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高考,讓多少人魂牽夢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高考夢,渴望通過高考,鯉魚躍龍門,光宗耀祖。那些落榜生,高考失意者,以及沒有機會參加高考的人,內心都會留下遺憾,甚至伴隨一生。
一、高考傳奇黯然失色
在漫長的高考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無數的傳奇。有4次參加高考,兩次考上清華,一次北大,一次復旦的四川傳說張非;有復讀八年,一心只為清華的吳善柳;有83歲高齡勇搏考場的汪俠。然而這些人,在高考最牛「釘子戶」梁實面前,都黯然失色。
如今年過半百,53歲的梁實,從1983年第一次參加高考,到今年已經考了23次,他立志非本一不上。離夢想最近的那年他49歲,考到了453分,達到了四川的二本線。那,是他的第20次高考!
二、當代「範進」還是「孔乙己」
而在第21次參加高考時,梁實發布宣言:「沒有讀到大學,人生就是殘廢的!」伴隨著這種執念,他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著參加高考次數最多的記錄。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偏執,更有人譏諷地把他比作當代「範進」,也有人諷刺他是當代「孔乙己」。
更有人挖苦梁實說,他怎麼跟範進比,範進可是舉人,比北大中文系都厲害十倍。清代鄉試三年一次,每次一個省就中三四十人,平均每年就十多個人。那水平比現在北大中文系博導都高,他就是正宗的孔乙已,醉心於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十分可笑。請問捨去學業,人生難道就沒意義了?除非你的意義就是讀書。
三、現實殘酷生活無情
古人云,人過三十不學藝。這話今天看起來,不一定合適。但讀書、學藝還是三十歲以前完成得好。三十歲以前人的學習能力強,學東西快,可以事半功倍。三十歲以後,也可以去繼續學習,但那不是主要的事情了,得養家餬口,育兒孝老了!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什麼年齡段做什麼年齡段的事情,才是應該的!
雖然毅力可嘉,但現實總是給你無情地澆一盆冷水,而到了35歲更是人生的一道坎,很多單位35歲以上不要!所以仔細想想,梁實參加高考考上本一大學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
哪怕梁實把考大學當成了樂趣,但是,高考都三十年才考入大學的話,那麼大學的知識如果想會考及格,也可能得更長的時間,可能得四十多年,畢竟大學的數學物理化學更難。
四、死磕命運錯過人生
執著久了,就是偏執!
大學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成功的路很多,精彩人生不一定非要大學文憑。現在大學生爛大街了,正常人該清醒了。終有一天他會發現,一個成年人,如果他這份執著在37年幹點別的,可能會另有一番成就,而他最終的結果卻只能換來一張紙……
讀書是要靠天分的,尤其是高考這一關,因為考生多,淘汰下來都是沒有慧根的,不要說我當初沒有用功之類的。人生錯過的東西太多了,沒完沒了的重複做一件事毫無意義。有遺憾,但也不用跟命運死磕!
五、另尋出路柳暗花明
所以有人建議梁實換一條路,可以考的執業證書非常多,只要努力,把相關的證書考下來,一樣能夠改變命運,比如一些註冊工程師、註冊會計師之類的,難度很大,但下決心考的,還是有一定的成功概率的!或者找個學校選自己喜歡的課程蹭幾年課,一樣是上大學學知識。
有這麼一個例子:有個大姐四十一了,跟著東北財經的研究生一起上課,她就是跟讀,不要畢業證,但也交費,選自己喜歡的課程。畢業後,她在遼寧大學又讀了幾年,大姐經濟條件也好,心態也蠻好,大姐喜歡寫文章,寫的文章特別好。現在大姐經常會做點公益事業,活得相當充實。
這未嘗不也是梁實的一條出路!
六、執念愈深只為圓夢
梁實是做生意的,不差錢,很多人認為,他是在作秀,借高考之名提高自己做生意的知名度。
但對於梁實來說,考上本一大學這已經是一個執念了,就是為了圓夢,也許偏執了一點,但把參加高考當成愛好,總比業餘時間打麻將好。
梁實是求一個認可,自己對自己的認可,不在於真要通過讀大學得到什麼。
堅持了37年,參加了23次高考,2020年的高考已經推遲了,但梁實一定會繼續燃燒自己的夢想。
七、我命由我不由天,「梁實」就是梁實
更有人質疑梁實,22次佔用了別人的高考機會,雖然在當前社會優勝劣汰,叢林法則之下無可厚非,但在更高一層人道主義觀念上就是浪費資源。
面對種種質疑,梁實回答道,「我相信腦袋長在自己身上、嘴長在別人身上,我管不了他,他也管不了我。」
學到老,考到老,永不放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很執著,永不放棄也是人生一種追求!
有人說他是"中國第一鐵腦殼"、"高考最牛釘子戶"、甚至說他是"現代範進",或者是可憐的「當代孔乙己」,但我想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夠了!
「梁實」就是梁實,我命由我不由天!您覺得呢?
本文原創作者:新高考前沿,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