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半年,一句簡單的「早安,打工人」,成了很多上班族「苦中作樂」的黑色幽默。
「打工梗」的流行,反映了當下社會中很多人在踏實努力地工作,但得到的和付出的永遠不成正比,所以,只能無奈地選擇躺平自嘲,接受這種忙碌卻價值渺茫的生活方式,接受這個被剝削的同時,還不得不保持討好姿態的自己。
這種「打工人」的自嘲,在心理學中,實則是我們對自身職業的合理化,也就是,當某個目標在短期內不能實現時,人們往往會尋找某些理由為自己開脫,通過製造「合理」的理由,來遮掩自我的傷害,從而緩解痛苦的情感體驗。
如果說,職場「打工人」的定位,能夠給我們帶來生活的資本,打工是憑藉自身能力獲得報酬的合理方式,我們也可以通過這種身份,習得更多工作方面的知識技能,那麼,「愛情裡的打工人」,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結局只能是一場悲劇。
一、討好型的愛情打工人
不得不承認,在打工式的愛情中,很多人都是疲憊不堪的。這種表現在女性身上尤其明顯。
這種瞬間的疲憊感可能來自某一天,你突然發現,他其實從來沒有兌現過諾言,你的姨媽期,他也從沒有主動遞上過一杯紅糖水,你們一起做一件事時,他的眼裡只有他的利益和快樂,卻從未顧及你的感受......
在這段本該是相互成就的感情中,一直只有你在辛苦付出,而他能給的可能只有一個又一個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兌現的承諾,而你選擇以愛為名,心甘情願地吃下這塊大餅,就像公司的老闆,時常在酒桌上做出的承諾一樣。
你看著這些大餅,明知不可得卻又難免抱有一絲期待。
有人說,男人是跟腳踏實地和現實結婚,而女人是和虛無縹緲的未來結婚,虛無縹緲的未來註定是不存在的,只是當局者往往難以看清真面目。
在兩性心理學中,跟男性的心理需求不大一樣,女性最大的心理需求是心理上的安全感,這也是女性容易被花言巧語牽著走的原因。
但事實上,真正能夠保證的安全感,都是自己給自己的。
心理學中有一種人格叫做討好型人格,這種人格體現在,愛情中的當事人往往對另一半的的要求唯唯諾諾,在與另一半的相處過程中表現得戰戰兢兢,一味的滿足另一半的要求而喪失自己的原則。這雖然算不上人格障礙,但卻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的行為模式。
在《我的前半生》裡,羅子君在發現陳俊生疑似出軌以後,很驚慌,她下意識地說到:「你以後要是覺得,家裡有什麼你不喜歡的,你想要換的,你都告訴我,我給你一樣一樣慢慢都緩過來,換成你喜歡的樣子。」
羅子軍和陳俊生的關係,正反映了當下太多女人在一段情感關係中的處境,想要一味地靠取悅男人來維持婚姻的穩定,他喜歡漂亮、賢惠的,他喜歡穿裙子的、高跟鞋的,所以我就要變成這樣,變成那樣......最後,陳俊生不還是離開了羅子君,背棄了他們結婚時許下的承諾。
這種無原則的善良,不僅不會收穫對方的感動,更是對自身價值的打壓。
二、付出型的愛情打工人
付出型人格在心理學中又被稱之為「助人型人格」,簡單來說,擁有付出型人格的人在生活的不同情境中,通常扮演給予者的角色。
擁有這類人格的人,在內心深處往往非常恐懼沒有人愛,也會產生「我若不幫助別人,可能就沒有人會愛我」的基本困思。在行動上就體現為,他們甘願遷就他人,享受別人對他們的需要,也常常會因此忽略自己。
這種對一段屬於自己的完美的親密關係的渴望,使得擁有付出型人格的人,很容易在感情中受到傷害。
例如有些女性,在愛情中就會把自己的另一半當成孩子一樣,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儘可能滿足他們提出的所有需求,但是由於你付出的時間和金錢的不斷增加,和對對方生活的不斷插手,使得對方對你慢慢喪失了熱情和重視。
到最後,你一定會發現,你在感情中的付出和投入,只會換來不斷的自我妥協和對方的鄙夷不屑。
三、依賴型的愛情打工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經濟學和心理學通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為了探討獎酬分配的公平性對員工積極性的影響,美國經濟學家亞當斯曾提出一個社會比較理論,理論的大致內容是,人們只有在認為自己與身邊人所受到的待遇平等公平時,才會感到心理上的滿足。
這個道理,在兩性關係中依舊適用。
依賴型人格,又稱為「虛弱人格」,擁有依賴型人格的人往往缺乏足夠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在生活中傾向於一味地貶低自己,忽視自身的價值。同時,做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人的陪同和幫助,若所依賴之人不在身邊,會產生焦慮和無助等情緒,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產生抑鬱症。
《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是一位生計要從牙縫裡省錢的上班族,而她的另一半梁正賢則是個和她的社會地位和消費觀念,存在天壤之別的有錢有閒的社會精英。
這段不平等的關係,讓王漫妮在交往過程中十分敏感,單方面地接受著梁正賢的物質優待,使得王漫妮不得不被動地依賴梁正賢。
所謂戲如人生,在生活中一定有無數個王漫妮,處在類似的不平等關係中,守著一份打工式的愛情,約會要看對方有沒有時間,言語要遵循對方的喜好和興趣,甚至你的生計都要依靠對方。另一半在她的生活中,是一個不是老闆卻勝似老闆的存在。
平等的愛情應該是兩個人勢均力敵,是能力和精神上的門當戶對,而不平等的戀愛關係,從來都不會是愛情的良藥,遲早會被現實刺破,最終演變成一場浪漫的泡沫。
所以,即使有「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就要做人上人」這樣的激勵語句存在,但我們內心深處,仍能夠清晰地認知到,靠打工成為人上人的概率微乎其微,在愛情中也是一樣,舔狗舔到最後,終究一無所有。
很多人可能認為,即使處於一段不平等的關係中,只要保持基本的清醒,沒有失去金錢等物品,就不會淪落到一無所有。但實際上,你已經失去了永遠無法彌補的青春,你的卑微和付出,實則使你在這段「打工式」的愛情中淪為被剝削的一方,就像老闆在剝削你的勞動時間和價值一樣,你的青春和休閒時光,也在被不愛你的他無情地消耗著。
四、不值得
亦舒曾說過,「人生短短數十載,最要緊的是滿足自己,不是討好他人」,生活本身就有很多磨難,就不需要我們再自尋煩惱。
為了生活,我們或許可以一邊清醒,一邊沉淪地做著不愛的工作,為了生活我們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但是在愛情裡,我們千萬不要再卑微愛一個你不愛你的人,討好一個從一開始就不值得的人。
等不到的人不要再等了,擠不進去的世界更不要硬擠了,為難對方,更為難自己。
很多人只有在真正離開了一段打工式的愛情,才會發現,曾經的自己,是如何被虛幻的美好蒙蔽了雙眼。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早日跳出「打工式」愛情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