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字漢臣。是北宋少有的名將,是宋仁宗口中的朕之關張,是賊當畏其來的將領,是民間信仰的武曲星。
起於行伍之間。狄青家境貧寒,他的榮耀落寞一生始於代兄受過。狄青十六歲時,狄青哥哥與他人鬥毆,衙役抓人時,狄青認為家裡需要哥哥,便代替哥哥受過,於是狄青臉上被刺字進入軍隊,狄青之後被稱為「面涅將軍」也因為這段歲月。從軍後的狄青只是一個小卒,西夏李元昊稱帝,與北宋王朝分庭抗禮,宋夏戰爭的爆發為狄青提供了機會。在宋史中記載,狄青以下級軍官身份經常親自做先鋒,經歷大小戰鬥場,負傷8次,立下了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等戰功。
狄青作戰,披頭散髮、帶銅面具,西夏軍無人敢擋。狄青的戰功引起了擔任經略判官尹洙的看重,把狄青推薦給自己的好友韓琦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範仲淹很看重狄青,授狄青《左氏春秋》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於是發奮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變得更加出名,也因功勞升任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解於平叛之困。狄青的輝煌頂點在平定廣源州蠻儂智高的反叛。當時儂智高家作為交趾國的大族,因不滿受到欺凌,自建「南天國」並多次和交趾國進行鬥爭,在與交趾國的爭鬥中勝少敗多,於是有了歸順北宋的想法,但北宋以交趾內鬥、怕惹來麻煩拒絕了儂智高四次的歸順請求。儂智高內受交趾鎮壓,外無法歸順宋朝,於是起兵攻宋。宋軍的戰鬥力很低,儂智高很快攻下北宋邕州城、廣州城,佔領了宋朝的不少領土,擊敗了宋朝不少將領。宋仁宗心煩意亂,急派孫沔、餘靖為安撫使徵討儂智高,狄青上書請命徵討,宋仁宗感慨他上書中的豪言壯語,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負責處理儂智高叛亂之事。
狄青在前往前線的途中下令各將不得妄自與叛軍接戰,一切都要等他到達前線在作決定。但是廣西鈐轄陳曙急於立功率兵攻打叛軍慘敗,狄青到達前線後修整軍隊不與作戰迷惑敵軍,殺陳曙嚴明號令。在儂智高放鬆警惕認為狄青不會進攻時突襲敵軍攻下邕州城,斬了數千首級,俘虜殺死者儂智高軍中將領五十七人,儂智高在夜間縱火燒城後逃走。儂智高經一戰而敗,逃跑之後並無相關記錄,埋沒於民間。平定儂智高叛亂,宋仁宗嘉獎他的功績,任命他為樞密使。
貶於誹謗之間。樞密使相當於兵部尚書,屬於宋朝的宰相之一,狄青達到了人生頂點。在重文抑武的宋朝,狄青以武官軍功擔任樞密使,遭到朝臣們的群體蔑視。狄青手下大將焦用曾在押解犯人的路中經過狄青府,便入府與狄青交談,曾經提拔過狄青的韓琦聽聞此事後,以押解犯人途中不得飲酒的罪名率領兵士到狄青府抓人,狄青為焦用求情說道「焦有軍功,是個大好男兒」。韓琦蔑視的回到「東華門外狀元出身的才是好男兒,焦用一屆武夫,算什麼好男兒」。狄青感嘆:「韓樞密功業官職於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
北宋的文官集團開始頻繁的攻擊狄青,誹謗不停。文壇領袖歐陽修上千言奏疏要求罷免狄青,一個諫官上奏說狄青家的狗長出犄角並且還會冒光,是上天不滿狄青擔任樞密使。宰相文彥博向仁宗建議外放狄青擔任節度使。狄青找到文彥博為自己辯護,文彥博說「無他,朝廷疑爾」。之後因為汴梁發大水,狄青舉家避水搬進了相國寺,在佛殿居住。眾文臣上書攻擊狄青褻瀆皇家寺院。宋仁宗妥協決定免去狄青樞密使,下旨狄青離京出任陳州知州。
死於抑鬱之中。被趕出京城的狄青除了抑鬱之外還帶著驚懼,或許還帶著些憤怒。在陳州的日子裡,狄青應該是懷念那個擔任樞密使士卒愛戴的日子的,但是這份懷念都會被仁宗派來的使者變成驚懼,使者前來名為慰問,實為監視,在這種驚嚇抑鬱的氛圍中,狄青在陳州也只活了半年因病去世。狄青的人生終點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死於朝臣的猜忌、排擠,對於狄青來說是一種遺憾,對於宋朝來說是一種咎由自取。多年後志在恢復疆土的宋神宗甚是懷念戰功赫赫的狄青,下令將狄青的畫像放進宮中,並親自為狄青御製祭文,用中牢的禮節來祭祀。
狄青年少替哥哥受過進而從軍,中年戰功赫赫進位宰相,晚年因宋朝廷的重文抑武屢遭排擠抑鬱而終。宋朝上承五代,軍閥割據的戰亂日子讓宋太祖制定了重文抑武、加強中央集權的方針,也因此對於生活在宋朝的狄青、嶽飛、孟珙等名將來說,既成就了他們的民族英雄之名,也讓他們的抱負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