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學術界認為,《周易》是首次用分析「爻」的含義,將陰陽思想表述出來的著作。由此認定「陰陽」思想出自中國古代哲學的易學。其實,這樣講是不確切的。因為,首次運用「爻」來表達陰陽思想的,是羲學的《古太極圖》。
《古太極圖》中八卦的基本符號是「爻」, 「陰陽」觀念就體現在「爻」裡。八卦符號的「—」為陽爻,「--」為陰爻。三個爻的符號(陰爻或陽爻,抑或由陰爻、陽爻搭配)組合成卦符,八個卦符和「黑魚」(陰)、「白魚」(陽)組成《古太極圖》。
古人認為,《古太極圖》的兩邊白黑交互,白用來表示陽,黑用來顯示陰,陰陽不能相互隔離,陰中包含陽,陽中包含陰。圖以八分,根據其各自屬性,分別配以八卦,……「震」始交陰而陽生,自「震」到「兌」再到「乾」而陽極盛,陽盛極於南;「巽」始消陽而陰生,自「巽」到「艮」再到「坤」而陰極盛,陰盛極於北。其中八分,震在東北,白一黑二,一奇二偶;兌在東南,白二黑一,二奇一偶;乾在正南,全白,三奇;巽在西南,黑一白二,一偶二奇;艮在西北,黑二白一,二偶一奇;坤在正北,全黑,三偶;離在正東,取西之白中黑點,為二奇含一偶,坎在正西,取東之黑中白點,為二偶含一奇。
宋代邵雍《觀物外篇》則對陰爻陽爻組成的卦符做了具體說明:
「震始交陰而陽生,巽始交陽而陰生,兌陽長也,艮陰長也。震兌在天之陰也,巽艮在地之陽也。天以始生言之,故陰上而陽下,交泰之義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陽上而陰下,尊卑之位也。乾坤定上下之位,離坎列左右之門,天地闔闢,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矣。」
即陰爻陽爻各自代表了天與地的上與下。引文中「天以始生言之,故陰上而陽下,交泰之義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陽上而陰下,尊卑之位也。」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現代漢語的修辭方法來解釋這段話。「陰上而陽下」不是指陰在上陽在下,而是指屬性為陰(古人也稱之為地氣)的氣向上走,屬性為陽(古人也稱之為天氣)的氣向下走。如果是陽代表作為空間的「天」,陰代表作為空間的「地」,文中「陰上而陽下」,「陽上而陰下」被解釋為「地向上走,天向下走」就無法講得通。那麼陰陽究竟是指什麼呢?只能是指氣在地體內的上升(呼出)與下降(吸入)狀態。
《易·繫辭》:「古者包犧(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即上古時代,伏羲氏治理天下,仰頭則觀測天的懸象,俯身則觀察「地」的法則——由植物生長化收藏、動物生長壯老已體現出來的四時更替規律,根據天地陰陽變化(季節變化)的規律,觀察鳥的羽毛、獸的表皮紋路,與「地」之法則相感應的現象,就近探討人的身體變化,至遠則探討萬物的變化,根據這些物體及其形狀的變化規律,創立八卦。用以通曉天地之氣的性質,用以類比推理天下萬物的性質。進而發現了陰陽五行是物象萬千的內在動力。
伏羲氏通過遠近不同的觀與察,建立起象雞卵形狀的,以地球為天地的中心,以北天極為上、南天極為下,以與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為圓形天道的古代中國天文學體系。從天象、物象的規律性變化中,歸納出天地之氣的運動方式——陰陽。並用兩個線段符號,一個連續,一個不連續,命名為陽爻與陰爻。由陽爻與陰爻兩個符號組成的八卦,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八個主要節氣息息相通。十幹—— 一歲分為十個月的曆法;十二支—— 一歲分為十二個月的曆法;陰陽五行——一歲的五個時節,都是依據二十八宿所代表的天球赤道360度劃分出來。
依據彝族十月曆的公(陽)月、母(陰)月,與《河圖洛書》所展示十個實心圓點與十個空心圓點,所代表的陰陽思想內容正相吻合,而彝族十月曆是根據二十四節氣劃分出來。對比《古太極圖》的八卦符號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八個主要節氣直接對應,二十四節氣曆法的性質是「天地陰陽合曆」。
根據以上這些知識,能不能找到伏羲八卦的準確含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