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鬼門開
傳說在這一天的子夜時分
停留於荒郊野外
將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百鬼從奈何橋上過來
冥司點起大紅燈籠引領他們
朝著闊別已久的陽界浩浩蕩蕩而來
……
在這「百鬼夜行,生人迴避」的日子裡,小編竟不怕死的看了一部鬼片。
本以為會被嚇尿,結果竟被治癒了……
該影片獲得2004年「臺灣鬼魅影展臺北電影節」年度最佳影片,豆瓣評分:8.8。
影片開頭,四個老太婆圍著一張方桌做壽衣,她們有的是瀕臨死亡的人,有的甚至不是人……
而讓她們聚集在一起的則是本片的女主角——阿嬤。
阿嬤表面上是一個以依靠賣魚丸為生的老婦,其實其家族自祖父那代就已開始肩負起捉鬼使命,然而卻被親生女兒指為迷信。
親生女兒五六年不回家一次,終日與一貓一狗為伴。
一場意外,阿嬤的女婿入院,女兒將孫子豆豆交由阿嬤代養幾日。
豆豆作為一個頑皮無知的五歲兒童,他對這個外表兇惡、鬼怪、嚴肅的阿嬤是害怕的。
為離開阿嬤家,回城市找媽咪,不惜聽從壞鬼的「讒言」答應把阿嬤賣掉。
雖然阿嬤最開始表現出對這個外孫不感冒,甚至還露出嫌棄的表情。
但看到豆豆被會動的香菇嚇壞後,她會驅散掉附近的孤魂野鬼;
看到豆豆因媽咪離開而哭個不停時,她會想盡一切辦法逗他開心;
當豆豆不見時,她會焦急的打電話報警,還緊張的將「走失」說成「被綁架」;
當豆豆即將回家時,她會放下手中的一切事物,騎著自行車,載著豆豆出去玩耍;
……
影片的故事線很簡單:
一個被關在罐子裡的鬼怪因為豆豆的貪玩,不小心給溜了出來,鬼怪為了對付阿嬤,欺騙豆豆收集阿嬤的眼淚,企圖阻止阿嬤來收服自己……
但衍生出來的是幫壓扁的小蛇搶中元節的食物、教大鯨魚學走路、給死去的老人燒紙房子、幫膽小的女孩投胎等支線。
故事用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將一個小孩內心充滿魔幻的世界展示出來,淳樸的民風、善良的心事、簡單的想法,這一切和現代社會的浮躁與繁華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平凡小事與最質樸的親情。
在溫馨感人之時,阿嬤也在教育我們:
「假如你做壞事,死後就要變成惡鬼,不允許吃東西,就算吃東西,到嘴裡就會變成火,把他們燙得呱呱叫。」
「人哪,不能只想自己好就好,有能力的人,要多幫助別人。」
「不要叫他們鬼,他們會生氣的,要叫他們好兄弟。」
「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
……
阿嬤說:開鬼門,就是給鬼放暑假,放他們出來逛一逛,玩一玩,然後請他們吃普渡!
誰說鬼節就只能是陰森恐怖,它也能溫暖治癒!
看完影片,你有沒有被治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