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周的起源,從先祖棄到武王滅商,一部農耕氏族奮鬥史

2021-01-08 小七探史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享國791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王朝,也是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

周的起源

周人的先祖是棄,棄愛好農耕,他擅長觀察,懂得因地制宜,堯知道後任命他主管農業。舜帝時,將棄封在邰地。棄死後,兒子不窋(zhú)繼任,在夏朝時太康廢棄農官,不窋逃到了戎狄部族地區。

不窋創製周禮

公劉是不窋的孫子,他繼承了棄的事業。公劉善於耕種,帶領族人改進生產工具和武器,並選擇了三水相擁的風水寶地建立豳(bīn)國部落。豳國部落建立後,公劉特別重視禮儀,又創製禮儀制度。他在位期間,所帶領的民眾生活富足,許多外族人也遷徙過來歸順他。周的興起就是從公劉開始。

古公亶(dǎn)父是公劉的第九代世孫,他上承棄、公劉之志,下啟文王、武王的大業,是周王朝興盛的一個重要人物。

古公亶父遷徙岐山周原

古公亶父在位時,大力開拓祖業,他以身作則,事必躬親,關心族人疾苦。當時西北戎狄經常來犯,為了躲避侵擾,古公亶父率領姬姓族人遷徙到了岐山下的周原,這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宜農耕。豳和附近其他地方的外族民眾仰慕亶父的為人,也跟著遷過來歸附他。因為地處周原,故姬姓又稱為周人。

《竹書紀年》:「(商王)武乙六年,豳遷岐周。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

古公亶父遷徙到岐山後,在此修建房屋,開墾土地,大力發展生產。他把民眾分成邑落定居下來,還設置官吏,建立諸侯國,得到了商王朝的認可。

古公亶父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對外他用聯姻加強與附近各部落的友好交往,為了對抗西戎,他親附商王朝,對內他著重發展生產,積蓄國力。古公亶父使周人逐步強盛起來,奠定了周滅商的基礎。

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時,追諡他為「周太王」。

西伯侯季歷

古公亶父去世後,兒子季歷繼位。他承繼亶父之志,大力發展生產。

在商王武乙時,周部落和商朝貴族通婚,加強政治聯繫,同時他還不斷擴張軍事實力,對西戎用兵,使周部落成為一個強大的部族。季歷先後在商王武乙和文丁的支持下,對各地戎狄出兵,多次立下了戰功,商王文丁因而封季歷為「牧師」,是商朝西部的眾諸侯之長,後又因戰功封他為伯侯。

周部落的威望隨之越來越高,許多諸侯前往歸順,周部落快速壯大。周的強大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商王文丁為了遏制周族,以封賞為名將季歷召至商都城殷軟禁,後來季歷死在了殷都。武王時,追封季歷為王季。

文王姬昌擴張周氏

季歷死後,兒子姬昌繼位。姬昌施行仁政,廣納賢才,外部落以及商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委以重任,如伯夷、叔齊、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後歸附在姬昌部下稱臣。

姬昌生活勤儉,還勤懇敬業。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周的強大,引起商王朝的猜忌,於是紂王將姬昌拘於羑裡。周部族大臣進獻給紂王美女和大量寶物,於是紂王下令赦免姬昌出獄,賜給弓矢斧鉞(yuè),使姬昌得到了專徵大權。

姬昌拜姜子牙為軍師,在部落內輕斂薄稅。他重視禮制建設,周人敬老愛幼,文明禮讓,儼然成為天下的道德楷模。許多原來臣服於紂王的部落叛紂而歸姬昌,在諸侯的擁戴下,西伯昌稱王,史稱「周文王」。

周文王將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遷渭水平原,稱豐京。接著又向南擴張勢力,控制大多數的部落。

周文王善於觀察天地運行並歸納,據說《周易》就是文王整理出來的。《周易》是諸子百家之源,影響華夏至今。

約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去世,享年九十七歲,兒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

武王滅商建周

周武王秉承父志,繼續用姜子牙為軍師,重用賢臣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使周更加強盛。

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庸、蜀、羌、盧、彭等部族,討伐商紂王,在牧野大戰。殷商大敗,紂王在鹿臺自焚,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真正的姜太公是什麼樣子,在滅商興周中他做出了哪些貢獻
    其先祖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呂,所以又稱呂尚。商朗末期,姜尚為東夷呂姓部族之長。當時商朝不斷派兵徵戰東夷,姜太公作為部族領袖,曾多次與前來徵戰的商軍作戰。雖然他足智多謀,勇猛非凡,但因強弱過於懸殊,終於兵敗。
  • 武王克商暨唐虞夏商年代考
    (《史記.周本紀》集解·南朝/宋·裴駰撰,引《紀年》:「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於坶野。 (《水經·清水注》引《紀年》:「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於坶野。」)王親禽受於南單之臺,遂分天之明。 (《水經.淇水注》引《紀年》:「王親禽帝受辛於南單之臺,遂分天之明。」
  • 武王伐紂的背後:「小邦周」逆襲取代「大邑商」,是上天註定嗎?
    在上學時候,課本上就這麼講:商紂王十分暴虐,武王伐紂是替天行道,商朝的百姓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敲鑼打鼓的歡迎周武王。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小邦周國,卻滅亡了不可一世的天下共主商朝,原因何在?傳統的儒家學者認為:商亡周興,是一場民心之爭。商朝暴虐失去民心,周朝仁政得到民心。
  • 利簋:武王伐紂是在哪一年?
    百度百科上寫了兩個不同的年份此前的很多歷史事件,在具體時間上都有爭議,比如武王伐紂到底發生在哪一年?說來有些滑稽,武王伐紂發生在哪一年我們不知道,武王伐紂發生在哪一天我們卻知道。1976年,我們在陝西臨潼發現了一件西周時期的文物——利簋,上有銘文: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右史利金,用作旜公寶尊彝。
  • 《姜子牙》背後的武王伐紂真沒這麼簡單
    晚商政治發展開始成熟,商王世襲朝嫡子化發展,祭祀階層和貴族開始從政治上被排擠,小臣開始崛起,這是商亡過程中,與周勾結者甚多的原因。舊史中飽受讚譽的箕子、微子甚至比幹,多半都並非什麼忠臣。但反過來想,貴族勢力龐大到足以影響國運,豈不也正是大商氣數已盡的佐證?
  • 看夏、商、周「三代」以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野!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環境複雜多樣,加之其他原因,使得早期農耕文化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諸多土著文化互立並存,並相互吸收鄰區文化因素共同發展的歷史特徵。大約在距今5000年至40年之間,在環繞黃土高原的東起大興安嶺東南麓,北以陰山以北為界,西抵河湟地區再折向南方,沿青藏高原東部直抵雲南西北部這一廣闊的半月形地帶,氣候環境發生了由暖溼向涼幹的轉變。
  • 從中探究大秦王朝起源
    秦始皇滅六國,掃八荒,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統治王朝。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並沒有採用龍作為其圖騰,而是用玄鳥來作為國家的象徵。圖騰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特定物體(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用來做他們氏族的徽號或象徵。
  • 大秦部落的血與火之歌:從奴隸炮灰到野心諸侯,不戰則國滅
    史記還記載了大業的一些孝子賢孫的事跡,無非就是幫大禹治水、助商滅夏,給周穆王做司機(御者)之類,而秦人就是出自大業後代中的一支:鳥俗氏,史書上說他們身體長得很像鳥,但說人話(應是鳥圖騰部族祭司在刻意模仿鳥類)。從各方的記載來看,鳥俗氏在周朝之前是生活在黃河中遊的一支半農耕半畜牧部落,和商族保持著聯盟關係,地位顯貴,算是諸侯一類的級別。
  • 中國最古老的4種命格,道家老子的老師商容慧眼識人,一看一個準
    後人認為老子是一位集大成者,從天地變化的玄機,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點出其根本的運行規則,指導人向未知探索。在老子的一生中,有一位重要的貴人,那就是老子少年時的老師——商容。《史記·殷本紀》記載:「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 可見,商容一位公認的賢者,他曾是殷商末年商王紂的大臣,因敢於進忠言而被紂王廢之。
  • 中國姓名學大師謝詠談,中國姓氏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2)早期的姓,只有22個。從「姓」字組成看,是由「女」與「生」構成,會心兼形聲。《說文》云:「姓,人所生也。」段注云:「因生認為姓。若下文神農母居姜水,因認為姓黃帝母居姬水,因認為姓舜母居姚虛,因以為姓是也。感天而生者母也,故姓從女生會心。」由是可知,「姓」是從母系社會開端,它是母權社會的產物。
  • 從上古八大姓看姓氏起源,有你的姓嗎?
    姓氏起源和上古八大姓「姓」,即女生,源於母系社會,由於當時的群婚制使「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同姓代表同一個母系血緣關係,是區分部落符號。而「氏」則起源於父系社會,為同姓的分支,本來為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後來則專指部落的首領。一般上古八姓是指姬、姜、姚、嬴、姒、妘、媯、姞,皆為女字旁。
  • 《陳寅恪家史》講述陳寅恪的前世今生,看完這本書,你就更了解他
    他寫的《陳寅恪的家族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東方出版社出版《陳寅恪家史》,作者張求會,責編陳卓,胡文輝做序,不禁眼前一亮。好奇的是。張求會之前已有《陳寅恪的家族史》,現在又有《陳寅恪家史》,這兩者有什麼關聯呢?張求會多年來從事江西義寧陳氏家族的文獻整理和研究工作,曾參與整理《陳寶箴集》,並整理有陳隆恪《同照閣詩集》,又作過陳三立年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