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民間俗稱七月半,和除夕、清明、重陽稱為我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人們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比如農曆七月半,正是初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慶豐收,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有「家祭無忘告乃翁」之意,其傳統精髓核心是敬祖盡孝。後來在道佛兩教文化的影響「加持」下,有了「鬼神、輪迴」之說,民間也有些人有了「迷信」觀念,同時糅合在「孝義」裡面,才有了種種「奇論怪談」之說,其實就是——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那麼,民間在這一天有諸多忌諱,我以我們當地比較靠譜的講究,來說說「三大忌諱」,大家請看看有沒有道理!
一、遵守當地習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每個地區人們的民間風俗,還是有一些區別。比如有些地方七月半上墳祭祖,講究早幾天去;有的地方講究當天祭祖。各有各的說法講究,也沒有誰對誰錯,民俗各有千秋。因此,這一天我們做晚輩懂事的人,一定要遵守當地的風俗。比如我們當地老人講究,晾曬的小孩衣物,要在太陽落山前收回屋內;比如這天不要亂說不吉利的話;比如說不要「撿錢」(可以交公)等等之類。如果自己疏忽大意不遵守當地七月半習俗,就會惹老人不開心,影響家庭和諧,也就違背了這個節日其傳統精髓核心價值——敬祖盡孝,變味了也就沒有意思了。
二、七月半,鬼亂串,沒事別往河邊站:按照迷信說法,這天「陰間」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七月半,鬼亂傳」。實際上對於不信鬼神之說的人來說,這都「不叫事」。在民間有很多父母家長,叮囑孩子這個時間段,剛過完夏季,不要在河邊站貪戀洗澡了,其實也並非完全都是迷信思想作怪,而是不想孩子們再去河裡洗澡,遭受風寒就不好了。因為此時的秋季,北方已經秋高氣爽,早晚涼意襲人,南方早晚也逐漸有秋意,特別是北方大部分地區,水溫變化劇烈,不再適合野外遊泳。因此,這句話更多的是告訴人們:天涼好個秋,不要再野遊!
三、別回家太晚:按照迷信說法,這天晚上出門容易遇到「不乾淨」的東西,人容易撞邪,所以不易出門。實際上這話就是以訛傳訛,沒有一點科學道理。好比我們老祖宗早就說過:「寧住墳頭,不住空宅」!啥意思看明白了嗎——「活人比氣人可怕」!所以你看,我們的先輩們,早就知道,世間其實本沒有鬼。才會有這樣的俗語老話,寧可住在墳頭過夜,也不去空宅老房子裡待。如果以前人們真的怕鬼,趕路實在沒店住,寧可與墳塋為伴,也不去有可能「遇險」的空房子裡落腳。可見,人們在活人與「鬼」之間,還是覺得「鬼」比較安全。因此,人們叮囑家人別太晚回家,是要家人注意人身安全的意思,別遇到心中有「鬼」的壞人了!
今天七月半,你那裡有什麼傳統文化,有這些「講究」嗎?還有與眾不同的講究說法嗎?歡迎朋友們一起來聊聊!文明祭祖,小心火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