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一句佛號種因緣的老人

2020-11-23 騰訊網

佛教故事

佛陀時代,有一老人聽說出家修行能夠離苦得樂、解脫自在,於是歡喜地前往精舍,希望皈依於佛陀座下。老人到了精舍,才知道佛陀早已出門行化,他心想:「雖然世尊不在,但聽說佛弟子中,舍利弗尊者的智慧第一,我何不求他讓我出家呢?」

當他見到尊者,滿心歡喜地表明來意時,舍利弗也在默默觀察此人的善根是否具足。尊者發現,這個人於此生乃至過去百千世中,都沒有善根……尊者深深嘆了一口氣,說:「你的因緣還未具足,先回去修修福報吧!」

如此的結果,並沒有澆息老人出家求道的熱忱,他轉而向其他比丘求助。可其他比丘們聽說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婉拒他,便說:「連舍利弗尊者都不度化你,肯定你有什麼重大的過患,我們又怎能度你出家呢?你還是走吧!」

萬念俱灰的老人,神情落寞地蹲在精舍門口,喃喃自語道:「福慧具足的佛陀啊,為何我的罪業如此深重?任何種姓不問尊卑皆可出家,為何獨我福薄,如此廣大的佛門竟無我容身之地!這麼苟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於是他說了一首偈子:

「猶如清淨水,一切悉得飲,

乃至旃陀羅,各皆得出家。

如此佛法中,而不容受我,

我是不調順,當用是活為?」

(註:旃陀羅是以屠殺為業的人)

此時,佛陀早已瞭然他的委屈,來到精舍門前,也說了一首偈子:

「一切種智身,大悲以為體,

佛於三界中,覓諸受化子,

猶如牛求犢,愛念無休息。」

淚眼朦朧之中,老人發現有一無比柔軟的手,如輕撫愛子般地撫摸著他的頭。眼前的身影,散發清淨柔和的光芒,那正是眾人愛敬的佛陀。佛陀慈悲地問道:「你為何在這裡哭泣呢?」

「我想要出家求道,但是比丘們皆不答應我的請求,說我因緣還未具足,所以我很難過。」

「其實每個人的因果業力都極為微細,只有無上正等正覺者才了解全貌。是誰說你沒有出家的因緣呢?」

這個人一聽,立刻說:「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佛陀安慰老人說:「你錯怪舍利弗了,並不是他沒有慈悲心、不肯度人,而是無量劫微細之事,縱使是舍利弗的智慧也無法窮盡啊!我也是經由累劫難行能行的修行實證,才能明了因果業力的微細奧妙。我所要尋找的,就是像你這樣信樂佛法之人,怎會讓你過佛門而不入呢?」於是佛陀牽著老人的手走進精舍。

佛陀於眾僧面前問舍利弗尊者:「舍利弗,為何你不願讓這位老人出家呢?」舍利弗回答:「佛陀,弟子觀察其宿世因緣,發現他實在沒有一點點善根呀!」佛陀告訴舍利弗:「千萬不要有如此的想法,因為此人的善根因緣是非常微細的,就好比埋藏在瓦礫砂石中的金礦一樣,必須藉由甚深禪定與智慧才能發現。」

於是,舍利弗尊者偏袒右肩,長跪合掌,祈請佛陀慈悲開示。佛陀告訴舍利弗:「這位老人的善根因緣十分微細,就連證到闢支佛果位的聖者都無法知曉。在久遠劫前,有一個窮人到深山裡撿柴,遇到老虎,驚慌恐怖之際,一聲『南無佛!』脫口而出,這一聲佛號便種下了未來解脫的種子。這個窮人就是今世的老人,因為善根種子成熟,所以他才有出家修行得解脫的因緣。」

接著,佛陀說了一首偈子:

「唯見此稱佛,以是為微細,因是盡苦際,如是為善哉。至心歸命佛,必得至解脫,得是相似果,更無有及者。」

於是,老人在佛陀的座下出家修行,並且接受佛陀的親自教化,經過不斷精進用功,證得阿羅漢果。

省思

正是「初地不知二地事,九地不知十地行」。舍利弗尊者儘管在佛陀的弟子當中是「智慧第一」,但仍不能查見老人的細微善根,而只有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才徹底了徹宇宙萬事萬物的真諦。

另一方面,我們今生擁有人身、得遇佛法,都是因往昔善根,種下了學佛的法緣種子於此生得以成熟的結果。過去世因一句佛號就種下出家修行因的老人,就說明了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更要把握學佛修行的因緣,早日自覺覺他。

相關焦點

  • 佛教:讀經可以開智慧,持咒可以得到功德,為何都比不上一句佛號
    佛教:讀經可以開智慧,持咒可以得到功德,為何都比不上一句佛號。讀經可以開智慧,畢竟有開慧的楞嚴之說,就是《楞嚴經》。讀經能不能開智慧?能。什麼道理?因為你修的是戒、定、慧。「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就是持戒。你就照著這個規矩去做,你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讀一千遍,就開智慧。
  • 重要的一個因,以念念即佛為成佛之親因緣
    以念念即佛,為成佛之親因緣。這句話重要,念佛是成佛的親因,第一個因,最重要的因。你憑什麼成佛?我憑我念佛成佛。念佛成佛是阿彌陀佛說的,是諸佛如來說的,決定不是假話,親因緣。我們用植物來說就很容易了解,譬如我們要種桃,桃的種子桃核,那是親因緣。
  • 記者親歷:念一句佛號,阿彌陀佛立刻出現空中
    然後,他會再換持另一種咒語,把他引導到這個人所希望的境界。比如,他想看自己在陰間的親人,或看他的命運,所以有種種的咒語做種種的引導。當他這樣問的時候,心裡靈機一動,想到既然要燒紙錢給外婆,那這一句佛號功德很大,就念了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本來在那種地方是不讓人誦經持咒,也不能念其它的佛號的。因為誦經持咒或念佛號恐怕會干擾、障礙它的過程。
  • 佛教:這些佛號,念得越多,功德和福報就越大!
    來源: 花褪殘紅青杏小 舉報   如果你福報太少,可以通過念佛來積累福報,只要經常念這些佛號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
  • 佛教:佛菩薩名號的正確念誦方法
    2020-12-10 16:22:43 來源: 講訴歷史新故事 舉報
  • 佛教中所說的因緣是什麼
    緣(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因緣,有善緣和惡緣之分。善知識要引導你修學佛法是緣,惡知識要引誘你去參與壞事也是緣。所以,我們要懂得分析、辨別,要隨善緣而不隨惡緣。佛法講因緣,世間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其中,有疏的因緣,也有親的因緣。
  • 佛教:十二因緣、第八意識
    01開篇語在佛教的文化之中,人們往往只關注諸佛菩薩的神通,因此常常燒香拜佛以祈求得到護佑,卻不知佛家更有著許多經典的傳承,以讓眾生更清晰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十二因緣、第八意識:02十二因緣《法華經》說:無明緣行:明指前世無始以來的煩惱痴暗。緣指生,行指所造的業、前世因為愚痴昏暗,所以造業。行緣識:識是初起妄念,想要託母胎。識緣名色:名色指初託胎後,六根成形即神識與物質的混合體。
  • 南懷瑾老師: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因果,佛菩薩希望世人自立立人、自度度他,行善積德,救助眾生。——慈悲柳枝水「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佛說一切法,不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空。不有就是空,不無就是有,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用不有和不無呢?不有,不是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空;不無,不是沒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有。
  • 淨空法師:如來的心印,就是這一句佛號,勸我們求生淨土
    【解】持名念佛時,即是心印放光時,故云:「一聲佛號一聲心」。這句話說得好!【解】故《大集經》曰:「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也。念佛,要不要再學禪?不需要了。為什麼?禪在佛號當中。這佛號不但是禪,是無上深妙禪,超出了禪宗。為什麼?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它這個佛是「分證佛」,不是圓滿佛。為什麼?無明破了,智慧開了,無明的習氣沒斷。
  • 佛說:十二因緣法,能度無邊生死大海
    「四聖諦」理論是佛教教義的基礎理論,今天筆者與諸位讀者分享「集」這個道理——十二因緣法。四聖諦傳說釋迦牟尼佛在出家之前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一天,王子出王都東、南、西、北四門,分別見到了出生的人、老人、病人、死去的人,感受到了世界上生老病死四種苦,於是下定決心要出家尋求解脫生死的大道,終於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
  • 「託夢」揭秘,做夢的4種因緣
    既然佛教講,一切都是夢幻泡影,那為何還要讀經、念佛呢?我們要知道,一個人真的能進入夢幻泡影的境界,就什麼經都不用念了,因為已經成佛了。可是我們只知道這句話,並不能做到。心中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還是要讀經、念佛,沒別的辦法。夢幻泡影是真的,世間生活也不能說是假的,因為自己明白,卻看不破,所以只能迷在夢中。人生本就是大夢一場空,那我們睡夢中的場景,是不是空的呢?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 編者按:2018年10月30日,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分論壇」在福建莆田舉行,香海正覺蓮社社長、香港觀宗寺方丈宏明法師向本次論壇提交論文《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 阿難和摩登伽女的因緣,兩則故事解釋了為何今生你和她成為夫妻
    阿難和摩登伽女的因緣,兩則故事解釋了為何今生你和她成為夫妻。《楞嚴經》上阿難與摩登伽女的故事,有一次阿難去乞食,在途中遇到一位少女,就是摩登伽女。歡歡喜喜地將水倒入阿難缽中,並瞪著大眼,默默地注視著阿難,直到他離開。摩登伽女回家後,便得了相思病,整日思念阿難,飯食無味。
  • 佛教:因果報應,這4種人,再求佛也無用!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從來不虛,「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果報應是個複雜的關係,它有時候不會立即現報,甚至會經歷多生多劫現報,這個依因緣,因緣一旦具足,果報即顯現。報應可能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佛門裡有那麼句話: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佛教:這3種人最有福報,看看有你嗎?
    常言道:「欲除煩惱先忘我,各有因緣莫羨人。」佛門中講因果,我們不必去羨慕別人的善果,卻可以學習別人,廣植善因。所謂「福禍無門,唯人自招」,世人想得瓜得豆,卻不知栽瓜種都,到頭只能一場空。那麼,福報究竟從何處來呢?我們凡夫愚痴,為了名聞利養,常走錯路,譬如請客、送禮等等。結果「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身邊聚滿了攀緣名利的人,一旦自己失勢,所有一切都會如煙消雲散。
  • 《佛教的特質是什麼》
    佛教中的淨土法門,教人念『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了幾十年,目的是要養成習慣,一旦臨命終時,一聲佛號就能與佛感應道交。隨憶念的業報,是由憶念決定他的去向。譬如一個人出去了,茫然地來到十字路口,東西南北,要去何方?此時忽然憶念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臨命終,亦有隨憶念而受業報感應的。人之所以為人,固然由各人之業報所成。
  • 佛號是消業障之王,有萬種功德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萬種功德的結晶,具有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漫漫長夜裡的明燈。念佛人現世獲得的十種利益妙處。這些都是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上親口開示的,佛無妄語。  稱名求救是因,菩薩尋聲救苦是緣,因緣和合,感應道交,自然逄兇化吉,離苦得樂,這就是果。古今以來,許多有緣眾生,由於遭受厄運苦惱而稱名號,由於稱念名號而轉危為安,也由於獲得念佛的利益,而生信發願,求生淨土,見佛聞法。「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是菩薩化度眾生的善巧方便。
  • 佛號「阿彌陀佛」,到底要怎麼念?
    「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已經被人們廣為傳頌。無論修行與不修行的人,都懂得念一句「阿彌陀佛」。有的人可能聽說過「一稱南無佛,罪滅恆河沙。」這裡的「南無佛」就是指的「阿彌陀佛」。很多人念了阿彌陀佛很多年,但是不知道正確的發音方法。
  • 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到底要怎樣念誦,才是對的?
    只要一個人聽到佛號,甚至是誦持佛號,即使歷經多少萬劫,最終也能成就佛道。我們現在知道的佛號,最出名的,要算是「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了。特別是在我國南方,福建以及沿海一帶,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之說。可見無論是阿彌陀佛,還是他的名號,都深受廣大出家眾和在家眾的喜愛。佛教中對經咒有一些念誦要求,比如急咒慢經,意思是在念經的時候,速度可以慢一些,在念咒的時候,速度可以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