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桓,1902年11月26日生,湖南省衡山(今衡東)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特務連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三十一團營黨代表,第二縱隊黨代表,紅四軍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巡視員、動員部部長,紅八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紅軍大學一科政治委員,中國工農紅軍後方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徵。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二書記,華中軍區、中南軍區第一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管理部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1963年12月16日逝世,享年61歲。
羅榮桓畢生從事我軍的政治工作,從1927年秋收起義擔任中國工農革命軍連隊黨代表起,直到解放後長期擔任總政治部主任,他把生命的全部光和熱獻給了我黨我軍的政治工作,對我黨我軍的政治工作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稱為政治工作的巨匠。
早在我軍初創時期,羅榮桓同志就是一個紮根於基層,和士兵打成一片,善於根據士兵的思想實際進行耐心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黨代表。他經常深入連隊,和幹部戰士促膝談心。在反「圍剿」戰鬥中,在長徵路上,他和紅軍戰士朝夕相處,生死與共。
抗日戰爭初期,他率領115師進入山東後,曾親自主持召開連隊工作會議,要求連隊和基層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把政治工作同行政管理、同執行各項任務緊密地結合起來,加強政治工作建設。他對政治機關的工作,也要求「從連隊中來到連隊中去」。他一向要求機關人員要下得去,要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
羅榮桓在任總政治部主任期間,身體有病,但他還經常到邊海防部隊調查了解情況。羅榮桓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因此他能準確地掌握部隊的思想脈搏,特別是在歷史轉變的重要關頭,他能及時根據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正確制定政治工作的方針和政策。
全國解放以後,我軍在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中,遇到的第一個障礙是部隊的文化水平低。羅榮桓對部隊文化水平進行了全面調查,親自主持制定了《關於在軍隊中實施文化教育的指示》,《指示》經毛澤東批准頒發,決定全軍除執行規定的作戰和生產任務外,以提高文化為首要任務。實踐證明,這一戰略措施,對把我軍建設成為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發揮了重要作用。
青年共產國際是第三國際領導下的各國革命青年的國際聯合組織。成立於1919年11月26日。自第二國際破產後,列寧領導下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對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者進行了一系列的鬥爭。十月革命的勝利,推動了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和各國共產黨的建立,為創建第三國際準備了條件。1919年3月2日,30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左派組織的52名代表在莫斯科舉行會議,建立了第三國際,即共產黨國際。為了有效地領導各國青年進行革命鬥爭,根據列寧的倡議,14個國家的代表在柏林舉行會議,秘密成立了青年共產國際。
青年共產國際的主要任務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和團結廣大青年,為反對帝國主義發動新的戰爭、改善資本主義國家青年勞動的條件、為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而鬥爭,它促進世界青年政治思想上的提高和組織上的統一。青年共產國際的領導機構是世界代表大會,大會閉會期間是執行委員會。
青年共產國際成立以後,不斷地發展壯大,在56個國家設有支部。在列寧的關懷下,曾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作出過一定的貢獻。先後召開過6次代表大會。1943年,隨著共產國際的解散,青年共產國際也宣告解散。
1965年11月26日,法國第一次成功地發射了一個人造地球衛星。
這個人造衛星「A·1號」重42公斤,是於國際標準時間14點47分,在撒哈拉的法國哈馬基爾基地,用法國「鑽石」三級火箭送入軌道的。「A·1號」人造衛星的遠地點是1768公裡,近地點是528公裡,運行周期為1小時48分鐘,軌道同赤道的交角為34度39分。
法國發射的這個衛星是一個簡單的容器,呈桶形,直徑五十釐米,帶有一些儀器。
1981年11月26日,亞洲體育運動的組織亞奧理事會宣布成立。它的前身為1949年在新德裡成立的亞洲運動會聯合會。總部設在科威特。亞奧理事會是國際奧委會與亞洲各國奧委會之間的橋梁,同時負責亞洲的洲際體育比賽的組織工作,其主要活動為每4年舉辦一屆亞洲運動會。現有36個會員協會,最高權力機構為理事會,下設執行局,負責處理和執行代表大會決議。
1990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授權,由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這是建國以來內地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此前的中國人,只是從茅盾的小說《子夜》及據此改編的電影中依稀對股票交易所有一點印象。
開市那天,來自上海、山東、江西、安徽、浙江、海南、遼寧等地的25家證券經營機構成為交易所會員,分專業經紀商、專業自營商、監管經紀商和自營商幾種。交易所採用現貸交易方式,不搞期貨交易,開業初期以債券包括國債、企業債券和金融債券交易為主,同時進行股票交易,以後逐步過渡到債券和股票交易並重。
1990年11月26日晚,一代學術泰鬥馮友蘭先生在北京友誼醫院溘然長逝。
馮友蘭,字芝生。1895年生。河南唐河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0年赴美國留學。1923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中州大學教授兼文科主任,廣州大學教授、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兼哲學系主任和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大教授。1947年應邀到美國夏威夷大學等校任客座教授。1948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代主席。新中國成立後,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會理事、民盟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至第四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六和第七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病逝。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科學初稿》等。
馮友蘭在病中還惦念著中國哲學的發展,曾說過:「要把中國哲學發揚光大」,「所幸的是,7本《中國哲學史新編》全部寫成了」。馮友蘭的侄女、北大中文系教授馮鍾芸說,《中國哲學史新編》卷帙浩繁,馮老從10年前開始動筆,以耄耄之年完成如此龐大的工程,親友同事都為他捏一把汗。靠他口述,別人筆錄,終於在1990年7月寫完這部巨著。」
在《中國哲學史新編》中,馮友蘭用西方現代思辨方法解決中國哲學問題,對許多舊說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專家們認為,這部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必會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馮友蘭一生著述甚豐,30年代初寫成的《中國哲學史》兩卷本,確定了他作為中國哲學史學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