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積弱沒有名將?其實不然,帶你認識宋朝歷史上的十大名將

2021-01-21 騰訊網

自從錢穆先生給宋朝下了「積貧積弱」的定義後,其後的學者大多引用這種說法,甚至中小學的教科書上也是這麼形容宋朝的。如今一提起宋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字:弱。

人們習慣於把宋和秦漢唐元明清等大一統國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確實,相比另外幾個王朝,兩宋在疆域和軍事層面毫無亮點,甚至因為對金稱臣、給遼夏歲幣等行為飽受批評。

但是無論如何,兩宋畢竟在遼、金、夏、元的輪番衝擊下存活了319年,北宋初年與遼國的戰爭持續了25年之久;北宋與西夏的戰爭幾乎從宋太宗時期打到宋徽宗時期;南宋在宋高宗、宋孝宗、宋寧宗、宋理宗時期均與金國發生戰爭;而南宋與蒙元的戰爭如果從端平入洛開始算起,更是長達46年,抵禦過窩闊臺、蒙哥和忽必烈三代蒙古大汗的進攻。

因此,如果你覺得宋朝只會「花錢買和平」,或者只會委曲求全,那就錯了。即便是與北方民族議和,也是以戰促和。因為談判也是需要資本的,只有當你首先打退了敵人的入侵,才有資格坐在談判桌上。

既然是以戰促和,那就需要靠將領去打,那麼在兩宋319年的歷史上,都有過哪些名將呢?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排名,認識一下宋朝歷史上的十大名將。

第十位:王韶

趙匡胤代周自立後,滅後蜀、滅南漢、滅南唐、收荊南、收湖南,使得北宋的疆域從黃河流域延伸到了嶺南地區;趙光義繼位後雖然打了不少敗仗,但也滅掉了北漢,收復了福建和浙江兩地,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宋朝的皇帝,如果說到開疆拓土,除上述兩位之外,就要說到宋神宗了。宋神宗繼位後勵精圖治,立志恢復漢唐往昔之疆,重用王韶開拓西北邊境,拓邊兩千餘裡,史稱「熙河開邊」。

「辛巳,宰臣王安石等以修復熙州、洮、岷、迭、宕等州,幅員二千餘裡,斬獲不順蕃部萬九千餘人,招撫小大蕃族三十餘萬帳,各已降附,上表稱賀。」——《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四十七》

作為西北前線總指揮,王韶率軍徵討羌部,徵戰數年,屢戰屢勝,收復熙州、洮、岷、迭、宕等州,北宋西北邊境因此向外延伸兩千裡,斬獲不順從的蕃部199000餘人,招撫大小蕃族30餘萬帳。這是宋朝在結束五代十國的亂世之後,在軍事層面取得的最大勝利。

王韶文武兼備,雖為文人出身,卻能親自上陣殺敵,謀必勝,攻必克,可謂不世之材。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王韶因病去世,時年五十二歲,諡號「襄敏」。

第九位:潘美

作為北宋開國的功勳級戰將,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潘美是北宋對外作戰的主要將領之一。在滅南漢和滅北漢的戰爭中,潘美都是宋軍主帥,率軍滅掉了兩個割據政權;在滅南唐的戰爭中,他配合曹彬,大破南唐軍隊。

在後來的宋遼戰爭中,潘美同樣立下不少戰功。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潘美被宋太宗任命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統領山西防務。第二年,遼國十萬大軍南下,直奔雁門關而來,當時身處一線的宋軍將領楊業手中只有三千人。潘美得到消息後立即率軍支援,楊業率領幾百人繞到了遼軍身後,與正面的潘美兩面夾擊,遼軍大敗,遼軍統帥、駙馬蕭咄李被斬殺,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被活捉。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潘美率軍主動出擊,佔領了三交西北三百裡外的固軍,固軍附近的邊民終於免受契丹侵擾之苦。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遼國三萬鐵騎兵分多路南下,其中一萬人入侵雁門關,潘美率部迎戰,大敗遼軍,斬首三千級,隨後向北追擊到遼國境內,連破遼軍三十六座營寨,俘虜上萬人,牛馬五萬頭。

在雍熙三年的北伐作戰中,潘美出任西路軍主帥,屢戰屢勝,連續收復雲、應、寰、朔四州。可惜由於東路軍戰敗,宋太宗命令西路軍掩護四州百姓撤退,監軍王侁趁機陷害副將楊業,潘美未做制止,導致楊業在陳家谷口一戰中重傷被俘,絕食三日而死。

雍熙四年(987年),潘美去世,終年六十七歲,諡號「武惠」。

第八位:吳玠

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趙構繼位建立南宋後,金軍不斷發兵南下,「搜山檢海捉趙構」,企圖徹底滅亡趙宋政權。

在中原戰場阻擋金軍的有嶽飛、韓世忠、劉錡等名將,而在川陝戰場,阻擋金軍進入四川的首功之人,當屬吳玠。

建炎二年(1128年),金軍試圖入侵涇原(今甘肅、寧夏的六盤山以東,浦河以西地區),吳玠率部大破金軍,追擊三十裡。

建炎四年(1130年),金將撒離喝率兵入寇,吳玠在彭原店大敗金軍,《宋史》記載此戰打得撒離喝「懼而泣」,這位金國將領因為被吳玠打哭,得了一個綽號:"啼哭郎君"。

紹興元年(1131年),完顏兀朮親率十多萬金軍攻打和尚原。吳玠先以強弓硬弩打退金軍騎兵,隨後派騎兵斷其糧道,還在金軍撤退的路上埋下伏兵,金軍大敗,完顏兀朮被箭矢射中,隻身一人逃了出來。

紹興二年(1132年),吳玠的老對手撒離喝再次率軍來襲,雙方在饒鳳關展開激戰。金軍士兵身披重甲,持續攻打六晝夜,吳玠率軍誓死抵抗,金軍死屍堆積如山。由於叛徒出賣,金軍從背後小路繞道夾擊,吳玠只好撤退。

紹興四年(1134年),完顏兀朮、韓常、撒離喝率領十萬金軍攻打仙人關,而吳玠僅以一萬人扼守此地。此戰,金軍士兵不僅身披重甲,每個人的鎧甲還都用鐵鉤相連,因此在攻城時魚貫而上;吳玠率部死戰,在防守之餘,還組織「死士」手持長刀大斧衝入金營與敵廝殺,混戰中金國大將韓常的左眼被箭射中。此次金國人以攻入四川為目的,但無奈再次被吳玠擊退。

吳玠在西北前線駐守十年,金軍始終無法踏入四川一步,可以說南宋的半壁江山能得以保全,吳玠功不可沒。

紹興九年,宋高宗授吳玠四川宣撫使、開府儀同三司,同年六月,吳玠病死在仙人關的任上,時年四十七歲,諡號「武安」。

第七位:餘玠

宋蒙戰爭打響後,南宋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但之所以能夠堅持四五十年之久,離不開孟珙、餘玠、杜杲、曹友聞等一大批名將的誓死捍衛。

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南下,淮南西路告急,當時聽命於趙葵帳下的餘玠奉命率軍支援杜杲,成功擊退蒙古軍隊,淮南西路得以保全。第二年,蒙古將領察罕進攻滁州,被趕來的餘玠擊退。此後的幾年時間裡,餘玠在中原戰場多有勝績,甚至曾主動發兵攻打開封之地的蒙古軍隊,立下不少戰功。

由於在此前的大安一戰中,扼守川陝一線的曹友聞將軍壯烈殉國,麾下將士無一生還,導致蒙古軍隊長驅直入進入四川,蜀地的戰局瀕臨崩潰。形勢萬分危急之下,餘玠奉命統領蜀地防務。

餘玠在蜀地修築了青居、大獲、雲頂、釣魚等十幾座城池,全部依山而建,分布有序,易守難攻,組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線。其中最為有名的釣魚城,直到崖山海戰結束、南宋徹底滅亡時,仍然沒有被攻破,蒙古大汗蒙哥就是在圍攻釣魚城時去世的,可見餘玠構築的這條防線有多堅固。

據統計,僅在淳祐三年(1243年)到淳祐四年(1244年)這短短一年的時間內,餘玠就在四川與蒙古軍隊大小三十六戰。奉命於敗軍之際,受任於危難之間,憑藉堅固的防線,餘玠多次擊退蒙古的進攻,為南宋政權的延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可惜,抗敵有功的餘玠卻毀在了自己人手裡,宋理宗聽信宰相謝方叔的讒言,召餘玠回朝,看到詔書的餘玠深感不安,在蜀地暴卒,時年五十六歲。

第六位:韓世忠

南宋建立之初,完顏兀朮深入江南腹地追擊趙構,趙構乘船出海才免於被活捉。皇帝被趕得沒有立錐之地,南宋朝廷幾乎搖搖欲墜。

就在這時,一位英雄人物挺身而出,給了完顏兀朮刻骨銘心的教訓,南宋政權終於得到穩固。此人就是韓世忠。

韓世忠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在北宋末期參軍入伍,參加過徵討西夏、剿滅方臘和靖康之變時抵抗金軍的戰鬥,依靠軍功,從最底層的士兵逐漸成長為一員頗具威名的將領。北宋滅亡後,他率部追隨在趙構身邊,得到了趙構的重用,在平息苗劉兵變的過程中居功至偉,被授予武勝、昭慶軍節度使的職位。

後來完顏兀朮率領金軍南下,如入無人之境,趙構一路難逃,甚至躲進了海裡。此時的韓世忠駐守在鎮江,他料定了金軍的撤軍路線,在金山龍王廟埋下伏兵,幾乎活捉完顏兀朮,隨後用水師大敗金軍。金軍被韓世忠圍堵在黃天蕩,幾乎要被全殲,由於漢奸的帶路才僥倖逃回北方。

韓世忠以八千軍隊圍困號稱十萬的金軍四十八天之久,險些被活捉的完顏兀朮得到了刻骨銘心的教訓,從此再未越過長江一步,南宋政權因此得到穩固。黃天蕩之戰,幾乎可以稱作是南宋的立國之戰。

紹興四年(1134年),完顏兀朮率軍五萬,聯合偽齊南下攻宋。韓世忠在大儀鎮設下多處伏兵,金軍猝不及防,隨後他命令背嵬軍手持長斧砍殺金軍,金軍慘敗,包括金將撻孛也在內的二百多人被俘虜,完顏兀朮再次被韓世忠打得慘敗。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病故於臨安,時年六十三歲,諡號「忠武」。

第五位:狄青

北宋與西夏(党項)的戰爭,如果從宋太宗討伐李繼遷開始算起,可以說幾乎貫穿了整個北宋時期。雖然提起宋夏戰爭,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宋仁宗時期的兩場著名的敗仗,三川口戰役和好水川戰役,但實際上在宋仁宗在位的其他時期,在宋仁宗之前的宋真宗時期,之後的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時期,北宋的對夏戰績是勝多負少的。

在這場漫長的戰爭中,同樣湧現出像狄青、曹瑋、種諤、种師道這樣的名將,當然,名氣最大的還是狄青。

寶元初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由於此前党項民族是臣服於北宋的附屬部落,因此李元昊的稱帝自立在北宋看來是叛亂行為,於是朝廷命令狄青前往西北與西夏作戰。

李元昊稱帝之初,西夏軍隊戰鬥力強勁,北宋西北防線的將士大多感到畏懼,狄青為了鼓舞士氣,在領兵作戰時常常親自做先鋒,衝鋒陷陣、英勇異常,在西北的四年時間裡,他前後大小二十五戰,身上八處中箭,可見其作戰時的勇猛程度。

狄青在西北率軍攻破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作戰時佩戴面具、披頭散髮,宛如天神下凡,無人可擋,威名赫赫,西夏軍隊只要看到他的旗號就作鳥獸散。

由於戰功卓著,狄青備受宋仁宗的信任,一度做到了樞密使的高位,這是武將可以達到的頂峰了。只可惜,自從宋太宗時期大將曹彬卸任樞密使後,樞密使的位置一直由文官擔任,在重文輕武的北宋,擔任樞密使長達四年的狄青不可避免的遭到了文官的排擠。

嘉祐元年(1056年),狄青被罷免樞密使之職,加宰相銜,知陳州。第二年,狄青在憂鬱中去世,時年四十九歲,諡號「武襄」。

第四位:李繼隆

從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第一次北伐遼國,到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真宗與遼國籤訂澶淵之盟,北宋與遼國持續交戰25年之久。雖然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在防禦戰中,宋軍的勝率還是很高的,像李繼隆、潘美、楊業、楊延昭、範廷召、荊嗣、李繼宣、田敏等將領,都有過多次擊敗遼軍的記錄。

當然,如果要評選對遼作戰的首功之人,當屬李繼隆。李繼隆幾乎參加了宋遼兩國間所有大的戰役,到宋太宗後期成為北宋最為倚仗的統軍將領,多次擊敗遼軍,堪稱北宋抗遼第一名將。

太平興國四年,遼軍南下,宋太宗派李繼隆等將領前往迎戰,雙方在滿城展開激戰,李繼隆指揮宋軍及時改變陣型,宋軍大敗遼軍,殺敵一萬多人,俘虜三萬人。

滿城之戰後,李繼隆轉戰山西戰場,還是在太平興國四年,他跟隨潘美主動出擊,攻下了遼國境內的靈丘縣,將靈丘百姓全部俘虜,帶回宋境。隨後被任命為定州駐泊都監,駐守在河北前線,《宋史》記載,他多次領兵出擊,到遼國境內與遼軍交戰,俘獲牛羊、車帳甚眾。

雍熙北伐時,他聽命於曹彬帳下,與當時的先鋒官薛繼昭配合作戰,在固安以南擊敗數千遼軍,接連拿下固安、新城和涿州。交戰過程中李繼隆腿部中箭,血流不止,仍率部與敵廝殺。此次北伐作戰,東路軍其他將領均慘敗而歸,只有李繼隆部在取勝後安全撤回宋境。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李繼隆被授予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的職位,統領北宋禁軍的騎兵部隊。當年,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一路過關斬將,兵鋒逼近定州。李繼隆率領當時北宋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靜塞軍向遼軍發起衝鋒,徹底摧毀了遼軍的陣型,一陣砍殺,斬首一萬五千人,遼軍倉皇向北逃竄,遺棄下的戰馬多達上萬匹。

端拱二年(公元988年)冬天,遼國名將耶律休哥率領八萬騎兵入寇,北宋邊將尹繼倫偷襲成功,李繼隆趁機揮師掩殺,遼軍大敗。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率領20萬騎兵南下,很快打到了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李繼隆在澶州城下列陣,毀車為營,數萬遼國騎兵如暴風驟雨般向宋軍進攻,李繼隆鎮定自若,指揮宋軍頑強抵抗,不僅打退了遼軍,還追擊數裡。

景德二年(1005年)二月初五,李繼隆因病去世,時年五十六歲,諡號「忠武」。

第三位:曹彬

如果問誰是北宋開國第一名將,很多人都會投曹彬一票。趙匡胤開國後,備受重用的將領主要有曹彬、潘美、王全斌、曹翰等人,而在這些將領中,官職最高、最受趙匡胤器重的,非曹彬莫屬。

北宋名臣歐陽修這樣評價曹彬:「曹武惠王,國朝名將,勳業之盛,無與為比。」而滅亡南宋的忽必烈則感嘆道:「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可見曹彬在當時的名氣之大。

曹彬生於五代時期,他的姨母是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貴妃。雖然身為皇親國戚,但曹彬從小待人謙恭,為人寬恕,從不跋扈,且嚴於治軍,廉潔自律。

在趙匡胤立國初期與北漢的作戰中,曹彬率軍屢戰屢勝。乾德二年(964年),北漢在六萬遼軍騎兵的幫助下進攻北宋,曹彬與李繼勳等人率部迎戰,大敗敵軍。同年冬季,他奉命隨軍討伐後蜀,攻下城池後,手下將士想要屠城,被曹彬制止,他嚴格約束軍紀,禁止燒殺搶掠,所到之處無不順服。後蜀滅亡後,在蜀地作惡多端的王全斌等將領皆受到處罰,只有曹彬得到了提拔。

開寶七年(974年),趙匡胤以曹彬為前敵總指揮,開啟了滅南唐的戰爭。曹彬率軍勢如破竹,南唐後主李煜只能投降。在攻破金陵城之前,曹彬再次要求手下將士,進城之後不得濫殺一人,因此南唐雖然被滅掉,繁華的江南地區卻並未遭到太大的破壞。

由此可見,曹彬之所以能做到樞密使的高位,得到上至皇帝臣僚、下至士兵百姓以及後人的普遍讚譽,除戰功因素外,更在於他忠厚寬和的人格魅力。畢竟依靠武力可以暫時佔領他國的土地,卻不一定能佔領他國的人心,曹彬善待蜀地和南唐的百姓,廣得人心,或許這才是忽必烈認為「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的原因。

鹹平二年(999年),曹彬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九歲,他的兩個兒子曹璨、曹瑋都成為北宋名將,尤其曹瑋,在西北戰場屢立戰功,威名遠揚。

第二位:嶽飛

作為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嶽飛的名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可以說是最為大家熟知的宋朝將領了。

雖然與他同時期的名將還有吳玠、韓世忠、吳璘、劉錡等人,但毫無疑問嶽飛是其中最為耀眼的那一個。在嶽飛的率領下,嶽家軍進可攻、退可守,戰鬥力之強悍,令金軍聞風喪膽,成為金國人無法逾越的屏障。

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懷念嶽飛時說:「嶽先生,我宋之呂尚也。建功樹績,載在史冊,千百世後,如見其生。」可見在文天祥心裡,嶽飛就是宋朝的姜子牙。

文天祥的這個比喻毫不為過,宋高宗趙構之所以能保有南宋半壁江山,嶽飛在中原的赫赫戰功是關鍵。建炎四年(1130年),金軍進攻常州,嶽飛四戰四捷,多次擊敗完顏兀朮;嶽家軍掩護百姓撤退,金軍來襲,嶽飛只率領200精騎殿後,金軍竟然不敢靠近。

紹興四年(1134年),嶽飛提師北伐,收復襄陽六郡,大敗偽齊軍隊和金軍,隨後馳援廬州。嶽飛命令將士手持"嶽"字旗與"精忠"旗,嶽家軍趕到廬州後,金軍望風披靡,一觸即潰。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兀朮率領「鐵浮屠」和「拐子馬」來襲,嶽飛挑選精裝步兵,手持麻札刀專砍馬蹄,金國重甲騎兵一敗塗地,嶽飛取得郾城大捷。隨後嶽飛派嶽雲支援潁昌,嶽雲率800背嵬軍出陣與金人鏖戰,殺死了完顏兀朮的女婿夏金吾和金軍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完顏兀朮敗逃。

嶽飛進軍至朱仙鎮,再次大敗完顏兀朮。正當金軍鬥志全無,嶽家軍勢不可擋時,宋高宗趙構卻令其班師,嶽飛悲憤落淚,感嘆道:「"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紹興十一年,嶽飛以「莫須有」罪名遇害,年僅三十九歲,初諡「武穆」,後改諡「忠武」。

第一位:孟珙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嶽飛昭雪靖康之恥的願望至死沒能實現,但在他去世92年之後,另一位南宋的戰神級人物幫助他實現了這個願望,此人就是南宋著名將領孟珙。

宋理宗時期,蒙古帝國攻打金國,金國形勢岌岌可危。金國名將武仙認為金國應該南下攻打宋朝,奪取宋朝的四川作為落腳之地,於是在紹定六年(1233年),金軍入侵南宋,企圖進入蜀地。

當時駐守在前線的孟珙率軍迎戰。孟珙用兵如神,屢戰屢勝,金軍一萬多人被斬殺,八萬多人向孟珙投降,金將武仙換上士兵的衣服,只帶著五六個人狼狽逃走。

面對金人的再次入侵,聯想到靖康年間的血海深仇,南宋朝廷決定聯合蒙古,滅掉金國。紹定六年十月,孟珙率領兩萬人北上,擊潰了前來阻擊的兩萬金軍後,與蒙古軍都元帥塔察兒會師於金哀宗所在的蔡州城下。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兩軍開始攻城,孟珙率領宋軍率先殺入蔡州城,殺死了包括金國元帥兀林達在內的200多個金國將領,金哀宗自殺,孟珙將金哀宗的屍體一分為二,將其中一半帶回了南宋。金國自此滅亡,宋朝的靖康之恥終於得報。

宋蒙戰爭爆發後,孟珙奔赴抗蒙戰場。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將領塔察兒率軍南下,孟珙前往迎戰,塔察兒和孟珙曾在滅金戰役中聯合作戰,塔察兒深知孟珙的能力,於是在尚未交戰的情況下就率軍撤退,轉攻江陵。孟珙同樣率部趕至江陵,一場大戰下來,連破蒙古營寨二十四座,蒙軍大敗,只能撤退。

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軍隊進攻黃州,黃州守軍士氣低落,幾近絕望,孟珙率軍趕到後,當地軍民為之大振,高呼「吾父來矣!」在孟珙的指揮下,宋軍屢戰屢勝,蒙古軍隊死傷「十之七八」,只能再次撤退。

嘉熙二年(1238年),孟珙指揮軍隊收復荊襄地區,京湖戰場的局勢趨於穩定。隨後他立即前往四川戰場,抵禦從四川進軍的蒙古軍隊。孟珙抵達四川後,與兄長孟璟,弟弟孟瑛、孟璋聯合作戰,在大埡寨之戰中大獲全勝,四川戰局煥然一新。

孟珙以一人之力,統領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鞠躬盡瘁,收復失地,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他對南宋的功勞,怎麼形容都不過分。

淳祐六年(1246年),受到宋理宗猜忌的孟珙請辭致仕,同年因病去世,時年五十二歲,諡號「忠襄」。

結語

在明朝人黃道周所著的《廣名將傳》中,宋朝有三十多位將領入選,除上述十位外,戰功頗著的還有宗澤、杜杲和曹友聞等人。

相信大家在看過十位將領的戰績後,能意識到開篇所說的「以戰促和」並非虛言。兩宋能堅持319年,實屬不易。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疑問,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宋朝武曲星下凡 卻無用武之地的落寞名將狄青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爾多的歷史人物誌起於行伍之間。狄青家境貧寒,他的榮耀落寞一生始於代兄受過。狄青作戰,披頭散髮、帶銅面具,西夏軍無人敢擋。狄青的戰功引起了擔任經略判官尹洙的看重,把狄青推薦給自己的好友韓琦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範仲淹很看重狄青,授狄青《左氏春秋》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於是發奮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變得更加出名,也因功勞升任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 你聽過宋朝積貧積弱的歷史,但你不知道它「牛逼哄哄」的另一面
    我們學習宋朝歷史時,聽得最多的就是「積貧積弱」,它告訴我們,宋朝是一個依賴文官治國,大量冗官冗員拖累政治,武力也積弱不振的時代。北宋戰勝遼國,卻籤下喪權辱國的澶淵之盟,歲幣求和等等。但是這些其實全都是片面的刻板印象,今天帶你走進它超強的經濟、科技實力,讓你看看這個中國歷代最強王朝的真面目。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將(上)
    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中,湧現出許多傑出的軍事將領,他們用自己的膽識與才能,創造了無數震撼人心的豐功偉績,為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我來盤點一下中國古代十大名將為後世留下了怎樣震撼人心的豐功偉績!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將(下)
    現在我們延續上內容,繼續來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將,準備好了嗎?我開始咯!6、大明第一名將——徐達徐達,元末明初名將,明朝開國元勳,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又有勇有謀,戎馬一生,他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並打擊元朝的殘餘勢力,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開國第一功臣」。7、常勝將軍——常遇春常遇春,元末明初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素有常勝將軍的美名,在他的戰績中無一敗績,戰功足以彪炳史冊。
  • 智勇雙全的一代名將——郭逵
    郭逵是宋朝名將,他一生為國徵戰,為朝廷立下了無數的汗馬功勞,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智勇雙全的儒將。郭逵在戰場上有勇有謀,處事果斷,對朝廷忠心耿耿,敢於提出想法,深得上司的器重。
  • 這位名將「摻水」了:是天生奇才,還是高人指點?
    如果沒有細讀歷史的話,我們很少會發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比如說唐代大詩人李白還是一個武林高手,宋朝的大詞人辛棄疾曾經是一個衝鋒陷陣的將軍,三國時的名將張飛無論是書法還是畫美人都是當時的一絕……這些事情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果不仔細看沒人會主意,原來這些幾乎已經被臉譜化的人物還有讓人難以置信的另一面。
  • 古代重慶的十大名將詳解
    重慶位於中國西南部、長江上遊地區,位於中西部地區結合部,西扼川蜀,東控荊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每逢天下大亂,總是首當其衝,在此期間湧現出了很多的名將,現在就古代重慶的十大名將進行一一詳解。排名不分先後,以所處的時代順序進行排列。
  • 為什麼遼國和金國都沒有滅亡宋朝?蒙元卻可以滅亡宋朝?
    歷史上,宋朝面對北方的強敵屢屢栽跟頭,先是屈於遼,後又辱於金,最後直接被蒙元滅掉。那麼,為什麼在遼和金的時候,宋朝沒有被滅掉呢?其實,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遼和金沒有那麼大野心。所以,在宋朝以前,沒有任何遊牧民族政權能成功取得絕對優勢,從沒有攻佔大片原屬於中原王朝農耕文明的地區。根據歷史經驗,遊牧民族在強盛時,習慣到中原王朝的地盤掠奪後返回北方草原,他們貪婪於中原富庶的土地,卻並無心徹底取代中原王朝來統治。
  • 中國古代傳說中十大名將的戰力排名
    中國古代傳說中十大武將戰力排名項羽第一:烏江邊 一人幹掉 漢軍3000鐵騎 自刎後 漢軍依然許久不敢靠前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香兮騅不逝。壯士已去,佳人已逝,生有何歡,死有何懼,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王莽派兵圍追堵截,一馬平川又無處躲藏,眼看要被追上,急劉秀仰天大叫,「天亡我也!」剛住聲,一頭大青牛從天而降,張口把他吞下,劉秀就暈暈糊糊,什麼也不知道了。隨後,撲通一下,劉秀從牛屁股屙了出來。待他清醒時一看,自己已到了河南內鄉靈山頭了,這裡離南陽郡不遠了,劉秀大喜,謝天謝地,對大青牛說:「大青牛哇,既然你救了我的命,就好事做到底吧,快變個大山把莽賊隔到老北山吧!」
  • 中國歷史上十大不敗名將,看看你最仰慕誰?
    —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人,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三、吳起——冷血將軍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人。
  • 中國古代史上十大名將,三國竟無一人上榜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名將層出不窮,上至先秦,下至明清,將星閃耀,如果要選出十大名將,都能有誰?第十名:徐達徐達,明朝開國大將,被稱為開國第一功臣,自小與朱元璋熟識。至正十五年,徐達與朱元璋取和州,攻打采石磯和太平府,隨後攻克江南諸地,留守應天府。
  • 宋朝最後歸宿為什麼會在海裡?文天祥說,死的人太多海上全是屍體
    提示:歷史就是這樣的,始終在告訴人們這樣的道理: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在哪個方面付出就會在哪個方面得到,宋人收穫了經濟與文化,但卻沒有收穫疆域或者版圖。總結起來其實也就一句話:你仁慈不一定別人對你仁慈,你沒腹肌並不一定別人和你一樣也沒腹肌。一、吹宋朝有一個詞是叫積貧積弱,意思是長期積累的貧困衰弱,形容極度的貧困和弱小。
  • 中國歷史上對外作戰十大名將
    大敗東胡的秦開(戰國時代燕國將軍)秦開是戰國時燕國名將。後來隨荊軻一起陰謀行刺秦王政的秦舞陽就是他的孫子。燕國與東胡相鄰,東胡是鮮卑和烏桓的先族,《後漢書》說它因居匈奴之東而得「東胡」之名,是「與匈奴並盛」的強大遊牧部族。東胡人經常南下騷擾燕國,搶奪財物,來去無蹤。就像大街上搶包的,防不勝防,很讓燕國頭疼。
  • 中國古代10大最厲害的名將
    五千年的文明讓我國在歷史上出現了不少名將,他們有的徵戰沙場、有的有過人的智慧,或許他們的事跡並沒有那麼轟轟烈烈,但歷史的長河讓他們載入史冊,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代十大名將有哪些。5、白起:白起可謂是一生戎馬,一生中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
  • 歷史上端午節出生的名人,孟嘗君還不是最厲害的
    其實不然,在歷史上,五月五日出生的名人都有人在,其中不乏帝王將相,功勳卓著,震鑠古今。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齊國孟嘗君,東晉名將王鎮惡、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宋徽宗趙佶。孟嘗君,名田文,其父為齊國靖郭君田嬰。孟嘗君未出生的時候,田嬰已經有了四十多個兒子,孟嘗君的生母也只是田嬰的一個身份低微的小妾。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田嬰認為非常不吉利,就命令其母不要養活他。
  • 宋朝經濟發達,為什麼卻如喪家之犬,節節南退?
    再看看宋朝的後世君主,氣人不? 縱觀大漢、大唐、大明,哪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不是在天下大亂之後,老的勢力消耗殆盡,而新的勢力根基未穩之時,快速地擴大基本盤,打下的江山根基穩固。
  • 宋朝駙馬圖鑑:出身勳貴世家,清一水文藝青年,皇帝女婿不好做
    宋朝的駙馬皆出自勳貴世家宋朝選駙馬的「標準」早在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就定下了。《涑水記聞》記載石守信等人請解兵權之後,「上許之,皆以散官就第,所以慰撫賜賚甚厚,與結婚姻」。宋朝中初期,皇家的兒媳婦和女婿很多都出自開國勳貴世家,比如宋太祖的大女兒昭慶公主就嫁給了趙匡胤結義兄弟,開國元勳王審琦的的兒子王承衍;二女兒延慶公主嫁給了開國名將、也是趙匡胤結義兄弟石守信的次子,石保吉等。作為有著公主稱號,且受天下人供養的公主們承擔著帝王父親籠絡和安撫勳貴世家的作用。
  • 中國古代智勇雙全的十大名將都有誰?
    中國歷史上的天才武將如繁星璀璨,耀眼奪目,他們利用自己的膽識和謀略,在戰爭中率部取得輝煌的戰績,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戰神,我們的民族才不會為外族欺辱,華夏文明才能不間斷髮展延續數千年。根據個人戰績,以及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六甲番人列出中國古代十位智勇雙全的千古名將如下:第十位、徐達:徐達是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縣)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 龍袍作為古代帝王象徵,為何宋朝龍袍上卻沒有龍紋?身著曲領龍袍
    而古代的皇帝所穿的衣服之中,皆為龍袍,形狀各異的龍彰顯出帝王的霸氣,可為什麼龍袍作為古代帝王的象徵,宋朝的龍袍上面卻沒有龍紋?龍紋作為天子的象徵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商周的天子在祭祀先祖的時候均掛有九旒龍旗幟,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創立帝制之後,君王開始將龍與帝王結合在一起,龍也慢慢的成為了帝王的專屬,龍鬚黃袍則成為帝王的專屬服飾。
  • 宋朝文人政治的巔峰,治國能臣為何會淪落為逐利小人?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能像宋朝這樣重視文人政治的朝代絕無僅有。不過,宋朝的文人政治也不是突然出現,而是經過幾千年慢慢積累下來的。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文官的制度,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文官制度到了宋朝已經基本成熟。宋朝承前啟後,在文官制度上有了完善的選拔、晉升、獎懲等規範和措施。歷史的「果實」終於成熟,宋朝就成了文人政治的巔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