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又叫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覆燒結,磨光鍍金。可以說,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它是一種特種工藝品,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外觀晶瑩潤澤,鮮豔奪目。
掐絲琺瑯器在明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工藝水平均明顯下降。清代的景泰藍工藝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豔,花紋圖案繁複多樣。
乾隆皇帝(1736~1795)對於琺瑯器有著全面的愛好,命令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生產了種類繁多、難以計數的景泰藍器,不僅宮廷琺瑯作承造御用品,京都、廣州和揚州等地均生產用於進貢的琺瑯器。乾隆帝也遵循雍正帝確立下來的「內廷恭造之式」,要求匠役要遵循旨意,做工須符合精細、秀雅的藝術標準。由此,乾隆內廷的琺瑯製品無不是繁縟華麗、豐滿敦重的藝術格調。
民間收藏家龐帆順先生收藏的這尊銅胎掐絲琺瑯龍耳香薰爐高40CM,製造工藝複雜,爐蓋以松石綠釉為底,彩色花卉點綴,鏤雕五蝠,頂部瑞獅霸氣十足,主體外壁以那不勒斯黃彩為地,彩繪雙龍戲珠,側面雙龍耳,底部施松石綠地藍料,中間方欄書「乾隆年制」,瑞獸底足神韻盎然。因其釉料配製和燒造技術難度大,生產成本高,所以,專家認為這尊珍貴的銅胎掐絲琺瑯龍耳香薰爐為宮廷所作,僅供皇帝及皇室享用。也不排除少量琺瑯作為貴重禮物由皇帝恩賜給王公大臣,民間則很少流傳。可謂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