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最後一天,F1方程式奧地利站,紅牛終於在主場時來運轉,小維斯塔潘拿下冠軍,迎來今年的首冠。比冠軍還激動的是車隊發動機供應商本田,技術主管田邊禮治在領取車隊冠軍獎盃時激動落淚。
汽車技術撐不住,那就換飛機吧
的確,本田上一次拿下F1冠軍已經是2006年匈牙利大獎賽的事。這之間,受08年金融危機影響,本田曾退出F1賽場, 2015年才以引擎供應商身份,和邁凱倫車隊合作回到賽場。
但那三年本田過得真是太慘了!動力不足、爆缸……屢屢退賽的罪魁禍首,都指向本田的發動機,這對靠發動機技術起家,號稱「買發動機送車」的本田來說真是實力打臉。
好歹,三年的水逆期熬過去了。本田仍沒有放棄在F1上繼續燒錢,他們拿出代號RA619H的動力單元打算再拼一拼。
大家都知道,一輛F1賽車的價值能抵一架小型噴氣式飛機。而恰好本田也生產飛機,他們把Jet商用飛機的技術轉換成了這套RA619H,這要是再不起飛,本田真就要涼涼了。
幸運的是他們等到了勝利。
本田宗一郎的夢想和堅持
面對F1這樣的一個「錢坑」,本田究竟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呢?我們可以從本田的品牌口號看出一二:「The power of dreams」,這是一家靠夢想活著的企業。本田日本總社長說,參加F1賽事是本田創立者本田宗一郎的夢想。
要知道,在本田第一輛汽車生產出來之前,本田就已經參加F1比賽,並且拿下冠軍了。可是,你連輛車還沒有怎麼就跑去賽車了呢?這就得回到本田的發跡史去一探究竟。
本田宗一郎和RA270
本田宗一郎很早就有了造車的夢想,1933年,當時的日本車企不是造車就是造飛機。但本田宗一郎還沒這個實力,他開了家小廠子生產發動機活塞環。他曾獲得了豐田的資金支持,本想繼續自己的造車夢,結果1945年一場大地震把工廠化為廢墟,他被迫把全部股權賣給豐田。
第一臺爆款是拿自行車和廢品攢的
經歷了一段失意,精明的本田宗一郎從戰後陸軍遺留的無線電機裡拆下來汽油發電機,接了一個水壺當油箱,把自行車改成了摩託車。這種機車在當時大受歡迎,很快那些無線電機就用完了。
1948年,本田宗一郎自行開發出A型50cc的雙缸發動機繼續生產摩託車,到1959年本田已經是世界最大的摩託車廠,其50cc的車型Cub最為知名。
這個時期還在偷偷醞釀造汽車的本田,被當時的《特定產業促進臨時法案》險些再次扼殺。1963年日本對進口汽車自由化,鑑於本國的汽車工業還不太行,當局計劃把眾多車企合併,只留下三家。豐田和日產已經拿下名額,斯巴魯、三菱都在爭第三個名額,而這時本田還沒有正式踏進汽車產業。
還沒有汽車就去賽車
本田宗一郎急了,他迫切需要尋找一個辦法快速證明自己的本事。當時的本田其實早已深耕摩託車賽事,而在汽車領域,F1就是核心技術的代名詞。本田靠自己在摩託車領域的技術能力,開發了一臺輕量化、高轉速1.5升V12發動機RA270。
不過,本田真正用來參加F1的發動機,是迭代後的RA271。搭載這臺發動機的賽車速度很快,但整體來看並不是一個完成品。
1964年,在紐伯格林的比賽中,RonnieBucknum駕駛這臺賽車因為轉向系統故障發生事故,退賽。次年,在鈴鹿賽道的測試中,這位車手再次遭遇相同的故障,這一次很不幸,他的腿受了重傷,不得不在賽季中退出。
RA271E
儘管RA271隻參加了1964賽季的三場比賽,卻是當時最強悍的1.5升引擎,性能甚至超過了法拉利的V8。
1965年,體積更小的RA272幫本田在墨西哥站的比賽中拿下第一個F1冠軍。雖然那一時期的本田總體實力不行,但這一次勝利足夠讓它在老家吹吹牛皮。
RA272
環保法太嚴,想半天又鼓搗出一臺新機器
60年代快速復甦的日本,環境問題愈發突顯,環保法案迅速實施——本田的日子又不好過了。本田宗一郎趕快把所有資金資源都集中起來,F1也不參加了。
什麼氫氣、乙醇、旋轉活塞式發動機,那會兒他們都給研究了一遍,最後投了30億日元開發出CVCC(稀薄燃燒技術)引擎。
「技術的本田」連三元催化都沒裝,直接從發動機源頭上解決了排放不達標的問題。70年代美國遭遇同樣問題,搭載這一發動機的Civic思域迅速佔領了能源危機下的北美市場。
本田出口到美國的第一臺車:N600
黃金年代結束,接下來嗑藥?
賺到錢的本田又開始不安分,本田宗一郎的三大夢想——汽車、機器人、飛行器還有兩個沒實現,但他的日子不多了。80年代,本田把精力放在了機器人、飛機上。
儘管1983年,本田再次徵戰F1賽場,但當時本田的發動機RA163E可靠性很差,因為這臺機器的草稿是雷諾畫的(雷諾:本田桑,鍋不是這麼推的),而本田的設計師又在開發中總結了一個錯誤的理論:「缸徑和行程比越大越好」。結果自然就十分悲劇了。
RA163E
1985年,本田正視該款發動機問題,重新開發出RA165E,它的動力一路飆升到800匹馬力,兩年後提高到1050匹,而當時的法拉利最多只有800匹。本田靠著浪子回頭的強勢發動機技術,不僅贏得了比賽,還迎來了強強聯合。
1988年本田攜手邁凱倫,請到了傳奇跑車「邁凱倫F1」的設計師,還把兩位巨星車手雅頓·塞納與阿蘭·普羅斯特收入麾下,續寫又一個黃金年代。
但隨著一代車神的轉會離開,以及本田宗一郎去世,即使中間仍能以廠商身份參與其中,本田在F1賽場的勢力已經不復存在。而那些流傳在民間的紅頭神機,也隨著時間漸漸消失。
直到前幾天,發生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搭載本田發動機的紅牛車隊奪取F1分站賽冠軍。13年時間過去,讓人有些恍惚啊。
不過即便如此,本田想回到那曾經輝煌的八十年代,仍舊有漫漫長路要走。不過,此處黑燈彼處亮,本田這些年,頗有些點歪科技樹的味道。比如,本田曾研製出一臺世界最快的割草機,其搭載的發動機來自屢獲殊榮的摩託車CBR1000RR。它能證明割草是一件輕鬆又刺激的工作。
以及,在「電動車即未來」的大格局下,本田宣布在英國投放E Prototype純電動車。這款車的外型就來自最初的N系列,但是看看性能,不到200公裡的續航,一點都不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