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定律

2020-11-23 騰訊網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這種說明「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定律,稱為「緣起」。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來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則,所謂「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因為現觀緣起而成佛。「緣起」並非佛陀所「創造」,佛陀只是「發現」了這個自然的法則,再將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對眾生宣說、開示。在《雜阿含經》卷十二中,佛陀說:「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緣起法表現在有情生命的流轉上,稱為「十二緣起」;表現在世間事事物物的生成上,則稱為「因緣所生法」。

  佛陀一代時教所說的空有、無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教法,可以說都是為了詮顯緣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說,《楞嚴經疏》說:「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這也說明了佛陀的教法有其一貫性。

  緣起是佛教異於其它宗教、哲學、思想的最大特色,也是解釋宇宙萬法起滅,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種至高無上的真理。《稻稈經》說:「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則見佛。」佛陀的法身,就是諸法的實相,也就是「緣起性空」,若能從緣起法中通達諸法的空性,即知緣起而有的一切法虛幻不實,即能從緣起法中見到諸法的空性,這就是佛陀的法身。因此《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也就是禪宗所謂的「見性成佛」,故知欲成佛道,必須諦觀緣起。

  所謂「緣起」,即「待緣而起」。世間一切有為法皆無獨立性、恆常性,必須靠「因」、「緣」和合才有「果」。「緣起」法所闡述的,就是因、緣、果的關係,俱舍宗為了說明萬法的因果關係,立有六因、四緣、五果之說。因、緣、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沒有絕對的獨立性。《雜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是緣起的最好說明,也是因果法則的最佳詮釋。

  緣起法雖然深奧難懂,不過從因果法則的六條定律中,可以進一步認識「緣起」,即:(一)果從因生;(二)相由緣現;(三)事待理成;(四)多從一有;(五)有依空立;(六)佛是人成。

  「緣起說」在佛陀時代早已具備完整的理論體系,後世的論師依此為根本教理,逐漸發展出「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等學說。儘管各宗各派的經典根據、論述說法不同,對於「緣起說」所闡述的,無非是宇宙萬法生滅變異的關係,以及人生苦樂的來源。

  例如緣起法顯示世間上任何事情的結果,都是因緣所生起,因此要過快樂的人生,便須培植好因好緣。如果沒有植下善因善緣,一旦遭逢不好的果報,也要懂得改善因緣,而不是一味在果報上計較。所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關係,使我們懂得改善逆緣、培植好緣、廣結善緣、隨順因緣。

  此外,緣起法啟示世間萬法是「無常」的,好的可能變壞,壞的也可能轉好,因此,即使一時遭遇困難、挫折,只要能堅持百忍的朝向正確的人生目標努力,逆境終將成為過去,所以「無常」為人生帶來希望無窮。

  諸法既是因緣所生,自然空無自性,無自性便無法自我主宰,所以說「無我」若能正觀緣起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就能遠離愛欲、煩惱。煩惱是系縛眾生,使眾生不能解脫自在的最大障礙;煩惱既除,當然就能獲得生命的解脫。

  因此,認識緣起,知道人生禍福、好壞皆是自己所造,非有他力可以主宰,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如此必能幫助我們把握人生的方向,認識人生的意義,而能活得踏實,活得自在,進而建立感恩的美德,培養隨緣的習慣,擁有希望的未來,了悟真實的人生。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廣東省佛教協會

微信號 : gdfx123

日行一善 從我做起

相關焦點

  • 因果輪迴不虛,無處不是因緣!
    我們遇到的每個人,發生的每件事,皆是一種因緣。佛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具足時,我們可以順利達成諸多願望,因緣寂滅了,做很多事情都力不從心。很多人不信因果,如寫過《了凡四訓》的袁了凡先生,一位算命先生曾斷言,今生壽短無子。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什麼是「緣起」?「緣起」,亦名「緣生」,乃「因緣生起」的略稱,乃梵語prati^tya-samut=pa^da,巴利語paticca-samuppa^=da之意譯,音譯作缽剌底帝夜參牟播頭。「緣」,常與「因」合稱為「因緣」。因,為事物或現象產生、興起、消亡的內在要素、關係、條件;「緣」,為事物和現象產生、興起、消亡的外在要素、關係、條件。
  • 「因緣生,轉頭空」,先明白了這句話,再去學佛
    其實,初學之人先記住「因緣生,轉頭空」這句話,這是佛教最基本的原則,然後加以理解與領悟,一些問題也就能夠迎刃而解,至少能入門進去,不糊塗了。我們就來簡單認識一下「因緣生,轉頭空」這句話,那何謂因緣?因緣,親與強力者為因,疏添弱力者為緣,力強為因,力弱為緣。曰:「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這樣,說緣起便同時要說到三法印了。第二、緣起的內在理性01、緣起故無自性在阿含經中,有四句話是常常提及的,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或作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便是緣起的定義。依佛法看,世間的一切法,都由因緣和合而成,亦由因緣的逆離而壞。換句話說,一切法的成與壞,都離不開因果的關係。有此因便有彼果。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
  • 解讀因緣了解緣分的真相
    上期跟大家分享了什麼是因果,因果關係 我深信不疑今天跟大家聊聊什麼是「因緣」。因果是從時間上的先後來建立,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而因緣則是以空間的相互影響聚散而建立的。「因緣」因就是原因,緣就是條件的意思。諸法因緣生,這是佛法裡面的一個說法。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何謂「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其內容以十二個條件說明緣生緣滅的道理。「因緣」二字,換為現代語是:關係和條件。就一件事物說:它與其他事物都有關係,也可與其他事物互為因果。就個人來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都有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的關係。就時間來說:過去、現在、未來,都有相互聯繫的前因後果關係。
  • 佛說:要想福報延綿不斷,切莫忽視這三件事,敬畏因果,不可辜負
    01開篇序佛說:因果,無論你信與不信,它都在那裡;輪迴,無論你喜不喜歡,它都未曾停過;無常,無論你怕與不怕,它都在發生。人生在世,因果循環,禍福相依。緣起緣滅,萬般皆有因果!拿不起的,本來就是別人的;放不下的,原本就不屬於你。執念越深,命運就會越苦,一念放下,人生萬般自在。03尊重自然,敬畏因果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起初,我們依附並懾服於自然;之後,人類產生了駕馭、主宰自然的意識。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緣起思想是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論,是佛法體系中的精髓,也是佛教多元教義得以發展的基礎思想。佛陀說:「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由此可見緣起法不僅是佛法特質和不共他教的特色理論,同時緣起正法也是千古不易的普遍真理。此十二支中,各前者為後者生起之因,前者若滅,後者亦滅,故經中以:「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
  • 因果、因緣,源於佛教的生活詞彙,你知道它的含義嗎?冷知識來了
    佛教很多東西都是從緣起論衍生出來的,因果這個常聽到的詞也是如此。其中因,是引發後果的原因,果就是得到的結果。在佛教不斷發展的數千年中,因果論也有不同的變化。佛教有句老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的意思從因果律中來看是指萬事萬物都可能會成為因,也能成為果,世間上沒有絕對的因或果。在佛教中,有時因會與緣並用,但還是有一定區分。狹義上講,因是產生結果的直接或內在原因,而緣是指產生結果的助力或間接條件。廣義來看緣屬於因的一種。因果是一種對存在或行為的前後關聯的邏輯。
  • 心定法師:世間學佛的捷徑 了知諸法空性發起菩提心
    所以煩惱是緣起的,煩惱不是自生的。既然是緣起的,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性。所以說煩惱的當體即是空性,它的當體即是菩提。生死只不過是假相,一切眾生本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有來有去都是假相的生滅,都不是真實相,所以生死當下即是涅槃。並不是說開悟了、解脫生死了,我的罪業就統統沒有了。不可能!縱使解脫生死,過去所造的罪業仍然是存在的。那麼生死怎麼解脫呢?
  • 南懷瑾老師: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因果,佛菩薩希望世人自立立人、自度度他,行善積德,救助眾生。——慈悲柳枝水「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佛說一切法,不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空。不有就是空,不無就是有,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用不有和不無呢?不有,不是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空;不無,不是沒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