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
願:
月圓,人更圓
中秋節
始於唐朝,盛行於宋朝,明朝清朝時成為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古代,
名人雅士不僅特別愛過中秋,
在這一天還會即興寫下點什麼,
跟咱們現在發微博和朋友圈差不多。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小時前
杜甫 王維 張九齡
於是,從這些詩裡,
我們知道,
他們的中秋節裡都發生了什麼。
【做夢】
這是一個關於唐玄宗的故事。
在中秋節這天,唐玄宗同學遊玩一番之後,睡著了。
然後他夢到自己到了一個大房子門前,門牌上寫著「廣寒清虛之府」。
於是,傳說中的月宮也稱「廣寒宮」,就這麼來了。
這件事,柳宗元在《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裡做了記錄。
不得不說,廣寒宮三個字,還真是美輪美奐,意境深遠,引得後來的文人墨客,都喜歡把這個地方寫到作品裡。比如——
唐朝的鮑溶在《宿水亭》裡寫:
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廣寒宮裡宿。
清朝的蒲松齡也在 《聊齋志異·白於玉》裡寫:
童導入廣寒宮 ,內以水晶為階,行人如在鏡中。
【喝酒】
說到喝酒,大家都會想到唐朝的詩仙李白。
這位大詩人,給人的印象是有事要喝酒,沒事更要喝酒。
一旦趕上過節,那更得喝得非同凡響。
在《月下獨酌》裡,他講了中秋節幹了什麼: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意思是,
坐到花園裡,拿著一壺酒,對天邀請頭頂明月,對地邀請我的影子。就算咱是一個人,但咱也能喝成三個人的既視感麼麼噠。
是不是real棒?
寫到這裡還不算,借著酒勁,他還使勁表揚了一下酒這個自己心中的小夥伴: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看看,詩仙就是這麼與眾不同,隨隨便便幾句話,就是天與地的境界。
李白喝酒喝得張揚,搞得現在的電影裡電視裡,他總是醉醺醺的。
妖貓傳 李白
但實際上,喜歡喝著酒過中秋的人,還有宋朝大名人蘇軾。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開頭就寫明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而這首詞還有一句備註: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意思是,
丙辰年的中秋節,我高興地喝酒,一直喝到了第二天早晨,喝得大醉,就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一下我的弟弟蘇轍。
這首著名的作品,可謂到處都是blingbling的金句: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些句子,供咱們這些後代凡人用了無數回,可謂經典中的經典。
可見這些大才子,喝酒歸喝酒,從來沒誤事。
【賞月】
中秋節,月亮當然是第一主角。
古代人也發現,在這一天月亮大又圓,大家抬頭看看月亮,就會忍不住留下很多詩詞佳作。
其中最牛的句子,來自唐朝開元年間著名的宰相張九齡。
他的《望月懷遠》是這樣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就算這第一句,已經可以秒殺了詩詞界的絕大多數人。
意境同樣很美的,還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首作品,也算是這位唐朝詩人的巔峰之作了。
說到月亮,有個詞叫:月色撩人。
月亮的柔光,總能讓心思敏感的文人們有些神魂顛倒,連以理智凝鍊見長的宋朝名人晁補之,也寫了這麼一首《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閒階臥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螿,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水晶簾不下,雲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
意思是,
青色的煙雲遮住了月影,從碧海般的晴空裡飛出一輪金燦燦的明鏡。長夜的空階上臥著掛樹的斜影。夜露漸涼之時,多少秋蟬零亂地嗓鳴。思念京都路遠,論路近唯有月宮仙境。
高卷水晶簾兒,展開雲母屏風,美人的淡淡脂粉浸潤了夜月的清冷。待我許多月色澄輝,傾入金樽,直到拂曉連同流霞全都傾盡。再攜帶一張胡床登上南樓,看白玉鋪成的人間,領略素白澄潔的千頃清秋。
詞藻極為華美,感覺為了這輪明月,他把世上最美的詞兒,全給用上了。
【想嫦娥】
中秋節,月亮是主角沒錯,但嫦娥經常搶戲,直接站上C位。
詩人們在提到嫦娥姐姐的時候,通常會想像她的生活狀態,借這個表達表達自己的三觀。
比如以細膩多情見長的唐朝詩人李商隱,一首《嫦娥》是這麼寫的: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他的觀點很明確:
人間如此美,嫦娥想必悔恨偷吃下藥,如今只能獨自一人,對著碧海青天,夜夜思念人間咯。
擺明了是一種心疼有木有?
唏噓命運,感嘆孤單,相當多的詩人都是這麼理解嫦娥的。
不過,宋朝大神辛棄疾,在《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中,就有不一樣的發揮。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
謂洋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裡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沈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首翻譯成現在的話,大致是這麼個意思:
月亮,你慢悠悠地這是要去哪裡?
是不是天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裡的人剛剛看見月亮升起來?
宇宙無邊無際,浩浩長風把中秋的明月吹遠。
請問,是誰用繩子系住了明月,是誰留住了嫦娥不讓她嫁到人間?
據說月亮是經海底運轉,這其中的奧秘沒人知道,想多了還發愁。
擔心長鯨在海中橫衝直撞,撞壞了華美的月中宮殿。
如果說蛤蟆熟悉水性,那為什麼玉兔也能在海中?
假如說這一切都很平安,為什麼圓月又有時候會變成彎鉤?
是不是相當魔幻,一種想像力爆棚的即視感?
這首詞,辛棄疾模仿了屈原的《天問》,一問接著一問,思緒也上天入地,很像在觀賞一部色彩激烈的音樂短片。
【賞花】
八月十五,桂子花開。賞花也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唐朝詩人皮日休有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說的是,
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我拾起桂花,它們潔白又新鮮。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給人間的吧。
可以說,整首詩裡的人,從吳剛到嫦娥,都是挺調皮的。
【登黃鶴樓】
宋朝詩人範大成,在中秋節這天來到長江邊,來到咱們武漢,登上了黃鶴樓,在《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中寫了:
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今年新夢,忽到黃鶴舊山頭。
意思是,
細細算來,十年我在十個地方過了中秋。舊夢未新夢來,今年我來到了黃鶴樓……
古人說是生活簡單隨性,但範大成十年不停挪地方,在當時來說,應該算是理想很光輝,人過得很辛苦了。。
【思念】
中秋節講究的是團圓。在這一天沒能團圓上的人,紛紛思念親人。
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說的是,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在湓浦沙頭水館前。向著西北努力看,怎麼才能看到故鄉在哪裡,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理會,今晚的清涼月色一如往年。
簡單說,就三個字:我想家。
蘇轍,也就是蘇軾的弟弟,寫了一首《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第一句就是:我們離別得太久了啊。結尾還感嘆,只怕思念而不能見,只能登上高樓遠眺,互相遙望。
清代的納蘭性德,一首《琵琶仙·中秋》則是紀念故去的妻子的,婉約得不得了。
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裡、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意思是,
碧海青天,月亮你為什麼時圓時缺?今夜金風送爽,桂樹秋香,月光晶瑩。可誰知道這好天良夜,卻讓人憂愁。孤身隻影,拿什麼面對舊時明月?
那時節,也是這麼個中秋夜,你和我,花徑裡捉迷藏。手上輕巧的小紈扇,如今又經歷了幾番涼熱。想到這裡,我百感叢生,這不是普通的離別相思,只能任由紫玉蕭,吹奏再吹奏。
中秋佳節,想家想朋友的人當中,還有一個叫杜甫。
他也有首《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場景是這樣的: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兄弟分散各,沒有家的人無人過問生死。戰亂不休止,連寄出的家書都沒辦法順利送到了。
想家的同時,也想著國家命運,關心著世界和平。
杜甫的境界,讓你的小心臟震顫了嗎?
此刻,你在哪?又在做什麼呢?
(來源: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