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說的因緣是什麼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緣(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因緣,有善緣和惡緣之分。善知識要引導你修學佛法是緣,惡知識要引誘你去參與壞事也是緣。所以,我們要懂得分析、辨別,要隨善緣而不隨惡緣。佛法講因緣,世間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其中,有疏的因緣,也有親的因緣。以哲學概念解釋,就是主要條件和次要條件。主要條件為因,次要條件為緣。比如樹的生長,種子是最重要的因,土地、陽光、水分是次要的緣。

比如說,大家來這裡學習佛法,這念發心就是因,法師為你們講佛法,寺院為你們創造聞法機會,就是緣。各種善緣的和合,能使大家的善根不斷增長,在學佛路上不斷進步。與此同時,大家也是法師的緣。因為有大家來聽法,法師才會坐在這裡講法。所以說,每個人都是互為因緣,彼此作用的。

相關焦點

  • 佛教中所說的「橫死」是什麼意思?
    從佛經對橫死的界定和描述看,佛教所說的橫死和一般世俗意義上的橫死有所不同。一般世俗認為的死亡是意外死亡,而且通常是非常悲慘的。但佛經的語境下,橫死是因業報壽限未到而夭折的,因緣在現世,主因在己,而且跟慘不慘沒關係。如《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中講,印度舍衛城一大富長者有子十五六歲,剛娶了媳婦,辦了一場隆重的婚禮,新婚夫婦在園裡遊玩兒,長者子上樹為老婆摘花,墜地而死。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
  • 佛教:十二因緣、第八意識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十二因緣、第八意識:02十二因緣《法華經》說:無明緣行:明指前世無始以來的煩惱痴暗。緣指生,行指所造的業、前世因為愚痴昏暗,所以造業。行緣識:識是初起妄念,想要託母胎。識緣名色:名色指初託胎後,六根成形即神識與物質的混合體。
  • 佛說:一切萬有的生命和事物乃因緣所生,什麼叫作因緣呢?
    當他大徹大悟之後,得到了答案,了解了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一切的事情乃無主宰,並不是閻王主宰了你的生命,也不是上帝主宰你的生命,但是也非自然,不是唯物所變化。一切萬有的生命和事物乃因緣所生。什麼叫作因緣呢?「因」是前面的一個動機;只要前面一動,連鎖的關係就來了,就是緣。因緣的連鎖關係如何來的呢?自己來的,無主宰,不是他力,也非自然。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 佛教中「布施」 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與利益之事,然而布施一詞,最早則是出於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中。《維摩經》中曾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中論》中也曾說:「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 佛教故事:一句佛號種因緣的老人
    老人到了精舍,才知道佛陀早已出門行化,他心想:「雖然世尊不在,但聽說佛弟子中,舍利弗尊者的智慧第一,我何不求他讓我出家呢?」 當他見到尊者,滿心歡喜地表明來意時,舍利弗也在默默觀察此人的善根是否具足。尊者發現,這個人於此生乃至過去百千世中,都沒有善根……尊者深深嘆了一口氣,說:「你的因緣還未具足,先回去修修福報吧!」
  • 佛教:「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別再被妄語所欺騙了!
    佛教:「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別再被妄語所欺騙了!「照見五蘊皆空」。當觀自在菩薩行持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就用般若智光照見五蘊悉皆空幻,無有實際。「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佛法中的「色法」,指物質現象。「蘊」是聚集之義,因緣和合是就會聚集起某種暫時的現象。
  • 佛教中的四劫是指什麼?
    佛教對宇宙觀的認識是:佛陀證悟到,這個世界是由諸多因緣聚合而成,緣起時起,緣盡還無,反覆地依循著成立、存續、壞滅、空無等四個階段在演化的。其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時期,稱為四劫。這四劫又可分別細分為二十種劫。什麼是「劫」 ?佛教中的「劫」,是古印度的一個時間單位,源於梵語Kalap。
  • 《佛教的特質是什麼》
    佛教,是一個宗教,當然也擁有豐富的教義,深奧的哲理,其中,更有異於一般宗教哲學之處,此即佛教的特質。那麼,佛教的特質是什麼?在這裡我向各位介紹幾點:一.業力業力是佛學的基本理論,在佛學思想中,可說是一種最重要、最困難、最易令人誤解的教義。
  • 佛說:十二因緣法,能度無邊生死大海
    在早期佛教的理論中,最根本的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聖諦」。所謂「諦」,即真理的意思;「聖諦」,就是佛陀所開示的絕對正確的真理。佛教文化認為,一個人要超脫生死、出離凡塵,必須要懂得這四個真理。苦:人一出生就是苦,整個世界都是苦。集:人為什麼會苦?滅:怎樣消除苦?道:最終涅槃成佛的狀態。
  • 四緣說 - 四緣說-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四緣說是因果論的理論重點,佛教各派對於「緣」的講法不很一致,部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有見於南方的《法聚論》講二十四緣,北方的《舍利弗毗曇》講十緣,頭緒紛繁,過分蕪雜,於是加以簡化,只列舉南北兩論中的前四種,即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合稱四緣。並突出因緣為四緣中的重點,認為因緣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可以稱為因中之因。
  • 詳解佛教所說「六道」
    然而,佛教對人生後亦有獨特的看法。佛教認為人死是依身前所造業力(引業)牽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接受下一世的界報,如此輾轉受報,輪迴不停。佛陀依聖人的智慧觀見,概括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為六大種類——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前三者屬三善道,後三者屬三惡道。但因凡夫智慧不及佛陀,唯得親見人畜二道;佛陀智慧圓滿,得以天眼親見其餘四道眾生。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關心生死問題可以說是人類必須面對和關注的終極問題,也是包括哲學和宗教等人類一切文化所無法迴避並進行深入探討和試圖從不同角度作出解答的問題,從古今中外豐富多彩的文化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個事實。本文試從佛教的角度,依據佛陀教義中最基本的理論元素──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嘗試探討佛教的生死觀並略述由此開展出來的生命教育。
  • 緣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定律
    「緣起」並非佛陀所「創造」,佛陀只是「發現」了這個自然的法則,再將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對眾生宣說、開示。在《雜阿含經》卷十二中,佛陀說:「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
  • 佛教四緣說對生態建設的啟示—方立天
    佛教認為整個宇宙人生都是因緣結合的緣起現象,宇宙人生和緣起現象的真實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實就要從緣起的現象上作出判斷。因此,佛教十分重視事物間因果關係的研究,進而形成了緣起理論。佛教緣起說的核心是什麼呢?我們認為,其根本意義在於論述事物間的因果關係,重心是「緣」字,「起」只是表示「緣」的一種功能而已。
  • 佛教中的三寶,主要指的是什麼
    我們在沒有具體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前,首先來了解一下三寶的大體含義:佛教中所說的三寶主要是指佛、法、僧這三寶。 ,就叫法寶; 3、凡是出離修行秉持戒律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寶; 佛陀入滅之後,靠這一類的三寶來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 佛教中「不二」真實含義是什麼?教你不再「犯二」!
    我們出去旅遊,常常會在一些佛教寺院或景點,看到寫有「不二」或者「不二法門」的匾額及題字。有時也會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將自己在旅行中拍攝到的「不二」發到網上,他們覺得佛教中竟然也有如此有趣和潮流的詞。  當然,如果當你看到「不二」這個詞,也像那些朋友以為「不二」就是我們日常語境中所理解的不去犯二,那你也許就真的有些犯二了。
  • 一切境界 唯業所感 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_佛教_鳳凰網
    種子、水、土、日光、空氣等統名「因緣」。無論心法色法皆從因緣生,故名「因緣生法」,因緣是「因」,「因緣所生法」就是「果」。一切莫非「緣生」,故一切法不離「因果」。 因果論的理論重點是四緣說。佛教各派對於緣的解釋頗不一致,部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有見於南方的《法聚論》講二十四緣,北方的《舍利弗毗曇》講十緣,理論紛繁,於是加以簡化,只列舉南北兩論中的前四種: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合之為「四緣」。並突出因緣為四緣中的重點,認為因緣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可視為因中之因。四緣後被小乘和大乘認為是一切有造作事物所藉以生起的四類條件概括了一切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