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論語》有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提倡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溫習不斷積累,這樣就可以更快地學會新知識。學習如此,傳承也如此。語言和文字發明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前人可以將自己的經驗傳給後人,使後人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在我國,這些經驗傳承最常見的載體就是俗語。
在西方文明最初「入侵」中國時期,很多留洋歸來的人因為中國當時太落後,認為中國應當全面向西方看齊。在新文化運動中,新派文人們以《新青年》為陣地,紛紛扛起「反儒家」、「反孔子」的大旗,大力開展白話文運動等。這些對於中國來說是有著一定進步意義的。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原本有益的傳統文化難免受到波及,如中醫被西醫大力打壓,我國傳統風水學以及一些民間習俗全部被批為「封建迷信」等。
01
其實我國很多民間俗諺雖然涉及鬼神之說,卻也是歷代先民對周邊環境觀察,對為人處世道理參透而來,並非全無道理。俗語是十分貼近民間生活的語言,最早提到這個詞的著作是《史記·滑稽列傳》中,有「民人俗語曰」之語,隨後在《漢書》等正史著作中都有提及俗語,可見當時部分俗語已經流傳十分廣泛。還有一本書名為《俗語》,年代不詳,錄有大量各地流通俗語。
我們熟悉的「八字沒一撇」、「病急亂投醫」等都是俗語。其中「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等更是十分精闢的人生哲理。這些俗語產生年代不詳,也並不多見於官方著作中,卻隨著時間一代代流傳下來,憑藉其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特點在民眾中擁有了極強的生命力,很多俗語因太過琅琅上口甚至會被誤認為成語。這些俗語融入了我們血肉之中,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02
很多俗語都會引入鬼神,例如「大路有水,小路有鬼」,專家表示,其實這並非迷信,現在還有用。這句話中的「鬼」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鬼,而是先輩積累下來的行路和生存經驗。其中「大路有水」有很多種解釋,例如有些地方流傳著「大路有水能生財」,這就是涉及陰陽五行的說法。「水路」往往象徵著「財路」。難道是說走在大路上的人就一定會碰到水並且發財嗎?此處的「大路」並非是實際上走的路,而是指正道,是在勸說人們不要走歪門邪道。
另一種解讀說法是大路上的「水」指的是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之意。現代的交通方式不知比古代快捷多少倍,古代哪怕是跨市行走都稱得上「長途跋涉」了。在路途遙遠的情況下,中間難免碰到一些突發狀況,此時就很需要同路人的幫忙才能度過難關。這種說法略顯牽強,卻也有著一定道理。
「小路有鬼」的完整說法是「小路有鬼必遭災」。對於現代人特別是國人來說,小路也就是偏僻了一些,可能路況不會太好,監控設施不會特別完善而已。但對於古人來說,當時被開發的地方很少,他們所指的「小路」是真的荒郊野外,很有可能碰到流竄的歹人、落草的強盜或未知的猛獸、毒物,對人的生命造成威脅。
03
與「大路」相對應的「小路」,也有人將其解讀為旁門左道。雖然歷史上不乏依靠偏門發家致富的例子,但在古人心中終究只有科舉才是正途。
現代也有很多法律規定的不可涉及的「致富」手段,這些方式雖然可以帶來暴富,卻也為社會安全帶來隱患,用古人說法是「有損陰德」,用現代說法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依靠旁門左道終究不會走得很遠。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用著許多俗語,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隔牆有耳」等,都是先見於俗語並在生活中十分常見的話。近些年,隨著傳統文化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回歸,俗語也又一次登上檯面,而且獲得了比以往更高的歷史地位。從前俗語正是因為流傳於民間而被冠上「俗」之名,官方語言都會儘量避免使用,如今這樣的忌諱也不再存在。
結語
社會始終在不斷進步發展,而這樣進步發展的基礎就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經驗。無論是為人處世的道理,還是傳承至今的華夏魂,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是我們應當珍視、吸取並傳承給下一代人的。
參考資料:
《論語》
《史記·滑稽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