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朱壩袁集「三門」手工面合作社領頭人袁安美純屬偶然,光聽他的名字沒見過他的人會誤以為是位美女,其實他是位地道的農家漢子。
記得那是一個初夏的早晨,朋友告訴我西順河牡丹園的芍藥花開了,約我一起賞花。雖是初夏,當天的氣溫卻高達30多度。走進牡丹園,只見成千上萬株芍藥花在綠葉的映襯下爭奇鬥豔,蜂、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微風送來陣陣花香。酷愛攝影的我正不停按動相機快門盡情拍攝時,身後響起了接電話的聲音,「你要100斤手工掛麵啊,我們的掛麵已經沒有庫存了。這兩天氣溫太高,不適合做掛麵,溫度高,做出來的面質量不好。你能不能等兩天?我查了天氣預報,後天氣溫就降到22度了,等氣溫降下來,我做好掛麵再給你送過去,你看行不?」
我停止了拍攝,心中暗想,做掛麵的又不止你一家,對方要是不願意等,買別人家的,這單生意不就黃了?現在很多人為了賺錢,不擇手段拉生意,甚至以次充好。他這麼實誠,生意能好嗎?等他接完電話,我便迎上前去打招呼。「你好!不好意思,我剛剛聽到你的電話內容,請問你家生產手工掛麵?我是攝影愛好者,對傳統工藝很感興趣,我能去你家拍攝晾曬掛麵的場景嗎?」聽完我的話,他很爽快的答應了我的請求,告訴我,他叫袁安美,我們互加了微信。
周六的早晨,我們一行攝影人迫不及待地按照袁安美微信上發來的定位,驅車前往朱壩鎮袁集三門村,還沒到村口,就遠遠看到了等候的袁安美。下車後跟隨他往村裡走去,我們所經過的村民家,家家戶戶的門前都立著3米多高的架子,村民正忙著晾曬掛麵。他們有的在上架、有的在分杆、有的在拉麵…… 一路看過去,真是「家家窗下銀絲展,戶戶門前玉瀑流。」看到我們經過,村民都很熱情的打招呼。原以為就袁安美一家生產掛麵,沒想到這裡家家戶戶都生產,我心中暗喜,這下可以盡情拍攝了。
在袁安美的介紹下,我才知道,手工掛麵的製作是一項繁瑣而又細緻的工作,容不得半點差錯。麵粉與水的比例需要根據當天的溫度、溼度而定。從麵粉入缸與鹽水攪拌開始,經充分攪拌揉搓後進行第一次醒面。接著擀麵、盤條,第二次醒面後繞條。次日凌晨三點左右起面入坑,再進行第三次醒面、上杆。等到早晨日出時,開始上架、定型,分杆、晾曬、收、包裝。看似輕輕盈盈的掛麵,卻有著「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的艱辛。
據傳,袁集「三門」手工掛麵是從乾隆年間傳承下來的,當時的袁集有個袁家八大門(弟兄八人)都相繼從事手工掛麵的生產,後因袁老三忠厚老實、為人正直、誠信經商佔據了整個掛麵市場,人們稱呼他家的掛麵為「袁老三掛麵,」也就是現在的袁集「三門」掛麵。上世紀八十年代響應國家政策 ,袁集「三門」掛麵有了小規模啟動。但那時候受條件所限,掛麵的銷售前景不是很好,當時銷售掛麵的人是挑著擔子,走村串戶的叫賣,條件稍好一些的人家是在自行車的後座上綁上兩個筐騎著自行車到處叫賣,偶有顧客買上2斤。費時費力且收入微薄,很多村民放棄了祖傳的掛麵手藝,選擇外出打工掙錢,年輕人更是不願意子承祖業,這也導致 了袁集「三門」手工掛麵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餐桌。
從村民的口中,我知道了袁安美是村裡的能人,頭腦非常靈活,有闖勁、有幹勁,骨子裡透著不服輸的勁頭。他在城裡開了一家房屋中介所,生意很好,生活小康。看到村裡留守的老人、婦女整天無所事事,家長裡短,打麻將度日,有的人甚至是混吃等死的狀態,日子得過且過。袁安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暗暗的琢磨,如何讓鄉親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養生和生活質量,對於吃進口中的東西更是講究,追求綠色、無汙染、無農藥殘留、純天然的食品。袁安美看到了商機,率先帶頭從事手工掛麵的生產。一些鄉鄰看到他家掛麵生意好,就到他家批發掛麵拿出去零售賺點小錢,還有少部分村民也跟著袁安美重操舊業,生產手工掛麵。
此時,袁安美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下定決心,要把手工掛麵做成一種產業,並且要做大、做強產生品牌效應。以此來增加自家及周邊生產手工掛麵村民的收入,打造農家綠色食品。說幹就幹,在他的鼓勵、觸動、帶領下,三門村留守的老人、婦女紛紛重操舊業,拾起了荒廢的老本行傳統手工掛麵的生產。他們精選出經過精研細磨出來的優質小麥粉,改良傳統工藝,嚴把質量關,生產出來的掛麵潔白如玉,細若銀絲、耐煮耐泡、入口爽滑、味道十分的鮮美。一傳十,十傳百,經過人們的口口相傳,「三門」掛麵的銷路越來越好,「三門」手工掛麵一躍成了逢年過節時人們探親訪友饋贈的佳品。
袁安美不滿足於現狀。網際網路的興起,讓他看到了「三門」掛麵更廣闊的前景,他註冊了商標,請人設計了「三門」掛麵的外包裝。採用「合作社加農戶」的形式,利用網絡平臺推廣,跟物流、快遞公司合作,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購買到「三門」手工掛麵。他們還與科研院校合作,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生產出蔬菜面、營養面等品種多樣、口味豐富的特色手工掛麵。這一系列的措施,讓「三門」手工掛麵煥發了勃勃的生機,全國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產品供不應求。現如今,三門村有100多戶人家,200多村民從事手工掛麵生產。每日生產掛麵一萬多斤,生產掛麵的村民,每人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村裡做掛麵的人家腰包都鼓了起來。看到手工掛麵的美好前景,村裡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選擇回到村莊創業,參與到手工掛麵的生產。如今的三門村民憑藉手工掛麵這門手藝,足不出戶走上了致富路,袁集三門成了聞名遐邇的手工掛麵製作專業村。
在「咔咔」的相機快門聲中,我們一行攝影人不知不覺整整拍攝了一個上午。村民們忙碌的身影、掛麵的清香讓我們流連忘返。臨別時,我問袁安美,當初怎麼想到成立合作社的?袁安美笑著說:當初的想法是藉助網際網路平臺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讓全國人民知道江蘇淮安洪澤有一個村莊叫袁集「三門」。現在他有了更遠大的奮鬥目標,他還要讓「三門」手工掛麵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作者單位:區教體局機關黨委)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繫)
我敢幹,我會幹,我能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