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崢華
廣州與陳寅恪有密切的關係。
廣州不單是陳寅恪晚年生活的地方,也活躍著一大批陳寅恪的研究者,出了一批關於陳寅恪的研究成果,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在廣州的陳寅恪研究者,我有幸聆聽過幾位老師的真知灼見。比如陸鍵東老師,他寫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影響至今。
還有胡文輝老師,他的《箋釋陳寅恪詩》令人嘆絕。另有一次聚會上本可以見到張求會老師,卻擦肩而過。他寫的《陳寅恪的家族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次東方出版社出版《陳寅恪家史》,作者張求會,責編陳卓,胡文輝做序,不禁眼前一亮。
好奇的是。張求會之前已有《陳寅恪的家族史》,現在又有《陳寅恪家史》,這兩者有什麼關聯呢?
張求會多年來從事江西義寧陳氏家族的文獻整理和研究工作,曾參與整理《陳寶箴集》,並整理有陳隆恪《同照閣詩集》,又作過陳三立年譜稿。
2000年出版了《陳寅恪的家族史》,2007年做了修訂。2012年出版《陳寅恪叢考》。
然而,資料和線索的發現及更新總是日新月異。這些年,義寧陳氏數位代表人物的作品集相繼被整理出版,各地研究者的論文專著也在不斷推出。
對照這些新文獻新成果,張求會看到原書《陳寅恪的家族史》的某些結論已被證明是錯誤的,一些說法也受到挑戰。
為了對自己也對讀者負責,他決心重寫,對內容進行了大幅調整,無論是正文還是注釋,既有大量增刪,又有大量的改動,以期最大限度地展現新的研究成果。
所以,《陳寅恪家史》不是一本改了書名的書。而是一部全面展示陳寅恪家族二百年奮鬥歷程的史學研究著作。
書以大量史料為基礎,結合相關研究成果,通過講述義寧陳氏數代先賢的事跡,勾畫出中國近代史上這一著名家族的發展脈絡。
這裡邊介紹了義寧陳氏的起源和先祖陳偉琳在家族崛起過程中的奠基作用,重點評析了陳寶箴的仕宦生涯、維新變法的理念與實踐,以及陳三立所參與的政治經濟活動、交遊情況和詩文創作成就。
凸顯出陳氏家族自覺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家族特質,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陳寅恪的道德學問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性支撐。
用胡文輝的話講,這是一部陳寅恪前傳。是《陳寅恪的家族史》的升級版。
1997年,張求會專程到江西修水陳寅恪家族故裡進行實地考察。陳氏源出客家,雍正年間由福建上杭遷至江西修水,家族憑種植和商業在經濟取得成功。
直到陳寶箴中舉,才為家族初獲功名。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等人造成天下大亂,清廷迫於情勢,破格提拔人才,陳寶箴因緣際會,成為獨掌一方的大員,在政治上取得成功。
他最大的作為,是為義寧陳氏搭建了文化平臺,積累了人脈資源,才有後邊二代陳三立三代陳寅恪的閃亮登場。
所以,可以說,陳寶箴立功,陳三立陳寅恪立言。義寧陳氏家族有了第一代的政治奠基,才迎來第二代第三代在文化上的成功。
胡文輝指出義寧陳家三代的身世,各有其悲劇性。
陳寶箴是清末維新運動的犧牲品,陳三立是民初遺老群體的同路人,而陳寅恪是1949年之後的文化遺民。他們都有心憂天下的情懷,卻都恓恓惶惶,失意於當時。
也正唯其如此,才給我們留下異樣的光芒。他認為《家史》好就好在屬於傳記體裁,大體依照《家族史》的規模,正文的寫法沒有太大的改變,而注釋看上去雖繁複,卻都是必要的史事考辨。
應該說,作為一部義寧陳氏家族史,近二十年來,張求會的《陳寅恪的家族史》一直無可替代,如今,他全盤改寫舊著,尤其通過注釋增補了大量史料。
以今日之我挑戰昨日之我,完成了一部超越自我之作,其嚴謹的治學精神值得敬佩。
《陳寅恪家史》
張求會著
東方出版社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