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行善積福

2021-01-19 長春素食公益

佛陀經常到各地教化,有一天,當他經過某村鎮時,看見一個賣魚的老人正在市集一面叫賣,一面哀傷地痛哭道:「啊!老天為何如此折磨我這個老頭兒,我的兒子到底犯什麼過錯,這麼早就死了?如果今天他能活著,我就不必這麼辛苦的在這裡賣魚。」


佛陀看見老人傷心的樣子,竟然展顏微笑。又走了一會兒,看到一隻大豬,全身沾滿屎尿,若無其事的在路上走著,佛陀又不禁笑了起來。


阿難看了,深感訝異,走到佛前,恭敬問道:「佛陀!您今天為什麼看見人就發笑?我想您不會無緣無故而笑,一定是有道理在,請佛陀您說明原因,消除大眾的疑念好嗎?」


「阿難!你問得正好。我笑是有三個因緣。第一、我要用那個老人的愚蠢來教育大家。因為那個老人每天捕魚,殺害無數生靈,卻絲毫沒有一點憐憫心,如今自己的兒子死了,卻抱怨諸天奪去他的生命而哀傷號哭,這是非常愚蠢的行為。第二、從前有一個飛行皇帝,植福雖多,然因常常心存驕傲,剛愎自用,所以今世投生做老人,以賣魚過日子。第三、無想天有八十億四千萬劫的壽命,但是由於執著於空,不能了悟空亦復空的道理,所以一旦享盡天福,依舊輪迴受罪做魚,裝在老人的竹簍裡。」


「佛陀啊!難道貴為飛行皇帝,威德巍巍,也難逃罪業嗎?」


「阿難!禍與福都是無常的。當一個人處於高官顯職,享受榮華富貴時,如果能夠施恩於大眾,就能避免一切禍害;如果誇耀富貴,任意縱行,大行邪道,福報享盡了也要受罪。所以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如聲應響,古今皆同,是不分貴賤的。過去世,我是一個修行佛道的人,鄰居信奉鬼神,常常做壞事,災禍就如同響聲一樣地緊隨著他。每逢齋日,我就到寺院聽經聞法,德行日積月累,終於能成就如來,為三界至尊;但是,那個鄰居由於始終沈迷在鬼術、殺生、酒色,因此生生世世在三惡道輪迴受苦。如今我已成佛,他依舊為髒臭的豬身。阿難!我就是累劫以來不斷地精進聽經聞法,樂於親近沙門,所以才能證得如是莊嚴之相。」


佛陀開示後,又以悲憫的眼光,注視一切眾生。


因果報應不是權勢所能左右,鬼神也無法操縱,上天更無法控制,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經上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所以我們應該正視因果法則,廣植善因,必能為此生、來世帶來福慧圓滿的生活。


有播種才有收成善羅尼賓是一個虔誠的異教徒,每次遇到困難,便去祭拜天神,祈求天神護佑。但是近年來身體日漸衰弱,經常因為病魔纏身而苦惱不已,儘管他更殷勤虔誠地祭祀天神,仍然未見好轉。


就在這時候,他聽說佛陀善於說法,能開解人心,於是便前往拜謁佛陀,請佛陀開示如何才能獲得健康的身體。


「善羅尼賓!你看田裡的農夫,他們在春天莫不辛勤地播種、耕耘,到了秋天才有豐盛的收穫;如果他不播種,不耕耘,只是天天祈禱,能獲得豐收嗎?」佛陀慈祥地問。


「不會的,如果他不下種,不耕耘,任憑他怎樣祈求,荒蕪的土地也不會有收穫的。」善羅尼賓答。


「對了!同樣的道理,求神不能解脫痛苦,只有自力更生,注意飲食,適當的運動和休息,身心有合理的調節,自然能獲得健康,就像田地經過耕耘、播種,秧苗自然會逐漸茁壯一樣。」佛陀說。


善羅尼賓聽了佛陀的話,頓時心開意解,神清氣朗,當下決定皈依佛陀,做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凡事要合乎因緣果報的法則,譬如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富貴有富貴的因果,秋天想有豐碩的收成,春天必須勤奮地耕作,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因果終必有報,只是時間遲速而已!


柰樹因緣有一位婆羅門長者,家財萬貫,只有一個兒子,年滿二十歲,新娶媳婦,還沒滿七天,夫婦相敬如賓,水乳交融。一天,這對夫婦相偕同去後園散步賞花,適值春光明媚,花園裡有顆柰樹長得高聳茂密,開滿了美麗的花朵。妻子心想:「我想要那些鮮花,不知道誰能夠摘給我呢?」


丈夫明白妻子的心意,立刻攀爬到大樹上,摘下一朵花,再看,細枝上還有許多美麗的花朵,他忍不住又往上爬,一直爬到細枝處,想不到樹枝忽然斷了,人也墜落地上,重傷而死。


家人聽到妻子的驚叫聲,全都慌忙地往花園跑,長者更是跑到兒子的屍體旁,呼天搶地,哭得死去活來,前來探望的親友也都悲痛萬分。


見到這種情景的人,沒有不哀痛的,聽到的也沒有不傷心的。雖然葬禮結束了,但是全家人還是啼哭不止,他的父母、妻子更是怨天尤人,為什麼老天不能庇佑這個獨子?


佛陀悲愍他們愚痴,便親自去慰問他們。長者一家人看見佛陀一來,都悲泣地向佛陀頂禮,並詳述事情發生的原委。


佛陀告訴長者:「你不要再唉聲嘆氣,好好地聽我說。世間萬物無常,無法永遠存在,有生必有死,禍福相連。這個孩子死了,有三處眾生都在為他哭泣,就是懊惱自絕,也無法復生。他究竟是誰的兒子?誰又是他的雙親呢?」


於是佛陀便說了一首偈語:


命如花果熟,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可淫入胞影,


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


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


假令死復生,罪福不敗亡。


終始非一世,從愛痴久長,


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


長者聽了佛陀的偈語,心開意解,忘了憂愁,長跪問佛:「我的兒子過去造了什麼罪業,竟然如此早夭?請佛陀為我開示!」


佛陀告訴長者:「從前有一個孩童,手持弓箭,到一棵神樹下遊戲,旁邊有三個小孩正玩得起勁。這時,孩童看見樹上有麻雀,就想用弓箭射它。三個小孩慫恿他說:『如果你能射落那隻麻雀,就配稱為英雄。』


孩童心裡很歡喜,瞄準麻雀射去,樹上的鳥兒中箭,墜地而亡,其它三個小孩看到小鳥中了箭,也樂得哈哈大笑,為他高興一番,便各自回家。


後來,他們經歷無數劫的生死輪迴,經常相遇,同受果報。那三個在樹下傍觀隨喜的小孩,一個因為享有福德,出生天界;一個出生海中做龍王;另一人便是長者你自己。至於射死麻雀的孩童,前生投生天上,做了天神的兒子,命終轉生下界,出生做你的兒子。由於過去的因緣,他才會從樹上墜地死亡。現在他將出生海裡,做龍王的兒子,但出生那天,又會被那前生射中的鳥兒所投胎的金翅鳥吃了。


現在你們在三處為他懊惱哭泣,但是他的生死因果,那裡說得完呢?又因為你們前生慫恿他射鳥,射中了又隨喜讚美他,所以你們三個在天界、海中、人間,都為他哭得死去活來。」


於是佛陀又再說了一首偈語:


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默至,所往如響應。


色慾不色有,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自然報如影。


長者聽了佛陀說法,心頭結解,發願全家皈依佛陀,受持五戒。


---

食之以素|善之於心 菩提樹下|你我同行


關注微信號:ccssgy

或直接搜索「長春素食公益」

一種全新的健康、環保、有愛、時尚生活方式。請加入我們,一起體驗素生活吧!【如果有收穫,點擊右上角分享給朋友圈吧】

免責聲明: 本公共帳號發布的文字及圖片除部分原創外,其餘均摘自網絡,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任何問題敬請及時告之,我們將妥善處理。



相關焦點

  • 佛教:行善積福的十個小技巧,你值得收藏!
    稍微對佛教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是勸導眾生向善並行善的。因此對於學佛之人來說,向善、行善、勸善也是必備的。行善能積福,能增長智慧,這是人人皆知的一個道理,但如何行善,才能積福最大化呢?以下這十個小技巧,你需知曉!一、不求。
  • 因果報應,行善積福,作惡獲災,這三件事萬萬不能行持!
    佛教講「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善惡之果,皆在一念之間。其如有人行善,勸善,亦有人勸惡,行惡。探求究竟,到底是行善好呢?還是做惡好呢?其想必大家在當下生活之中,亦能體會得到。其行善之人,往往受人尊敬,愛戴,其作惡之人,往往遭人嫌棄與遠離。古語言「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
  • 行善積福需要智慧
    對佛教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佛門倡導眾生向善,行善能積福,能增長智慧。因此對學佛之人,向善、勸善是必備的。達真堪布說:行善積福要有智慧。
  • 佛教:因果有報應,有智慧的人,從不說這3種話,感召晚年吉祥
    佛教常講要清淨口業,因為我們是凡夫,話講太多,不懂得善護自己的口業,福報會被折損得非常厲害。儘量多念佛號,縱然心還不清淨,起碼口業清淨。 口業的因果報應很嚴重,前世常說妄語的人,今生就會常被別人欺騙。一個有智慧的人,從不說以下這3種話,自會感召晚年吉祥。
  • 誰是傻瓜 | 佛教故事
    長按二維碼收聽『佛教故事』
  • 行善積福|唐朝宰相行善積德的故事:裴度坐等送還玉帶
    【懺悔樓】提倡吃素戒殺;誦經消業(誦《地藏經》);懺悔解怨(禮拜八十八佛、發露懺悔);放生護生;行善積福(身行一善、口行一善、心行一善);念佛成佛(常念阿彌陀佛)。裴度貧貴人生(唐朝第一宰相)裴度是唐朝人,年輕時,一貧如洗,在鄉下的私塾中以教書餬口維生。他的學問雖然淵博,無奈時運不濟,屢試不中。
  • 我國佛教四大名山的故事
    一:文殊菩薩道場---山西五臺山山西五臺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為什麼是文殊菩薩道場呢。因為《華嚴經》有云:「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後來天竺的白馬馱經的僧人,認為五臺山就是經中之處,便在此處修建寺院。
  • 仙緣弟子必修:行善積福卻無福報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聊天,聊到這麼一個話題,「行善積福卻無福報」。本身她也是帶有一定緣分的,但是這二年運勢不是太好,然後她就問我這麼一個問題,說「李老師,你說我平時也參與放生祈福的事,有人找上我查事幫忙,我也幫,但是為什麼我的運勢總上不來,沒有什麼太好的事呢?」
  • 《唐卡的故事》_佛學書店_華人佛教_鳳凰網
    **內容簡介**本書輯錄傳世唐卡名畫55幅,畫面斑讕絢麗,佛菩薩寶相端嚴,展現藏族畫師超凡技藝與虔誠情懷,精道簡潔的賞析文字,綜合評述其嘆為觀止的藝術成就,並深入闡釋相關教義的精微內涵及相關宗教故事片段。
  • 佛教:普賢菩薩的坐騎「六牙白象」,還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這尊佛教大菩薩還化現為……我們都知道,普賢菩薩的坐騎為「六牙白象」,這也成了我們辨認這尊佛教大菩薩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事實上,在早先的佛教裡,乘坐六牙白象的並不限於普賢菩薩。自古以來,全身純白之象由於既有大威力,又性情溫順,因而受到人們極高的尊崇。據《太子瑞應本起經》說,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宮降生人間時,就是乘坐六牙白象而入摩耶夫人母胎中的。
  • 佛教:智顗在玉泉寺度化關羽父子,佛教從此多了一位護寺伽藍神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宗派。南北朝時期佛教南北雙流,相互聯繫又各自發展,自隋統一之後,中國佛教也獲得融合南北各家之學的機會。天台宗經慧文、慧思傳到智顗之時,開始「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將義學和禪觀融通合一,發展成一家之言,形成「五時八教」的判教方式和一念三千、止觀雙修等教義。天台宗思想精密嚴整,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而且傳播到了朝鮮日本等地。
  • 佛教佛塔的緣起和功德
    塔是佛教建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妙法蓮華經》中寫道「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可見即便是童子聚沙成塔也能成佛道。其實無論是造塔、補塔,還是繞塔,都有很多功德。《右繞佛塔功德經》中也寫過「一切諸天龍,夜叉鬼神等,皆親近供養,斯由右繞塔」。
  • 道教辯論不如佛教,戊午之辯一敗塗地,靠什麼和佛教相爭2000年?
    比如『老子化胡』一說,起初就是道士先提出來的,道士們說道祖老子當年西出函谷關後到了印度,教化當地胡人,此後才有了佛教,東晉時期一個叫王浮的道士把這件事詳細化,他說老子去印度後,直接化身釋迦牟尼,一手創立了佛教,因為老子與釋迦牟尼出生時間相仿,他說的聽起來倒是煞有介事。
  • 揭秘歌曲女人是老虎,背後的佛教故事,小和尚下山去化齋遇到的事
    揭秘歌曲女人是老虎,背後的佛教故事,小和尚下山去化齋遇到的事,歌詞內容為:小和尚下山去化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見了千萬要躲開,走過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揣,為什麼老虎不吃人,模樣還挺可愛?
  • 佛教故事:一念貪心轉世變鬼 懇求高僧超拔苦難
    編者按:證嚴法師這個故事出自唐惠詳法師所撰《法華經傳記》,當然自由發揮部分很多。故事中這位高僧叫慧果,是劉宋時期豫州人。文中提到的「瓦觀寺」,應該是「瓦官寺」(可能錄入文本出錯),原是東晉所建名剎,位於六朝古都建康。
  • 佛教故事:一句佛號種因緣的老人
    佛教故事
  • 【高考結束,提個醒】行善積福,這些宴席千萬不要辦!
    行善積福,才是真正利益!
  • 佛教故事:大海水漫汪洋遍地 尊者神通化橋迎佛
    編者按:此故事摘自星雲大師《佛陀十大弟子傳》。故事主人公目犍連尊者,梵名Maudgalya^yana,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羅門種。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與舍利弗交情甚篤,同為刪闍耶外道之弟子,各領徒眾二百五十人。
  • 歷史:佛教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韓愈對佛教帶來了哪些影響?
    文/要堅定的跟走下去歷史:佛教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韓愈對佛教帶來了哪些影響?佛教以行善生天,作惡下地獄。韓愈先生雖然對佛法極不恭敬,但是發心是善,絕不會下地獄。並且當時過度崇佛,佛教畸形發展,韓愈比書憂國憂民,幫佛正法,非但無過,更有功德。至於所謂餓鬼道。
  • 一部佛教「笑話大全」,魯迅最愛的佛經,他曾親自捐錢助印!
    ——魯迅佛教經文內容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後人曾多次歸納整理《大藏經》,把佛教經文收集在一起。後人整理出來的佛經卷數達二萬多卷、字數達三億之多,經文內容包羅萬象,可謂是凝結了釋迦牟尼佛與諸位弟子的智慧精華。在現流傳了佛經中,有這樣一部經典深受魯迅先生的喜愛,它就是《百喻經》。這部經典以98個詼諧搞笑的小故事組成,通過故事直入人心的告訴人們佛教智慧和為人處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