很多「傻」,但事後都發現原來他是最聰明的,尤其是他如守株待兔般「直鉤釣魚」那次。
  • 姜太公為什麼釣到了周文王?是偶然還是故意為之?司馬遷都說不清
    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是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這個老頭多少學過一點法術,跟很多神仙道友都有點交情。年輕時本想在商紂王那裡討個差事,沒想到一直不被賞識,貧困潦倒,到了七八十歲了,突然開了竅,跑到渭水邊上釣起魚來,這就遇到了周文王,倆人一拍即合,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王朝。
  •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啟迪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是一句我們相當熟悉的民間歇後語,從字面上看,表現的是一種消極的等待思想,但實際上卻反映了姜子牙的高超戰略。姜子牙,史稱姜太公,名呂尚,年輕時曾在商都宰牛賣肉,又到孟津賣酒為生。他雖然貧窮潦倒,但胸懷大志,勤習治國安邦之道,期望有朝一日大展宏圖為國效力。但由於他出身卑微,始終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 歷史上從商又從政的成功人士有怎樣的人生?
    中國歷史上成功的人太多,令人佩服者比比皆是,而商人在古代的地位一直比較低,但是能從政的商人在那個時代卻是很成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範蠡和呂不韋就是這樣的成功人士。範蠡棄政從商,呂不韋棄商從政,最後的命運卻截然不同。範蠡學富五年,才高八鬥,上知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
  • 姜子牙故裡,姜太公釣魚處終於敲定,原來是這個地方!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於公元前1128年農曆八月初三誕生於河南省衛輝市太公泉鎮,逝世於公元前1015年農曆十月二十日,享年113歲,歸葬於太公鎮呂村。經天緯地滅紂興齊鷹揚牧野扶文武姜太公故裡景區由山區和平原兩大組團構成。
  • 河南名人榜:這十大歷史名人,合在一起差不多就是整個中國史
    河南地處中原,它在歷史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極其重要的。河南有富有文化內涵,歷史底蘊的城市,其中有四個城市被列為國家古都。除此之外,河南還有傑出的人才,在歷史的舞臺上,在廣袤的國土之上,處處都有河南人的身影。
  • 有備而來,姜太公直鉤垂釣遇文王,賢才沒有明主賞識也是枉然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商朝末年人,祖先在四嶽做過官,後來因為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地,因此也稱呂尚。姜尚是齊國的締造者,是幫助周武王滅商的最高軍事統帥,是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久遠的軍事家與政治家,儒、道、法、兵、縱橫諸家都追認他為本家的領袖人物,因其在軍事上的卓越貢獻,被後人尊為「千古武聖」,與文聖人孔子齊名。
  • 歷史上的妲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女人?竟然這樣污衊她,太可憐了
    歷史上的妲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女人?竟然這樣污衊她,太可憐了 封神榜是很多人的童年。每次看的時候,都對裡面的狐狸精妲己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讓她消失。歷史上確實存在著妲己這樣一位美人,但是她真如封神榜裡一樣,是個禍國殃民的角色嗎?根據歷史分析,妲己並沒有那麼受寵,紂王也沒有對她百依百順。
  •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大器晚成的人物?
    但歷史上有很多人大器晚成,跟這些時間節點完全靠不上邊,但是,史書是一個重結果的東西,只要你發出過光芒,無論何時都會青史留名,甚至改變世界。中國歷史上,最大器晚成的人物要論歲數應該屬姜子牙姜太公了,亦作姜尚,商末周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