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銅胎畫琺瑯又稱「畫琺瑯」,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畫琺瑯」是在銅質胎體上塗敷釉料,經燒結、彩繪、拋光、鍍金而製成的金屬工藝品,帶有獨特的西式風格,富有繪畫趣味,造型典雅,紋飾細膩,色彩清秀。從工藝上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胎體鏨花配飾;一是不鏨花配飾。前者屬高級藝術品,後者為普及品。產品大多數為實用的瓶、盤、碗、罐、碟、盞,或盤套的酒具、菸具;少部分則是爐、 鼎、斝、爵、燻、掛屏、插屏等裝飾品。清代,西洋琺瑯從廣州傳入中國,廣州生產的琺瑯俗稱「廣琺瑯」,是朝廷的貢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畫琺瑯。
清朝銅胎畫琺瑯蝠蓮紋花盆 楊曉君 攝
清朝銅胎畫琺瑯蝠蓮紋花盆屬清代工藝品,高14.2釐米、口徑31.7釐米、底任19.8釐米,原屬清宮舊藏,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件銅胎畫琺瑯花盆,飾以蝙蝠、蓮花紋飾。蝠蓮紋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紋飾之一。漢字中蝙蝠的「蝠」與幸福的「福」諧音,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是花中的君子,「蓮」又與連綿不斷的「連」諧音,因而蝠蓮紋就寓意幸福相連。
清朝銅胎畫琺瑯蝠蓮紋花盆 楊曉君攝
清代康熙年間,歐洲彩繪琺瑯工藝品,傳入我國宮廷,旋即受到皇室們的喜愛。康熙五十七年,宮廷在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設琺瑯處,逐漸把我國的燒瓷製作推向高潮。銅胎畫琺瑯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裡摩居,以製作琺瑯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瑯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基督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隨著東西貿易的發展,西洋製品開始湧入。因廣州在清代屬於我國唯一對外開放門戶,西洋琺瑯由此先傳入廣州。
西洋琺瑯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州琺瑯。當時,廣州的產品多保留著西方文化的韻味,由於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末年,宮廷聘請法蘭西畫琺瑯藝人來京,在內廷琺瑯處指導燒造畫琺瑯器。其式樣、圖案主要是中國風格,少有西方畫琺瑯的特點。後來,畫琺瑯工藝約於雍正年間傳入蘇州地區,從而形成了內廷琺瑯處和廣州、蘇州三大畫琺瑯生產中心,產品各有特點。
由於廣州在清代屬唯一對外開放門戶,許多外國人都由此進入我國,使廣州的琺瑯製作在國內始終處於很高水平,地位舉足輕重。那時,畫琺瑯的最大產地是廣州,不僅有規模巨大的畫琺瑯行業和作坊,且向內廷輸送畫琺瑯匠人。宮內造辦處的琺瑯匠人大多是由粵海關選入,稱為「南匠」。他們進京效力,大量生產以滿足皇室需要。銅胎畫琺瑯工藝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獲空前發展。
銅胎畫琺瑯從創燒到發展,在我國已有著幾百年的傳承歷史,它既有景泰藍的厚重端莊、又有瓷器的明麗清雅;既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又有獨特的時代特徵。它體裁多樣,造型規整,彩料凝重,色澤靚麗,畫工精緻,古色古香又雍容華貴,絢麗的藝術風採、鮮明的民族風格、豐富的表現題材使它在眾多藝術品中,獨樹一幟。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燒瓷文化,具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記者:楊曉君
責編:勾曉慶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