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 | 清朝銅胎畫琺瑯蝠蓮紋花盆

2021-01-09 澎湃新聞
看見文物 | 清朝銅胎畫琺瑯蝠蓮紋花盆

2021-01-06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銅胎畫琺瑯又稱「畫琺瑯」,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畫琺瑯」是在銅質胎體上塗敷釉料,經燒結、彩繪、拋光、鍍金而製成的金屬工藝品,帶有獨特的西式風格,富有繪畫趣味,造型典雅,紋飾細膩,色彩清秀。從工藝上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胎體鏨花配飾;一是不鏨花配飾。前者屬高級藝術品,後者為普及品。產品大多數為實用的瓶、盤、碗、罐、碟、盞,或盤套的酒具、菸具;少部分則是爐、 鼎、斝、爵、燻、掛屏、插屏等裝飾品。清代,西洋琺瑯從廣州傳入中國,廣州生產的琺瑯俗稱「廣琺瑯」,是朝廷的貢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畫琺瑯。

清朝銅胎畫琺瑯蝠蓮紋花盆  楊曉君 攝

清朝銅胎畫琺瑯蝠蓮紋花盆屬清代工藝品,高14.2釐米、口徑31.7釐米、底任19.8釐米,原屬清宮舊藏,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件銅胎畫琺瑯花盆,飾以蝙蝠、蓮花紋飾。蝠蓮紋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紋飾之一。漢字中蝙蝠的「蝠」與幸福的「福」諧音,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是花中的君子,「蓮」又與連綿不斷的「連」諧音,因而蝠蓮紋就寓意幸福相連。

清朝銅胎畫琺瑯蝠蓮紋花盆  楊曉君攝

清代康熙年間,歐洲彩繪琺瑯工藝品,傳入我國宮廷,旋即受到皇室們的喜愛。康熙五十七年,宮廷在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設琺瑯處,逐漸把我國的燒瓷製作推向高潮。銅胎畫琺瑯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裡摩居,以製作琺瑯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瑯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基督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隨著東西貿易的發展,西洋製品開始湧入。因廣州在清代屬於我國唯一對外開放門戶,西洋琺瑯由此先傳入廣州。

西洋琺瑯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州琺瑯。當時,廣州的產品多保留著西方文化的韻味,由於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末年,宮廷聘請法蘭西畫琺瑯藝人來京,在內廷琺瑯處指導燒造畫琺瑯器。其式樣、圖案主要是中國風格,少有西方畫琺瑯的特點。後來,畫琺瑯工藝約於雍正年間傳入蘇州地區,從而形成了內廷琺瑯處和廣州、蘇州三大畫琺瑯生產中心,產品各有特點。

由於廣州在清代屬唯一對外開放門戶,許多外國人都由此進入我國,使廣州的琺瑯製作在國內始終處於很高水平,地位舉足輕重。那時,畫琺瑯的最大產地是廣州,不僅有規模巨大的畫琺瑯行業和作坊,且向內廷輸送畫琺瑯匠人。宮內造辦處的琺瑯匠人大多是由粵海關選入,稱為「南匠」。他們進京效力,大量生產以滿足皇室需要。銅胎畫琺瑯工藝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獲空前發展。

銅胎畫琺瑯從創燒到發展,在我國已有著幾百年的傳承歷史,它既有景泰藍的厚重端莊、又有瓷器的明麗清雅;既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又有獨特的時代特徵。它體裁多樣,造型規整,彩料凝重,色澤靚麗,畫工精緻,古色古香又雍容華貴,絢麗的藝術風採、鮮明的民族風格、豐富的表現題材使它在眾多藝術品中,獨樹一幟。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燒瓷文化,具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記者:楊曉君

責編:勾曉慶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琺瑯藝術,色彩純正豔麗的掐絲琺瑯龍耳爐,明早期代表性器物
    爐銅鍍金龍首春魚雙耳。通體施淺藍色琺瑯釉為地,飾指絲琺瑯纏枝蓮紋,近足處蓮瓣紋一周。足內鐫剔地陽文「景泰年製「楷書款。 此爐造型小巧別致,紋飾流暢,填和飽滿,為明早期較有代表性的器物,款系後刻。
  • 乾隆銅胎掐絲琺瑯獅鈕龍耳香薰爐鑑賞
    景泰藍又叫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覆燒結,磨光鍍金。它是一種特種工藝品,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外觀晶瑩潤澤,鮮豔奪目。掐絲琺瑯器在明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工藝水平均明顯下降。清代的景泰藍工藝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豔,花紋圖案繁複多樣。
  • 清乾隆掐絲琺瑯器,番蓮紋冰箱等,造型新穎別致,有很高藝術價值
    【掐絲琺瑯摩羯紋水盂】清乾隆 高8.3釐米 口徑8.5釐米水盂口緣鑲鍍金鏨花蔓草紋邊,神態生動的銅鍍金雙必龍攀附於口邊。通體以天藍色琺瑯釉為地,飾三條摩羯紋口銜纏枝花和瓔珞出沒於驚濤駭浪之中,上、下邊飾仰俯蓮瓣紋各一周。
  • 極致文案配極致珍品:世上最名貴的瓷器是清宮御製瓷胎畫琺瑯
    清康熙 琺瑯彩紫地開光花卉紋碗按語:本文大部分圖片及瓷胎畫琺瑯的知識性內容主要來自於孫赫陽先生所著《古今帝匠——瓷胎畫琺瑯的前世今生》,特此鳴謝!緣起經中國社科院的語言大咖王大惟博士介紹,認識了一位京城的文化奇人——清宮琺瑯彩技藝復活者孫赫陽老師。拜讀了他所贈《古今帝匠——瓷胎畫琺瑯的前世今生》一書,第一次詳細了解了瓷胎畫琺瑯的故事。既為他十數年幾近絕望又無悔初心、柳暗花明的孤膽奮戰唏噓感慨,也為失傳幾百年的宮廷絕藝終於重傳薪火、上揚國華下福百姓而欣慰不已。
  • 琺瑯情緣·王國喜大師||《滿堂富貴》描金琺瑯彩四條屏
    而且自古就有「琺瑯無大器」之說。王國喜突破歷史難點,創作出此幅琺瑯彩瓷板畫,技法細膩,色豔而不俗,極具匠心。滿堂富貴,描金琺瑯【藏品名稱】《滿堂富貴》描金琺瑯彩瓷板畫【設計大師】王國喜(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藏品規格】畫框尺寸約 53cm*133cm 畫芯尺寸約30cm*110cm【藏品配套】瓷板畫*4,證書*1【藏品材質】瓷器,外框為實木【所用顏色】彩色琺瑯彩
  • 羊年說羊:博物館裡的羊文物
    其實很早的藝術作品中就已經有羊形象的記載,如今在各大博物館中,我們也總能發現羊兒們的身影,早期的巖畫上、陶器的紋飾中,具體的如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銅罍」,漢代的「羊型銅燈」、唐代的「三彩陶羊」,以及當今的年畫、剪紙等各種民間工藝品。「羊」還衍生了「祥」、「美」,多為美好的象徵。
  • 清朝皇妃為了方便皇上翻牌子,寧肯活受罪,也要穿花盆底鞋
    凡是能夠增加自己曝光度的機會她們是不會放過的,比如穿起來搖搖晃晃,路都走不穩的「花盆底」鞋。在影視作品《延禧攻略》中,魏瓔珞除掉烏雅青黛時,把香粉塗在她的「花盆底」鞋上,寓意步步生蓮,選妃時烏雅氏立馬就吸引了乾隆的注意力。不過有一雙妙足的潘玉奴,被後世認為是把皇帝迷得不理朝政的「妖妃」,所以乾隆以「霍亂朝綱」為由砍了烏雅氏,這從側面反映了「花盆底」鞋的重要性。
  • 清朝時期就已經有會移動的鐘表,還是中國製造!
    具體到羊而言,銅鍍金四羊馱跑人兩人舉表、銅鍍金四羊馱塔式轉花鐘、銅鍍金四羊馱琺瑯畫規矩箱表等,皆可視為以羊作底足的實例。清 銅鍍金四羊馱跑人兩人舉表英國著名的鐘表大師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製作於一七六六年的銅鍍金羊馱瑪瑙樂箱表頗具代表性。鐘錶集羊、大象、烏龜三種動物形象於一體,充分展現這類鐘錶特點。
  • 國際博物館日特別策劃 聽聽文物的內心OS
    只要我們有發現美的眼睛原來文物也可以有表情~讓我們一起透過外表來聽聽文物們的內心OS!張成造剔犀雲紋漆盒年代:元尺寸:高6釐米 直徑14.5釐米此盒底部邊緣有針刻「張成造」三字款。據記載,張成和楊茂都是元代著名的雕漆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