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諺「大路有水,小路有鬼」啥意思?專家:並非迷信,現在還有用

2021-01-15 趣觀歷史

引言

《論語》有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提倡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溫習不斷積累,這樣就可以更快地學會新知識。學習如此,傳承也如此。語言和文字發明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前人可以將自己的經驗傳給後人,使後人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在我國,這些經驗傳承最常見的載體就是俗語。

在西方文明最初「入侵」中國時期,很多留洋歸來的人因為中國當時太落後,認為中國應當全面向西方看齊。在新文化運動中,新派文人們以《新青年》為陣地,紛紛扛起「反儒家」、「反孔子」的大旗,大力開展白話文運動等。這些對於中國來說是有著一定進步意義的。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原本有益的傳統文化難免受到波及,如中醫被西醫大力打壓,我國傳統風水學以及一些民間習俗全部被批為「封建迷信」等。

▲《新青年》舊照

01

其實我國很多民間俗諺雖然涉及鬼神之說,卻也是歷代先民對周邊環境觀察,對為人處世道理參透而來,並非全無道理。俗語是十分貼近民間生活的語言,最早提到這個詞的著作是《史記·滑稽列傳》中,有「民人俗語曰」之語,隨後在《漢書》等正史著作中都有提及俗語,可見當時部分俗語已經流傳十分廣泛。還有一本書名為《俗語》,年代不詳,錄有大量各地流通俗語。

我們熟悉的「八字沒一撇」、「病急亂投醫」等都是俗語。其中「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等更是十分精闢的人生哲理。這些俗語產生年代不詳,也並不多見於官方著作中,卻隨著時間一代代流傳下來,憑藉其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特點在民眾中擁有了極強的生命力,很多俗語因太過琅琅上口甚至會被誤認為成語。這些俗語融入了我們血肉之中,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俗語典》書影

02

很多俗語都會引入鬼神,例如「大路有水,小路有鬼」,專家表示,其實這並非迷信,現在還有用。這句話中的「鬼」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鬼,而是先輩積累下來的行路和生存經驗。其中「大路有水」有很多種解釋,例如有些地方流傳著「大路有水能生財」,這就是涉及陰陽五行的說法。「水路」往往象徵著「財路」。難道是說走在大路上的人就一定會碰到水並且發財嗎?此處的「大路」並非是實際上走的路,而是指正道,是在勸說人們不要走歪門邪道。

另一種解讀說法是大路上的「水」指的是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之意。現代的交通方式不知比古代快捷多少倍,古代哪怕是跨市行走都稱得上「長途跋涉」了。在路途遙遠的情況下,中間難免碰到一些突發狀況,此時就很需要同路人的幫忙才能度過難關。這種說法略顯牽強,卻也有著一定道理。

▲「風雨同舟」畫像

「小路有鬼」的完整說法是「小路有鬼必遭災」。對於現代人特別是國人來說,小路也就是偏僻了一些,可能路況不會太好,監控設施不會特別完善而已。但對於古人來說,當時被開發的地方很少,他們所指的「小路」是真的荒郊野外,很有可能碰到流竄的歹人、落草的強盜或未知的猛獸、毒物,對人的生命造成威脅。

03

與「大路」相對應的「小路」,也有人將其解讀為旁門左道。雖然歷史上不乏依靠偏門發家致富的例子,但在古人心中終究只有科舉才是正途。

▲科舉考試圖

現代也有很多法律規定的不可涉及的「致富」手段,這些方式雖然可以帶來暴富,卻也為社會安全帶來隱患,用古人說法是「有損陰德」,用現代說法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依靠旁門左道終究不會走得很遠。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用著許多俗語,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隔牆有耳」等,都是先見於俗語並在生活中十分常見的話。近些年,隨著傳統文化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回歸,俗語也又一次登上檯面,而且獲得了比以往更高的歷史地位。從前俗語正是因為流傳於民間而被冠上「俗」之名,官方語言都會儘量避免使用,如今這樣的忌諱也不再存在。

▲「隔牆有耳」漫畫

結語

社會始終在不斷進步發展,而這樣進步發展的基礎就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經驗。無論是為人處世的道理,還是傳承至今的華夏魂,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是我們應當珍視、吸取並傳承給下一代人的。

參考資料:

《論語》

《史記·滑稽列傳》

相關焦點

  • 什麼叫「大路有水,小路有鬼」?
    有一句話叫「大路有水,小路有鬼」,聽起來有些滲人,許多人看到路啊水的,就會把這句話與風水聯繫到一起,認為最好房屋在大路跟前,周圍不能有小路
  • 俗語:最怕端午節的水,不怕七月半的鬼;啥意思,有根據嗎?
    俗語:最怕端午節的水,不怕七月半的鬼;啥意思,有根據嗎?文|海豐說歷史農村的俗語有不少和節氣,氣候有關,而莊稼和天氣可是息息相關,一旦天氣紊亂,對種植的作物可是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的。最怕端午節的水,不怕七月半的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七月半是我國的傳統鬼節,相傳陰氣極重,太陽落山之後最好不要在外面逗留,有可能生病或者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而端午節的水是指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後的較大降水,這個時候下大雨以來會影響到端午節本身的賽龍舟活動,二來會對莊稼的生長造成影響,嚴重程度甚至大於七月半的鬼。
  • 農村俗語「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節的水」,啥意思?有道理嗎?
    距離農曆端午節還有一段時間,但是隨著天氣逐漸轉暖,北方種植的小麥的地區,已經到了揚花抽穗的季節。在農村裡面,有一些關於古老的民間傳說,通過俗語的形式慢慢的流傳下來,即使到了今天,仍然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俗語,叫做「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節的水」。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喜事老話「正月不能娶,臘月不能訂」啥意思?原來有這些講究
    導讀:老話說「正月不能娶, 臘月不能訂」, 你知道什麼意思?在農村的生活中總有很多大智若愚的老講究,這些講究能夠引導著村民們更好的做人做事。比如說閨女如果回到了娘家,晚上則是不能和老公在一個房間內睡覺的等等,除此之外,說道風俗講究不得不提的是婚喪嫁娶,在農村結婚被看為三件大事之一,形式非常傳統而且很有看點,結婚時熱鬧氣氛濃濃。而很多流傳至今的農村俗語有很多對其描述和總結,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聊的「正月不能娶,臘月不能訂」,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有何講究呢?現在還有這樣的講究嗎?我們接著往下看!
  • 「門前屋後大路衝,註定家中無老翁」啥意思?這樣解釋有道理嗎?
    農村建房的禁忌:「門前屋後大路衝,註定家中無老翁」,是什麼意思?老話還有道理嗎?近年來在農村裡建房子的人是越來越多了,每當有誰家建新房子的時候,村裡的一些人也會去幫忙。當然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以前幫忙都是免費的,而現在還是要給錢的。
  • 咒語「急急如律令」,究竟是什麼意思?專家:並非迷信
    相信朋友們在影視作品中都見到過「斬妖除魔」的畫面,導演們之所以拍這種戲,都是有原因的,因為在古代,人們一直相信鬼神之說,當他們遇到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時,總是會將神、鬼、幽靈聯繫到一起。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古代的科學技術不夠發達,人們對很多自然現象都不夠了解。
  • 白話諺語有三多 鬼多雞多沙煲多
    白領劉小姐告訴記者,自己看到這幅圖就特別感興趣,尤其是裡面很多諺語其實過去常常聽老人家說,比如「風吹雞蛋殼」、「大石砸死蟹」、「多個香爐多隻鬼」呀,尤其是以前看香港的電視劇都能經常聽到這些諺語,所以感覺很親切,但是還有很多根本沒聽過,比如「鬼食泥」、「放飛劍」,感覺很陌生,即便是廣州人也完全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 人去世後,為何要用白布遮住臉?其實並非迷信,有一定科學道理
    要說這個問題,傳說和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有關係。這兩人在歷史上都很有名,都是一方諸侯。圍繞兩人展開的故事除了臥薪嘗膽外,還有今天要說的這個蓋白布。《史記》記載:「春秋時期,吳越兩國臨近,時常發生戰爭。吳國闔閭是諸侯時,常領兵攻打越國,但是每次都失敗。後來闔閭臨死都沒拿下越國,死前將這一任務交代給了兒子。」
  • 老話說:「白馬犯青牛,豬猴不到頭」啥意思?有道理麼?
    實際上現在男女雙方屬啥,合不合不重要,感情深通常父母也阻止不了,還會有所謂的「破解之法」來解決此問題。最後成功的情況下,還會選黃道吉日訂婚、結婚等等。這種流傳下來的老講究,迷信成分居多,實際上更多的意義,就是圖一個吉利罷了,沒啥科學依據,大家看看好了,不必當真。這句老話「白馬犯青牛,豬猴不到頭」,就是十二生肖關於屬相婚配是否合適的一種說法,在民間流傳的「大相歌」中有多種說法!
  • 「男兒斷掌千斤兩,女兒斷掌過房養」,啥意思?原來並非迷信
    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首先跟大家解釋一下,「斷掌」並不是手掌斷了的意思,而是指斷掌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手掌便會發現,並不是每個人的掌紋都是一樣的。
  • 上午出生和下午出生有啥不同?這3個區別很明顯,並非是迷信
    上午出生和下午出生有啥不同?這3個區別很明顯,並非是迷信雖然如今已經步入了新時代,但一些遺留下來的封建思想仍然盛行於一些閉塞的小地方。不管是結婚也好,生孩子也罷,都要請"專業人員"來進行預測,包括時間、需要準備什麼,一定不要有什麼等等,都會有一定的限制。
  • 專家給出解釋,並非迷信而是有現實依據
    自古以來,出現過不少有名的「託夢」事件,如:宋高宗趙構被宋太宗趙匡胤託夢,稱「自從你的祖先用了計謀,佔據我的帝位很久了,現已到了天下稀寥破落的局面,是該將帝位還給我了。」因此宋高宗過繼了趙匡胤的七世孫作為養子,並立為了太子。
  • 我有個朋友叫大路,他滿世界「平事兒」不含糊
    現在創業了,總不能回老東家要數據吧?活人不能讓尿憋死。大路發現,其實在世界上有很多組織在運營著「開源數據」。這些數據會免費提供給全球的情報研究者,有點像世界各地的「公共攝像頭」,每天都免費廣播給全世界看。當然,既然是免費,圖像的清晰度,攝像頭的角度、位置您就別挑了,啥樣的都有。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很有韻味?
    古人對於親戚遠近,有很多話糙理不糙的俗諺流傳。所謂「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意思就是說表親過了幾代之後就會非常疏遠,幾乎形同陌路一般,而堂親之間就算過了很多代,仍舊還是一家人。表親三千裡所謂表親,就是指自己與姑姑、姨母、舅舅這三者後代子嗣之間的關係,主要特徵就是,彼此之間雖有血脈關係,但正常情況下並非同姓。
  • 俗語「最怕端午節水,不怕七月半鬼」啥意思?為何怕端午節水呢?
    俗語「最怕端午節水,不怕七月半鬼」是啥意思?為何怕端午節水?文/農夫也瘋狂過萬了六一兒童節,又迎來了新的一個星期一。今天是6月3日(農曆五月初一),這也就意味著這周五將要迎來傳統的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了。
  • 民間有「七月半,鬼門開」之說,有三禁忌要搞清楚,看完明白
    比如農曆七月半,正是初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慶豐收,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有「家祭無忘告乃翁」之意,其傳統精髓核心是敬祖盡孝。後來在道佛兩教文化的影響「加持」下,有了「鬼神、輪迴」之說,民間也有些人有了「迷信」觀念,同時糅合在「孝義」裡面,才有了種種「奇論怪談」之說,其實就是——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 俗語「家有化骨龍,因為討債鬼」啥意思,化龍指的是誰?
    小時候我家住在山坡旁,山坡的西邊有一個小水溝。這個小水溝平時是不發水的,等到下雨天的時候,才會流出水來,有時候在發水過後,會在水溝旁邊看到類似骨頭的東西。小時候不懂事,總把骨頭撿回家去玩,媽媽看到了,對我說那是龍骨。我很好奇地問媽媽,什麼是龍骨?那時候媽媽對我回答,就是龍的骨頭。
  • 俗語:「門前墳,房後水」,這句話並非迷信,生活中不妨留意
    誠然,無論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還是其他方面,現代社會都可以輕而易舉的「碾壓」封建社會,但這並不是我們輕視古人的理由,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的老祖宗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智慧,並以一種通俗易懂的形式流傳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俗語!有些俗語看似充滿了封建迷信的色彩,實則細究之下頗有深意,比如建房最忌「門前墳,房後水」。何謂「門前墳,房後水」?
  • 《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與迷信的區別有5點,看完漲知識了
    有些人以《易經》的名義練習迷信,因為許多人因為神秘而無法理解迷信。這加劇了我們普通百姓對《易經》的誤解。有些人甚至將易經與迷信聯繫起來,並認為易經是迷信。那麼,《易經》是迷信嗎? 《易經》和《迷信》之間有根本的區別,可以分為五個方面。易經與迷信的內容不同《易經》是一門描述,總結,論證和應用物體運行規律的學科,它基於陰陽二元論和五個要素。
  • 農村說「一旋人、二旋鬼、三旋兇過鬼」啥意思,頭旋和智力有關?
    農村說「一旋人、二旋鬼、三旋兇過鬼」啥意思,頭旋和智力有關?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現在社會,不管是高考還是各種大型的考試,甚至是一些其他的畫押手續,都是需要用人的指紋來辨別。意思就是說即使是雙胞胎兩個人身體的血液是一樣的,指紋也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樣。檢驗的人手上的鬥,聽我的奶奶說都是來驗證一個人以後的貧富程度,這些都是封建迷信而已。但是為了奶奶的開心我還是每一回都配合。在農村,經常有人說一句俗語:一旋人,二旋鬼,三旋兇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