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錢穆先生給宋朝下了「積貧積弱」的定義後,其後的學者大多引用這種說法,甚至中小學的教科書上也是這麼形容宋朝的。如今一提起宋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字:弱。
人們習慣於把宋和秦漢唐元明清等大一統國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確實,相比另外幾個王朝,兩宋在疆域和軍事層面毫無亮點,甚至因為對金稱臣、給遼夏歲幣等行為飽受批評。
但是無論如何,兩宋畢竟在遼、金、夏、元的輪番衝擊下存活了319年,北宋初年與遼國的戰爭持續了25年之久;北宋與西夏的戰爭幾乎從宋太宗時期打到宋徽宗時期;南宋在宋高宗、宋孝宗、宋寧宗、宋理宗時期均與金國發生戰爭;而南宋與蒙元的戰爭如果從端平入洛開始算起,更是長達46年,抵禦過窩闊臺、蒙哥和忽必烈三代蒙古大汗的進攻。
因此,如果你覺得宋朝只會「花錢買和平」,或者只會委曲求全,那就錯了。即便是與北方民族議和,也是以戰促和。因為談判也是需要資本的,只有當你首先打退了敵人的入侵,才有資格坐在談判桌上。
既然是以戰促和,那就需要靠將領去打,那麼在兩宋319年的歷史上,都有過哪些名將呢?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排名,認識一下宋朝歷史上的十大名將。
第十位:王韶
趙匡胤代周自立後,滅後蜀、滅南漢、滅南唐、收荊南、收湖南,使得北宋的疆域從黃河流域延伸到了嶺南地區;趙光義繼位後雖然打了不少敗仗,但也滅掉了北漢,收復了福建和浙江兩地,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宋朝的皇帝,如果說到開疆拓土,除上述兩位之外,就要說到宋神宗了。宋神宗繼位後勵精圖治,立志恢復漢唐往昔之疆,重用王韶開拓西北邊境,拓邊兩千餘裡,史稱「熙河開邊」。
「辛巳,宰臣王安石等以修復熙州、洮、岷、迭、宕等州,幅員二千餘裡,斬獲不順蕃部萬九千餘人,招撫小大蕃族三十餘萬帳,各已降附,上表稱賀。」——《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四十七》
作為西北前線總指揮,王韶率軍徵討羌部,徵戰數年,屢戰屢勝,收復熙州、洮、岷、迭、宕等州,北宋西北邊境因此向外延伸兩千裡,斬獲不順從的蕃部199000餘人,招撫大小蕃族30餘萬帳。這是宋朝在結束五代十國的亂世之後,在軍事層面取得的最大勝利。
王韶文武兼備,雖為文人出身,卻能親自上陣殺敵,謀必勝,攻必克,可謂不世之材。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王韶因病去世,時年五十二歲,諡號「襄敏」。
第九位:潘美
作為北宋開國的功勳級戰將,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潘美是北宋對外作戰的主要將領之一。在滅南漢和滅北漢的戰爭中,潘美都是宋軍主帥,率軍滅掉了兩個割據政權;在滅南唐的戰爭中,他配合曹彬,大破南唐軍隊。
在後來的宋遼戰爭中,潘美同樣立下不少戰功。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潘美被宋太宗任命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統領山西防務。第二年,遼國十萬大軍南下,直奔雁門關而來,當時身處一線的宋軍將領楊業手中只有三千人。潘美得到消息後立即率軍支援,楊業率領幾百人繞到了遼軍身後,與正面的潘美兩面夾擊,遼軍大敗,遼軍統帥、駙馬蕭咄李被斬殺,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被活捉。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潘美率軍主動出擊,佔領了三交西北三百裡外的固軍,固軍附近的邊民終於免受契丹侵擾之苦。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遼國三萬鐵騎兵分多路南下,其中一萬人入侵雁門關,潘美率部迎戰,大敗遼軍,斬首三千級,隨後向北追擊到遼國境內,連破遼軍三十六座營寨,俘虜上萬人,牛馬五萬頭。
在雍熙三年的北伐作戰中,潘美出任西路軍主帥,屢戰屢勝,連續收復雲、應、寰、朔四州。可惜由於東路軍戰敗,宋太宗命令西路軍掩護四州百姓撤退,監軍王侁趁機陷害副將楊業,潘美未做制止,導致楊業在陳家谷口一戰中重傷被俘,絕食三日而死。
雍熙四年(987年),潘美去世,終年六十七歲,諡號「武惠」。
第八位:吳玠
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趙構繼位建立南宋後,金軍不斷發兵南下,「搜山檢海捉趙構」,企圖徹底滅亡趙宋政權。
在中原戰場阻擋金軍的有嶽飛、韓世忠、劉錡等名將,而在川陝戰場,阻擋金軍進入四川的首功之人,當屬吳玠。
建炎二年(1128年),金軍試圖入侵涇原(今甘肅、寧夏的六盤山以東,浦河以西地區),吳玠率部大破金軍,追擊三十裡。
建炎四年(1130年),金將撒離喝率兵入寇,吳玠在彭原店大敗金軍,《宋史》記載此戰打得撒離喝「懼而泣」,這位金國將領因為被吳玠打哭,得了一個綽號:"啼哭郎君"。
紹興元年(1131年),完顏兀朮親率十多萬金軍攻打和尚原。吳玠先以強弓硬弩打退金軍騎兵,隨後派騎兵斷其糧道,還在金軍撤退的路上埋下伏兵,金軍大敗,完顏兀朮被箭矢射中,隻身一人逃了出來。
紹興二年(1132年),吳玠的老對手撒離喝再次率軍來襲,雙方在饒鳳關展開激戰。金軍士兵身披重甲,持續攻打六晝夜,吳玠率軍誓死抵抗,金軍死屍堆積如山。由於叛徒出賣,金軍從背後小路繞道夾擊,吳玠只好撤退。
紹興四年(1134年),完顏兀朮、韓常、撒離喝率領十萬金軍攻打仙人關,而吳玠僅以一萬人扼守此地。此戰,金軍士兵不僅身披重甲,每個人的鎧甲還都用鐵鉤相連,因此在攻城時魚貫而上;吳玠率部死戰,在防守之餘,還組織「死士」手持長刀大斧衝入金營與敵廝殺,混戰中金國大將韓常的左眼被箭射中。此次金國人以攻入四川為目的,但無奈再次被吳玠擊退。
吳玠在西北前線駐守十年,金軍始終無法踏入四川一步,可以說南宋的半壁江山能得以保全,吳玠功不可沒。
紹興九年,宋高宗授吳玠四川宣撫使、開府儀同三司,同年六月,吳玠病死在仙人關的任上,時年四十七歲,諡號「武安」。
第七位:餘玠
宋蒙戰爭打響後,南宋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但之所以能夠堅持四五十年之久,離不開孟珙、餘玠、杜杲、曹友聞等一大批名將的誓死捍衛。
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南下,淮南西路告急,當時聽命於趙葵帳下的餘玠奉命率軍支援杜杲,成功擊退蒙古軍隊,淮南西路得以保全。第二年,蒙古將領察罕進攻滁州,被趕來的餘玠擊退。此後的幾年時間裡,餘玠在中原戰場多有勝績,甚至曾主動發兵攻打開封之地的蒙古軍隊,立下不少戰功。
由於在此前的大安一戰中,扼守川陝一線的曹友聞將軍壯烈殉國,麾下將士無一生還,導致蒙古軍隊長驅直入進入四川,蜀地的戰局瀕臨崩潰。形勢萬分危急之下,餘玠奉命統領蜀地防務。
餘玠在蜀地修築了青居、大獲、雲頂、釣魚等十幾座城池,全部依山而建,分布有序,易守難攻,組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線。其中最為有名的釣魚城,直到崖山海戰結束、南宋徹底滅亡時,仍然沒有被攻破,蒙古大汗蒙哥就是在圍攻釣魚城時去世的,可見餘玠構築的這條防線有多堅固。
據統計,僅在淳祐三年(1243年)到淳祐四年(1244年)這短短一年的時間內,餘玠就在四川與蒙古軍隊大小三十六戰。奉命於敗軍之際,受任於危難之間,憑藉堅固的防線,餘玠多次擊退蒙古的進攻,為南宋政權的延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可惜,抗敵有功的餘玠卻毀在了自己人手裡,宋理宗聽信宰相謝方叔的讒言,召餘玠回朝,看到詔書的餘玠深感不安,在蜀地暴卒,時年五十六歲。
第六位:韓世忠
南宋建立之初,完顏兀朮深入江南腹地追擊趙構,趙構乘船出海才免於被活捉。皇帝被趕得沒有立錐之地,南宋朝廷幾乎搖搖欲墜。
就在這時,一位英雄人物挺身而出,給了完顏兀朮刻骨銘心的教訓,南宋政權終於得到穩固。此人就是韓世忠。
韓世忠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在北宋末期參軍入伍,參加過徵討西夏、剿滅方臘和靖康之變時抵抗金軍的戰鬥,依靠軍功,從最底層的士兵逐漸成長為一員頗具威名的將領。北宋滅亡後,他率部追隨在趙構身邊,得到了趙構的重用,在平息苗劉兵變的過程中居功至偉,被授予武勝、昭慶軍節度使的職位。
後來完顏兀朮率領金軍南下,如入無人之境,趙構一路難逃,甚至躲進了海裡。此時的韓世忠駐守在鎮江,他料定了金軍的撤軍路線,在金山龍王廟埋下伏兵,幾乎活捉完顏兀朮,隨後用水師大敗金軍。金軍被韓世忠圍堵在黃天蕩,幾乎要被全殲,由於漢奸的帶路才僥倖逃回北方。
韓世忠以八千軍隊圍困號稱十萬的金軍四十八天之久,險些被活捉的完顏兀朮得到了刻骨銘心的教訓,從此再未越過長江一步,南宋政權因此得到穩固。黃天蕩之戰,幾乎可以稱作是南宋的立國之戰。
紹興四年(1134年),完顏兀朮率軍五萬,聯合偽齊南下攻宋。韓世忠在大儀鎮設下多處伏兵,金軍猝不及防,隨後他命令背嵬軍手持長斧砍殺金軍,金軍慘敗,包括金將撻孛也在內的二百多人被俘虜,完顏兀朮再次被韓世忠打得慘敗。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病故於臨安,時年六十三歲,諡號「忠武」。
第五位:狄青
北宋與西夏(党項)的戰爭,如果從宋太宗討伐李繼遷開始算起,可以說幾乎貫穿了整個北宋時期。雖然提起宋夏戰爭,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宋仁宗時期的兩場著名的敗仗,三川口戰役和好水川戰役,但實際上在宋仁宗在位的其他時期,在宋仁宗之前的宋真宗時期,之後的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時期,北宋的對夏戰績是勝多負少的。
在這場漫長的戰爭中,同樣湧現出像狄青、曹瑋、種諤、种師道這樣的名將,當然,名氣最大的還是狄青。
寶元初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由於此前党項民族是臣服於北宋的附屬部落,因此李元昊的稱帝自立在北宋看來是叛亂行為,於是朝廷命令狄青前往西北與西夏作戰。
李元昊稱帝之初,西夏軍隊戰鬥力強勁,北宋西北防線的將士大多感到畏懼,狄青為了鼓舞士氣,在領兵作戰時常常親自做先鋒,衝鋒陷陣、英勇異常,在西北的四年時間裡,他前後大小二十五戰,身上八處中箭,可見其作戰時的勇猛程度。
狄青在西北率軍攻破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作戰時佩戴面具、披頭散髮,宛如天神下凡,無人可擋,威名赫赫,西夏軍隊只要看到他的旗號就作鳥獸散。
由於戰功卓著,狄青備受宋仁宗的信任,一度做到了樞密使的高位,這是武將可以達到的頂峰了。只可惜,自從宋太宗時期大將曹彬卸任樞密使後,樞密使的位置一直由文官擔任,在重文輕武的北宋,擔任樞密使長達四年的狄青不可避免的遭到了文官的排擠。
嘉祐元年(1056年),狄青被罷免樞密使之職,加宰相銜,知陳州。第二年,狄青在憂鬱中去世,時年四十九歲,諡號「武襄」。
第四位:李繼隆
從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第一次北伐遼國,到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真宗與遼國籤訂澶淵之盟,北宋與遼國持續交戰25年之久。雖然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在防禦戰中,宋軍的勝率還是很高的,像李繼隆、潘美、楊業、楊延昭、範廷召、荊嗣、李繼宣、田敏等將領,都有過多次擊敗遼軍的記錄。
當然,如果要評選對遼作戰的首功之人,當屬李繼隆。李繼隆幾乎參加了宋遼兩國間所有大的戰役,到宋太宗後期成為北宋最為倚仗的統軍將領,多次擊敗遼軍,堪稱北宋抗遼第一名將。
太平興國四年,遼軍南下,宋太宗派李繼隆等將領前往迎戰,雙方在滿城展開激戰,李繼隆指揮宋軍及時改變陣型,宋軍大敗遼軍,殺敵一萬多人,俘虜三萬人。
滿城之戰後,李繼隆轉戰山西戰場,還是在太平興國四年,他跟隨潘美主動出擊,攻下了遼國境內的靈丘縣,將靈丘百姓全部俘虜,帶回宋境。隨後被任命為定州駐泊都監,駐守在河北前線,《宋史》記載,他多次領兵出擊,到遼國境內與遼軍交戰,俘獲牛羊、車帳甚眾。
雍熙北伐時,他聽命於曹彬帳下,與當時的先鋒官薛繼昭配合作戰,在固安以南擊敗數千遼軍,接連拿下固安、新城和涿州。交戰過程中李繼隆腿部中箭,血流不止,仍率部與敵廝殺。此次北伐作戰,東路軍其他將領均慘敗而歸,只有李繼隆部在取勝後安全撤回宋境。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李繼隆被授予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的職位,統領北宋禁軍的騎兵部隊。當年,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一路過關斬將,兵鋒逼近定州。李繼隆率領當時北宋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靜塞軍向遼軍發起衝鋒,徹底摧毀了遼軍的陣型,一陣砍殺,斬首一萬五千人,遼軍倉皇向北逃竄,遺棄下的戰馬多達上萬匹。
端拱二年(公元988年)冬天,遼國名將耶律休哥率領八萬騎兵入寇,北宋邊將尹繼倫偷襲成功,李繼隆趁機揮師掩殺,遼軍大敗。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率領20萬騎兵南下,很快打到了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李繼隆在澶州城下列陣,毀車為營,數萬遼國騎兵如暴風驟雨般向宋軍進攻,李繼隆鎮定自若,指揮宋軍頑強抵抗,不僅打退了遼軍,還追擊數裡。
景德二年(1005年)二月初五,李繼隆因病去世,時年五十六歲,諡號「忠武」。
第三位:曹彬
如果問誰是北宋開國第一名將,很多人都會投曹彬一票。趙匡胤開國後,備受重用的將領主要有曹彬、潘美、王全斌、曹翰等人,而在這些將領中,官職最高、最受趙匡胤器重的,非曹彬莫屬。
北宋名臣歐陽修這樣評價曹彬:「曹武惠王,國朝名將,勳業之盛,無與為比。」而滅亡南宋的忽必烈則感嘆道:「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可見曹彬在當時的名氣之大。
曹彬生於五代時期,他的姨母是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貴妃。雖然身為皇親國戚,但曹彬從小待人謙恭,為人寬恕,從不跋扈,且嚴於治軍,廉潔自律。
在趙匡胤立國初期與北漢的作戰中,曹彬率軍屢戰屢勝。乾德二年(964年),北漢在六萬遼軍騎兵的幫助下進攻北宋,曹彬與李繼勳等人率部迎戰,大敗敵軍。同年冬季,他奉命隨軍討伐後蜀,攻下城池後,手下將士想要屠城,被曹彬制止,他嚴格約束軍紀,禁止燒殺搶掠,所到之處無不順服。後蜀滅亡後,在蜀地作惡多端的王全斌等將領皆受到處罰,只有曹彬得到了提拔。
開寶七年(974年),趙匡胤以曹彬為前敵總指揮,開啟了滅南唐的戰爭。曹彬率軍勢如破竹,南唐後主李煜只能投降。在攻破金陵城之前,曹彬再次要求手下將士,進城之後不得濫殺一人,因此南唐雖然被滅掉,繁華的江南地區卻並未遭到太大的破壞。
由此可見,曹彬之所以能做到樞密使的高位,得到上至皇帝臣僚、下至士兵百姓以及後人的普遍讚譽,除戰功因素外,更在於他忠厚寬和的人格魅力。畢竟依靠武力可以暫時佔領他國的土地,卻不一定能佔領他國的人心,曹彬善待蜀地和南唐的百姓,廣得人心,或許這才是忽必烈認為「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的原因。
鹹平二年(999年),曹彬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九歲,他的兩個兒子曹璨、曹瑋都成為北宋名將,尤其曹瑋,在西北戰場屢立戰功,威名遠揚。
第二位:嶽飛
作為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嶽飛的名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可以說是最為大家熟知的宋朝將領了。
雖然與他同時期的名將還有吳玠、韓世忠、吳璘、劉錡等人,但毫無疑問嶽飛是其中最為耀眼的那一個。在嶽飛的率領下,嶽家軍進可攻、退可守,戰鬥力之強悍,令金軍聞風喪膽,成為金國人無法逾越的屏障。
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懷念嶽飛時說:「嶽先生,我宋之呂尚也。建功樹績,載在史冊,千百世後,如見其生。」可見在文天祥心裡,嶽飛就是宋朝的姜子牙。
文天祥的這個比喻毫不為過,宋高宗趙構之所以能保有南宋半壁江山,嶽飛在中原的赫赫戰功是關鍵。建炎四年(1130年),金軍進攻常州,嶽飛四戰四捷,多次擊敗完顏兀朮;嶽家軍掩護百姓撤退,金軍來襲,嶽飛只率領200精騎殿後,金軍竟然不敢靠近。
紹興四年(1134年),嶽飛提師北伐,收復襄陽六郡,大敗偽齊軍隊和金軍,隨後馳援廬州。嶽飛命令將士手持"嶽"字旗與"精忠"旗,嶽家軍趕到廬州後,金軍望風披靡,一觸即潰。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兀朮率領「鐵浮屠」和「拐子馬」來襲,嶽飛挑選精裝步兵,手持麻札刀專砍馬蹄,金國重甲騎兵一敗塗地,嶽飛取得郾城大捷。隨後嶽飛派嶽雲支援潁昌,嶽雲率800背嵬軍出陣與金人鏖戰,殺死了完顏兀朮的女婿夏金吾和金軍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完顏兀朮敗逃。
嶽飛進軍至朱仙鎮,再次大敗完顏兀朮。正當金軍鬥志全無,嶽家軍勢不可擋時,宋高宗趙構卻令其班師,嶽飛悲憤落淚,感嘆道:「"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紹興十一年,嶽飛以「莫須有」罪名遇害,年僅三十九歲,初諡「武穆」,後改諡「忠武」。
第一位:孟珙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嶽飛昭雪靖康之恥的願望至死沒能實現,但在他去世92年之後,另一位南宋的戰神級人物幫助他實現了這個願望,此人就是南宋著名將領孟珙。
宋理宗時期,蒙古帝國攻打金國,金國形勢岌岌可危。金國名將武仙認為金國應該南下攻打宋朝,奪取宋朝的四川作為落腳之地,於是在紹定六年(1233年),金軍入侵南宋,企圖進入蜀地。
當時駐守在前線的孟珙率軍迎戰。孟珙用兵如神,屢戰屢勝,金軍一萬多人被斬殺,八萬多人向孟珙投降,金將武仙換上士兵的衣服,只帶著五六個人狼狽逃走。
面對金人的再次入侵,聯想到靖康年間的血海深仇,南宋朝廷決定聯合蒙古,滅掉金國。紹定六年十月,孟珙率領兩萬人北上,擊潰了前來阻擊的兩萬金軍後,與蒙古軍都元帥塔察兒會師於金哀宗所在的蔡州城下。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兩軍開始攻城,孟珙率領宋軍率先殺入蔡州城,殺死了包括金國元帥兀林達在內的200多個金國將領,金哀宗自殺,孟珙將金哀宗的屍體一分為二,將其中一半帶回了南宋。金國自此滅亡,宋朝的靖康之恥終於得報。
宋蒙戰爭爆發後,孟珙奔赴抗蒙戰場。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將領塔察兒率軍南下,孟珙前往迎戰,塔察兒和孟珙曾在滅金戰役中聯合作戰,塔察兒深知孟珙的能力,於是在尚未交戰的情況下就率軍撤退,轉攻江陵。孟珙同樣率部趕至江陵,一場大戰下來,連破蒙古營寨二十四座,蒙軍大敗,只能撤退。
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軍隊進攻黃州,黃州守軍士氣低落,幾近絕望,孟珙率軍趕到後,當地軍民為之大振,高呼「吾父來矣!」在孟珙的指揮下,宋軍屢戰屢勝,蒙古軍隊死傷「十之七八」,只能再次撤退。
嘉熙二年(1238年),孟珙指揮軍隊收復荊襄地區,京湖戰場的局勢趨於穩定。隨後他立即前往四川戰場,抵禦從四川進軍的蒙古軍隊。孟珙抵達四川後,與兄長孟璟,弟弟孟瑛、孟璋聯合作戰,在大埡寨之戰中大獲全勝,四川戰局煥然一新。
孟珙以一人之力,統領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鞠躬盡瘁,收復失地,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他對南宋的功勞,怎麼形容都不過分。
淳祐六年(1246年),受到宋理宗猜忌的孟珙請辭致仕,同年因病去世,時年五十二歲,諡號「忠襄」。
結語
在明朝人黃道周所著的《廣名將傳》中,宋朝有三十多位將領入選,除上述十位外,戰功頗著的還有宗澤、杜杲和曹友聞等人。
相信大家在看過十位將領的戰績後,能意識到開篇所說的「以戰促和」並非虛言。兩宋能堅持319年,實屬不易。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疑問,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