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汕頭經濟特區第一批通用廠房竣工投入使用,引來了一批新的「客人」——汕頭地毯廠、奮成玩具廠、華益製品廠、溢興實業有限公司等首批6家外資企業紛紛落戶。其中,奮成玩具廠是汕頭經濟特區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
奮成實業有限公司於1983年8月12日開業,系汕頭特區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張偉煒 翻拍
事實上,汕頭經濟特區在1982年拉開建設帷幕之後,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經驗等均十分匱乏。引進外資,便顯得更為急迫。
為了吸引外資,汕頭經濟特區在成立初期就頗有遠見地打起「優質服務牌」,在不斷為外商創造條件、改善投資環境的基礎上,通過簡化辦事程序、降低收費標準、維護外商權益等措施,努力讓客商「引得來,留得住,有效益」。
引得來,費用低讓客商「有甜頭」
眾所周知,汕頭經濟特區起步比深圳、珠海晚;彼時,汕頭交通條件較差,與深圳、珠海相比,距離香港也遠,引進外資並不容易。因此,為增強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想了不少辦法。其中,建設標準廠房就是汕頭經濟特區早期招商引資、發展特區經濟摸索出的模式之一。
當時,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按照中央規定的出口加工區的形式建設龍湖工業區,採取建成一座標準廠房就引進一批外商辦起若干生產廠的做法,不斷增加通用廠房建設。
特區第一座通用廠房的建設圖
1983年8月,隨著第一批通用廠房竣工交付使用,汕頭地毯廠、奮成玩具廠、華益製品廠、溢興實業有限公司、汕榮家具廠及錦龍染織製衣有限公司等外資企業進入汕頭經濟特區。
《汕頭經濟特區十年(1981—1991)》(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和《艱辛的崛起——汕頭經濟特區創業十年》(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以下簡稱《艱辛的崛起》)都談到,當時,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將勞務費控制在比深圳、珠海低1/3左右,如外商僱傭一個工人的勞務費為400—600港元,約比深圳、珠海低25%—30%;土地使用費、廠房租金等方面也相應降低一點。如工業用地使用費每平方米每月0.7—1.1港元;通用廠房租金每平方米每月9—18港元,簡易廠房租金每平方米每月8.11港元。「使客商到這裡,覺得不但不比其他地方吃虧,而且更有甜頭。」
外商到汕頭特區考察。張偉煒 翻拍
《艱辛的崛起》一書還提到,為了創造引進外資的環境,除了建設工業區,解決水、電、電信供應設施外,還配套讓客商前來洽談業務、投資辦廠的生活服務設施。龍湖賓館就是應時而建的,它是汕頭經濟特區與香港錦泰公司張仕雄等合作創建的第一家中外合作企業,於1984年元旦開業。
剛落成時的龍湖賓館一期
此外,在後來的幾年裡,汕頭經濟特區還興建了快餐廳、商場、倉庫、客商公寓,還開工建設110千伏輸變電站、開通汕頭—香港貨運航線、自建3000噸級散裝及貨櫃兩用碼頭等,為引進外資打下堅實基礎。
留得住,為外資企業制定優惠政策
硬體設施有了,服務也必須跟上來。
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第一主任劉峰在所著《回顧與反思》一書中曾談到新會的「小鳥天堂」,並用其來形容投資環境。
「那裡一株樹連根生了一大片,有一個好環境,小鳥因此傳宗接代,一代代在那裡安居樂業。不僅如此,政府還有一條好措施,即是在那裡豎石碑告誡人們不得幹擾及破壞生態,嚴禁用弓打鳥去恐嚇它們。」
劉峰在書中感慨道:「政府不僅要在各方面關照愛護這些引進來的外資企業,的確還必須時刻關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必須「善待外資企業」。
汕頭經濟特區成立了引進辦公室,把引進外資的洽談、籤約、立項統一歸一個口子負責,加強組織協調和項目跟蹤服務。張偉煒 翻拍
《汕頭經濟特區十年(1981—1991)》一書,就對汕頭經濟特區努力提升辦事效率,為客商提供優質服務作了詳述:「各職能工作部門對外商詢問的問題,應在24小時內作出答覆」「對外商申報項目,從接受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報告之日起,要在一周內作出答覆」「經批准立項的項目,如資料、證件齊備,在特區權限內的一切手續應在10天內辦完」。
彼時,汕頭經濟特區成立了引進辦公室,一個口子對外,加強對引進外資的接待、洽談、組織、協調和服務等工作,並建立項目跟蹤制度,及時解決引進外資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汕頭經濟特區引進辦公室還設立外商投資服務中心,各直屬國營公司也組織專門力量,在項目報批、廠址選擇、供水供電、設備引進、招工培訓乃至籌辦試產、產品出口報關等方面為來汕投資的外商提供協助。
汕頭還從制度上對鼓勵外商投資進行保障。在1986年國務院出臺《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後,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及時制訂《汕頭經濟特區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補充規定》,進一步調低各項收費標準,將原來的2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為18項,為全國同類政策首例。在引進外資、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方面,汕頭經濟特區率先制定出臺《汕頭經濟特區個人獨資企業條例》,成為全國首部獨資企業法規。
搭橋梁,率先建立特區顧問委員會
作為著名僑鄉,對於如何發揮僑鄉優勢開展引進外資工作,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也一直在探索。《汕頭經濟特區十年(1981—1991)》一書就寫道:「在海外潮籍華人當中,有一大批經濟實力雄厚和社會地位較高的企業家和專業人員,汕頭經濟特區採取多種形式,加強與他們聯繫,為他們投資參加家鄉建設提供方便和服務,並通過他們組織、引進外資。」。
成立特區顧問組織,堪稱當時的一個創新。當時,全國4個特區中,只有汕頭經濟特區建起了「特區顧問委員會」。根據《回顧與反思》一書,委員會成員「都是潮人在海內外的精英,職業涵蓋了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包括外交家、經濟學家、金融專家、實業家、著名學者、各社團領袖等」。「因此後來人們都稱汕頭經濟特區有一個高級參謀部、『智囊團』。」《回顧與反思》這樣提到。
書中也提到,特區顧問委員會起到了出謀劃策、穿針引線、提供諮詢等作用。其中,「穿針引線」即體現在引進外資上。「顧問們充分運用了他們的關係,先後介紹有關國家、地區的客商來汕頭經濟特區洽談考察。」「據1990年統計,中國港澳、加拿大等地顧問,親自帶領或介紹客商來汕考察、洽談項目就有100多項。」
除此之外,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還主動「走出去、請進來」,利用出國考察的機會,走訪有關經濟機構、社團和重點企業、重點客戶,有計劃、有選擇、有重點地開展招商活動,並邀請海外潮屬僑團、同鄉會,組織潮籍華人和港澳同胞到汕頭經濟特區觀光考察。
有效益,投資環境獲外商點讚
早期汕頭經濟特區引進外資,有何成果與評價?用劉峰的話來說:「汕頭成為一個投資熱點,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有一組數據或許能夠反映當年汕頭經濟特區的投資情況:截至1991年11月底,全區累計批准籤約的利用外資項目1315項,協議投資總額8.2億美元。在這批項目中,直接利用外資興辦「三資」企業604家,協議投資總額7.5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達3.47億美元。已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汕頭經濟特區投資設廠,投資範圍涉及20多個行業。外資企業的產值約佔全區工業產值的七成。
「在投產一年以上的『三資』企業中,有一半以上不同程度地追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沒有出現虧損而中止經營的企業。」《回顧與反思》一書中寫道,1991年汕頭經濟特區(不含老市區)的工業產值30億元,為1976年整個汕頭地區(10縣1市)工業產值14.6億元的兩倍。
彼時,汕頭的投資環境也獲得不少外商的點讚。《汕頭經濟特區十年(1981—1991)》一書就記錄了當時獨資經營的華益集團吳經理的一個評價:「在汕頭經濟特區辦事方便,手續簡便、乾脆、不麻煩。香港人喜歡辦事快一點,汕頭經濟特區做到了。」「汕頭經濟特區已形成較好的投資環境,而且勞務費、廠房租金、售金等都比深圳、珠海便宜,在這裡辦企業成本低,很有發展前途。」
「外商普遍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率,經營信心大大加強,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出現一派興旺發達的景象。」看到這些成果,劉峰滿懷深情地寫道:「汕頭經濟特區的建設者,以自己的實踐,寫下我國經濟特區探索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精彩一頁。」
來源:南方+ 黑非即白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