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ily 編輯:Linda
5. 員工持股計劃在積極提高員工待遇同時,根據員工對公司不同的貢獻,使其持有不同的股份。可能以通過贈送的方式,也可以將獎金的一部分折為股份。
序:
本田宗一郎,ほんだ そういちろう,1906年11月17日出生於日本靜岡縣磐田郡光明村後改為天龍市,現為濱松市天龍地區,日本實業家,世界著名的企業家,日本本田汽車創始人,日本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創始人、HONDA品牌創始人。
「
「本田宗一郎是繼亨利·福特(Henry Ford)後,世界上第二個榮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頒發的荷利獎章的汽車工程師。」
」
1
本田宗一郎生平
草根學徒
1906年
本田宗一郎出生於靜岡縣磐田郡光明村打鐵匠本田儀平家中,為家中長子。
1917年
沒錯,早在本田宗一郎11歲的時候,當他站在濱松市和地山連兵場觀看飛行表演,第一次看到飛機時,他就覺得他終極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能夠造出一架真正的飛機。
本田宗一郎的這個願望,並沒有四處宣揚,卻簡單直接的告訴了每一個人。細心地朋友一定會發現,不論經歷多少次的換代,翅膀的元素始終伴隨著本田技研的logo。
汽車廠商造飛機,在世界上並不是沒有先例,比如勞斯萊斯、比如寶馬,都曾經造過飛機。但是畢竟人家都是有飛機引擎製造經驗,然後轉型做汽車的。但是當時的本田有什麼?
1922年
高等小學校畢業後,進入東京本鄉區湯島的汽車修理廠「アート商會」工作稱為學徒,日語為「丁稚奉公」。
本田宗一郎出身窮苦家庭,自幼便對機械錶現出了一種特殊的偏好。高小畢業後,16歲的他不顧父親堅決反對,毅然來到東京一家汽車修理廠當學徒 。6年學徒生涯結束後,他回到家鄉在濱松市開設了一家汽車修理廠,名為「技術商會濱松支店」。然而,目光遠大的本田宗一郎在修車店生意十分興旺的時刻毅然關閉了修理廠,準備從事更富創造性的製造業。
1934年
第一次創業
本田宗一郎創建了「東海精機公司「。
1937年
擔任東海精機工業株式,會社總經理。在濱松市山下町設立「アートピストンリング研究所」,研究開發活塞裝置,並於1937年進入濱松高等工業機械科學習金屬學。
1944年
本田宗一郎成功研製「螺旋槳自動切削機」,將切削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使加工一個螺旋槳的時間由一個星期縮短到15分鐘。他的這項發明取得了40項技術專利 。但是,天有不測命運,次年,因三河地震,導致東海精機重工業濱松工廠破產。本田將所持有的東海精機重工業股票全部轉讓給豐田自動紡織機公司,宣布離開該公司 ,開始了1年時間的休養。
1946年
第二次創業
10月,本田宗一郎在濱松設立了「本田技術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產紡織機械,這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根據二戰結束後的時間生活交通運輸情況,本田宗一郎研製成一種新型的「.器腳踏車」,並受市場廣泛歡迎。
1947年
本田宗一郎親自動手成功研製出50毫升雙缸「A型自行車馬達」,這是最早的「本田摩託發動機」也是本田A型摩託批量生產的開始。他的成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許多人都在仿製本田式的「機器腳踏車」。為在摩託車領域站穩腳跟,本田宗一郎決定生產真正意義上的摩託車 。
1948年
9月,他在濱松設立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擔任該會社社長(董事長)。同年開始研製開發摩託車。親自主持研製了雙缸98毫升本田宗一郎騎本田公司研發生產的摩託車照片、1.7千瓦(2.3馬力)的「D型」發動機,並以此為基礎推出了「本田—夢幻D型」摩託車。
1949年
當藤澤武夫於10月以常務董事的身份加入本田後,本田宗一郎就將公司的全部經營實權放心地交給了藤澤武夫,自己則只埋頭於技術開發,不斷拿出技術先進而又適銷對路的產品。兩人幾十年的合作發展壯大了本田公司,使其成為名震全球的跨國集團。
1951年
主持研製了性能更好的四衝程「E型」發動機及「本田-夢幻E型」摩託車。這兩種摩託的銷售都獲得了成功,為公司贏得了利潤 。因其自知在技術開發和經營管理兩個方面相比更擅長於技術開發,於是,他主動聯繫到了藤澤武夫。
1952年
本田宗一郎從美國、德國、瑞士等地引入價值4.5億日元的設備投入生產。由於加工設備先進,加之其他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本田產品一直保持著優質暢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本田始終保持著贏家的本色 。
1961年
揚名國際
本田宗一郎憑在英國舉行的比賽中擊敗長期居於壟斷地位的英國摩託以及在以後的比賽中經常獲勝而確定了在國際摩託車市場的地位 [15] 。後來,他又通過在標誌著世界汽車最高水平的一級方程式汽車大賽中獲勝的方式,奠定了自己在這一領域的地位。
1962年
創辦本田汽車
開始涉足汽車生產 。他們利用在摩託車開發、經營中獲得的豐富經驗及大量資金,不顧一切地投入汽車開發,結果獲得極大成功:先後推出過「T360」型卡車、「S500」型轎車、「N360」型轎車等汽車產品,其中「N360」型轎車成為過全球暢銷車 ;設計開發的CVCC發動機以及安裝此種發動機的汽車,因其控制排汙效果好而於1975年在世界汽車界引起極大轟動,為公司贏得了不可計數的利潤及崇高商業聲譽 。
1964年
從零開始的飛翔之夢
當本田宗一郎成立本田機場株式會社的時候,本田才剛踏入汽車生產領域僅僅1年。在此之前,本田公司一直在從事的是摩託車生產製造。
汽車和飛機,都是自己兒時的夢想,但是無論是公司規模還是資金、資源,都無法滿足本田宗一郎同時造汽車和飛機的願望。於是,本田宗一郎只能選擇短期內更有可能實現的汽車行業,作為自己當下的努力方向。在本田宗一郎看來,能腳踏實地實現的才叫願望,否則都是空想。當然,他並沒有放棄飛機,而是繼續經營本田機場。
1968年
首次推出N系列中的N360和N600汽車。在隨後的三年裡,N360擊敗當時的老大哥豐田,榮膺國內銷售三連冠。本田就此開啟了在汽車領域的輝煌發展。
1970年
本田機場更名為本田航空。專心投身於汽車領域的本田宗一郎,很快就有所突破。
1986年
已經退休的本田宗一郎找來了一群年輕的技術骨幹,組成了飛機研究中心,秘密進行飛機技術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本田宗一郎並不是像大多數的飛機製造商那樣,引擎和機身只選其一(比如波音公司的波音飛機,引擎都是專門的廠商提供的),而是同時研發飛機的機身和引擎。
從零開始造飛機,和從零開始造車,難度等級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本田宗一郎想要推進飛機的研究製造有多難,是可想而知的。據說,本田航空最初造出來的飛機引擎,一啟動就壞。而且因為是機密項目,所以就連廠房都是密封的,引擎啟動帶來的巨大風力,甚至差點把樓房給拆了。
夢想的傳承,自己埋頭研究顯然是不行的,於是在同一年,本田公司與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展開了合作——用複合材料改造BonanzaA36私人飛機。本田秘密派了一個5人小團隊去該校的Raspet飛機研究室,其中有一個年輕人叫藤野道格。
1991年
8月,東京順天堂大學醫學部附屬順天堂醫院,重症監護病房。一個面色枯黃的老人,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安靜的空氣中,只有監護儀發出的「滴——滴」聲。8月5日,本田技研創始人本田宗一郎與世長辭,享年85歲。本田宗一郎的一生充滿傳奇,尤其是他創立的本田技研,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最為熟悉的就是本田汽車。然而,這位傳奇的老人,一直到臨終之前,始終牽掛在心的卻是:飛機。
沒時間啊,老人默默地想,不覺間,他的思緒已經飄到了遙遠的過去,監護儀的單調的「滴——滴」聲,也似乎變成了他幼時最熟悉的「叮——當」的打鐵聲。少時離家當學徒,中年創業,從造零件,到造摩託車、汽車,自己的夢想一個一個的都實現了,只剩下最後一個夢想還沒有實現啊,飛機……
2
本田汽車簡介
本田汽車公司(Honda) 於1948年以生產自行車助力發動機起步的Honda,一直以「 夢想」作為原動力,以「商品」 的形式不斷為個人和社會提供更廣泛的移動文化,本田汽車公司(Honda) 一世界汽車業的佼佼者,官方網站: http:/ /www.honda.com/,中國網站: http:/ /www.honda.com.cn/
本田標識釋義
本田宗一郎於1946年 創建本田技研工業公司(即本田汽車公司),並用自己的姓氏作為公司的名稱和商標。
「H」是「本田」汽車和「本田」摩託車的圖形商標,是「本田」日文拼音「HONDA」 的第-個大寫字母。本田汽車商標中的字母「HM'是「HONDA MOTOR」的縮寫,在這兩個字母上有鷹的翅膀,象徵著「飛躍的本田的技術和本田公司前途無量。」
「人和車,車和環境的協調一致』 是本田公司的發展方向;動感、豪華、流暢是本田公司的一貫風格; 設計動力澎湃、低耗油、低公害的發動機是本田公司的技術目標;靠先進而實用的設計、卓越的製造質量和相對低廉的價格,吸引更多顧客是本田公司的宗旨。
「H」 商標,這個世界著名商標,是本田公司立業之本,是本田公司成功之魂。
「尊重個性」、重視每一個人個性的觀念, 使Honda形成 了推崇員工創造性、自由豁達的企業文化。現在,Honda已經 發展成為從小型通用發動機、踏板摩託車乃至跑車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獨創技術,並不斷研發、生產新產品的企業。
從創業之初,Honda一直本著「讓世界各地顧客滿意」的理念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以「如何讓當地顧客滿意」為宗旨,不僅建立了為提供適合當地的商品及服務的廣闊銷售服務網絡,還建立了在當地生產和研發新產品的一整套體制。
3
本田與中國
為了世界的「HONDA",為了中國的「HONDA"HONDA在世界各國為實現三個喜悅的目標而積極地推進事業活動。所謂「三個喜悅」,即「購買的喜悅」,「銷售的喜悅」,「製造的喜悅」,也就是說,向用戶提供高品質的商品,並讓用戶感到喜悅,以此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在中國也是這樣。
1981年
以提供摩託車技術為開端,為中國的摩託車產業的發展開始了同中國的合作。
1992年
建立了合資企業,進一步推動了這種合作關係。近來中國的摩託車生產數量獲得了飛躍發展,比1981年增長了10倍以上,零部件的國產化率亦迅速提高,繼1992年之後。
1994年
又建立了小型發電機組的合資企業、汽車零部件合資企業,1998年 建立了汽車整車和發動機的合資企業,至此,在HONDA的整個事業活動領域中擴大了在中國的事業範圍。隨著各項事業的深入發展,相關零部件廠家在中國的事業開拓也獲得了蓬勃發展,現在已經有35家之多的零部件廠家正在與中方的合作夥伴一道為了建立品質優良的先進的零部件產業而努力。
作為在中的「HONDA",我們將同一切願意理解「HONDA」的「三個喜悅」的目標,並且願意同我們合作的夥伴一道, 以具有說服力的價格向廣大用戶提供令人喜悅的商品和服務,儘管這不是一朝一夕能作到的,但是我們要竭盡全力為實現這個目標,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
本田中國大事記
1994年12月 東風本田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汽車零部件生產公司)成立
1997年11月 與廣州汽車集團和東風汽車公司籤訂乘用車合資事業(廣 州乘用車項目)基本
1998年7月 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和東風本田發動機有限公司成立
1999年月廣州本田雅閣(Accord) 投產
2001年4月廣州本田雅閣(Accord) V6投產
2002年4月 廣州本田奧德賽(Odyssey) 投產
2003年1月 廣州本田03款全新雅閣(Accord) 投產
2003年2月 廣州本田完成年產12萬輛產能擴大工程
2003年7月 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成立
2003年9月廣州本田飛度(Fit Saloon) 投產
2003年9月 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1月 具有Honda中國地區總部功能的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2月 廣州本田完成年產24萬輛產能擴大工程;
2004年3月 廣州本田累計生產達30萬輛
2004年4月東風本田CR-V投產
2004年6月 廣州本田實現日產1000輛
2004年8月 本田生產技術(中國)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9月廣州本田飛度(Fit) 投產
2005年2月 廣州本田新款奧德賽(Odyssey) 投產產品累計產量突破50萬輛
2005年4月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投產(Jazz)
2005年6月 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開始向歐洲出口Jazz
2005年9月 本田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成立
2005年12月本田生產技術(中國)有限公司正式啟動
2006年2月 東風本田年產12萬輛產能擴大工程完工
2006年3月廣州本田思迪(City) 投產
2006年4月 東風本田Civic投產
2006年6月 廣州本田雅閣(Accord) 累計產量突破50萬輛
2006年9月 廣州本田第二工廠投產,公司總產能達到36萬輛.
2006年9月 謳歌Acura品牌產品上市
2007年9月廣 州本田08款思迪(City) 、飛度(FIT) 型動派上市
2007年12月廣州本田第八代雅閣下線
2008年1月 廣州本田第八代雅閣2.4L _版上市
4
本田汽車公司大事記
2007年
Honda在越南建設摩託車新工廠,Honda在泰國建設汽車新工廠,Honda在阿根廷建立汽車新工廠
2008年
8月份日本本田汽車超過克萊斯勒登上美國車企銷量排行榜第四。本田美國1-8月份累計銷量為1,083,957輛,以7,787輛的優勢領先於克萊斯勒。
12月,本田汽車在12月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向記者表示,「我們已經決定退出所有F1比賽的活動,2008年是我們參加的最後一個賽季。」
5
本田公司發展歷程
目前除日本之外,Honda在全世界29個國家擁有120個以上的生產基地,通過摩託車、汽車和通用產品,每年惠顧的客戶多達1700萬以上。
與此同時,Honda還積極地履行作為企業公民的社會義務,積極探索環保和安全的解決方案。
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今, Honda在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等各項企業活動中努力把解決大氣汙染、降低CO2排放量、有效利用資源和能源等作為課題,為達到產品排放清潔化、降低燃料消耗、實現生產線的「綠色工廠化」等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為減少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做出了積極貢獻。作為提供移動文化的廠家,Honda不僅考慮乘員也考慮行人的安全,致力於生產安全性更高的產品。同時,積極參與安全駕駛普及活動等各種解決交通系統問題的活動,為建設更加豐富的移動文化社會而不懈努力。
本田技術研究所是當今日本乃至世界汽車業的佼佼者。在日本企業界,本田是技術和活力的代名詞,也是日本大學生畢業後非常嚮往的就業目標。
1960年
「H」 商標首次在S500跑車上使用,「H」 商標伴隨本田賽車,在1965年 墨西哥舉辦的世界F1汽車大賽上一舉奪冠,並在第二年的F2汽車大賽上取得勝利,更令本田輝煌的是在1967年取得了11冠軍。
1969年
本田公司為突出鷹的形象,而使用了縱長的「H」商標。1980年, 為了體現本田公司的年輕、技術先進和設計新穎的特點,決定使用形似三弦音箱的「H」商標,該商標把技術創新、團結向上、經營有力、緊張感和輕鬆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1993年
3月5日,憑藉著合作時學習到的技術和經驗,本田自製的第一架飛機本田 MH02在美國試飛成功。
1995年
HONDA的汽油車在世界上率先達到了零汙染,在那之後的ZL EV發動機技術的開發,顯示了HONDA高度的技術力量。在低油耗技術方面,在CIVIC轎車 上安裝了「三級VTEC發動機」和無極變速裝置「HONDA式無極變速裝置」,高水平地同時實現了高功率和低油耗。
排氣對策和製造裝有低公害發動機的汽車是HONDA的工程師們「向極限發起的挑戰」。HONDA徹底追求汽油發動機的尾 氣淨化。同時,還通過各種方法積極地研究開發瞄準下一時代的電動汽車、天然氣汽車等可以發揮各自特長的代用能源汽車,並將研究成果積存下來。這些「優先考慮地球環境、尾氣清潔的汽車」就是「HONDA環保汽車」。
HONDA的比利時工廠、濱松製造所、通用動力產品工廠、櫪木製造所已獲得了環境管理系方面的國際標準一「ISO14001」 認證。
1996年
完成170小時的飛行試驗,在極度保密的情況之下,並沒有多少人注意到本田已經悄悄地製造出飛機。唯一遺憾的是,本田宗一郎並沒有等到他一直期待的本田飛機升空就與世長辭了。
MH02成功試飛的消息並沒有讓本田公司就此開始飛機的生產製造,因為在同一時間,日本的泡沫經濟帶來的危機在逐漸發酵。本田摩託與本田汽車在日本本土的銷量持續下跌,因為資金短缺,本田甚至不得不退出了最得意的F1賽場。
此時的本田技研雖然還沒有到破產境地,但是想要量產飛機並持續投入大筆資金進行研發,顯然是不現實的。本田當時的管理者川本信彥在1996年終止了本田與美國方面的合作,雖然這違背了創始人本田宗一郎的意願,但是顧全大局才是上策。
1997年
永不放棄的逐夢之路
年底,當年隨著秘密小隊前往美國的藤野道格,帶著一沓設計圖紙回到了日本。這些圖紙中就包含了後來本田航空量產的第一款飛機HA420的部分設計圖。藤野道格憑藉自己的設計圖,以及對私人飛機市場的看好,艱難的說服了本田高層重啟飛機研發項目。
兩年之後,藤野道格率領團隊研發出的HA420的設計,雖然因為引擎位於機翼的設計遭到了波音公司的嘲笑,但還是順利通過波音公司的風洞實驗室的測試。
2006年
8月,該飛機項目成了本田全資子公司本田飛機(Honda Aircraft Company),藤野道格擔任新公司總裁兼CEO。
2007年
本田飛機開始在格林斯伯勒機場地區修建工廠,並於四年後完工。據說,該工廠可最多同時生產12架飛機。
2014年
7月,從工廠裡誕生了第一架本田HA 420飛機。至此,本田宗一郎最後一個心願的終於真正完成了,本田宗一郎作為一個技術員出身的實業家,一生有著極其旺盛創造熱情和能力,還有一種與眾不同超凡預見能力及冒險精神。
其他 相關
-THX-
-
NEXT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