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年4月18日-1823年9月11日),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對經濟學作出了系統的貢獻,被認為是最有影響力的古典經濟學家。他也是成功的商人,金融和投機專家,並且積累了大量財產。
李嘉圖最著名的著作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在第一章闡述了勞動價值論,然後論證了價格不反映價值。直到去世前,李嘉圖對價值論進行了持續的研究。
這本書引入了比較優勢理論。根據李嘉圖的理論,即使一個國家在所有製造業中比其他國家更加高效,它也能夠通過專注於其最擅長領域、與其他國家的進行貿易交往而獲取利益。李嘉圖認為,工資應該自由競爭,同理也不應限制從國外進口農產品。比較優勢的好處體現在分配和增加實際收入。在李嘉圖的理論中,分配體系包括了對外貿易的影響,外貿並不直接影響利潤,因為利潤只隨工資水平變動。它對收入的影響是良性的,因為外貿不改變商品價值。比較優勢學說構成了現代貿易理論的基石。
與亞當斯密所見略同,李嘉圖也反對國家經濟中的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是對農業。他相信《穀物法》向農產品徵收關稅會降低國內土地的產出並且使地租升高。這樣一來,大量的補貼會轉移到封建地主手裡,而遠離工業資本。因為地主傾向於將財富浪費在奢侈品上,而不是進行投資,李嘉圖相信《穀物法》會導致英國經濟停滯。1846年,英國國會廢除了該法。另外一個與李嘉圖有關的思想是「李嘉圖等式」:在某種情況下一個政府應該如何支付其開銷(即稅收,發行債券或財政赤字)的選擇對於經濟沒有影響。諷刺的是,儘管這個思想被冠以其大名,他本人似乎並不相信這個理論。李嘉圖發展了有關地租、工資和利潤的理論。
1862年9月11日,美國小說家歐·亨利出生於美國北卡羅米納州的一個小鎮上,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他的父親是一個醫生。他從15歲起就在叔父的藥房裡當學徒,後來,他還放過兩年牛,做過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和銀行出納員。
1896年,歐·亨利因涉嫌銀行少了一筆為數不多的款子而無故被判處5年徒刑。在獄中,他就以「歐·亨利」為筆名,在當時有名的《麥克呂爾》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出獄後,他來到紐約,混跡於小客棧、公寓、公園、小酒館、貧民窟及下等劇場等地。他說自己是紐約「400萬」小市民中的一員,而不是「400個」富翁之一。
歐·亨利寫作勤奮,幾乎以每周一篇的速度,向報刊提供短篇小說,他寫的小說約有300篇。按題材分,基本上屬於3類:寫中美洲的,寫美國西部的與寫紐約市特別是曼哈頓區的。其中最好的是寫紐約的。他把紐約曼哈頓區一帶的街道小飯館、破舊的公寓的氣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頓的桂冠詩人」之稱。由於歐·亨利一生頗多困頓,與「小人物」有著共同的命運。他的小說既具有幽默的作品帶來「含淚微笑」的效果,同時也加深了作品的現實的社會意義。
歐·亨利的最優秀的十幾個短篇,至今仍然擁有不少讀者。其中《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最後的藤葉》、《帶家具出租的房間》、《市政報告》、《黃雀在後》和《我們選擇的道路》等篇,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作者對美國社會生活的描寫,愛憎分明,對失意落魄的小人物深表同情,用含淚的微笑嘲諷資本主義社會。歐·亨利的作品,情節富於戲劇性,在結尾往往出現意料之外的結局。他獨具特色的小說做法,對美國短篇小說創作影響很大。
歐·亨利是美國本世紀初頗受讀者歡迎的短篇小說家。由於他經濟上的經常拮据,終於因病與飲酒過度,於1910年過早地死去了,終年49歲。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英國著名小說家、詩人,1885年9月11日生於諾定漢州一個煤礦工人家庭。年輕時當過教師。勞倫斯創作深受弗洛伊德辦理分析學影響。
1913年發表第一部重要小說《兒子與情人》,1915年出版《虹》,1921年出版《戀愛中的女人》,1928年出版《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些小說的核心內容,都圍繞性生活展開,勞倫斯把人的性慾意圖,看成是引起一切生活現象的根源。勞倫斯也有其他題材的小說,如《亞倫之杖》(1922)、《袋鼠》(1923)等,詩集有《愛詩及其他》(1913)、《愛神》(1916)、《如意花》(1929)等。
勞倫斯的作品過多地描寫了色情,受到過猛烈的抨擊和批評。但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靈魂深處,並成功地運用了感人的藝術描寫,因此,從他生前直到迄今為止,他的作品一直被世界文壇所重視。
熊慶來(1893年10月20日-1969年2月3日),字迪之,中國雲南彌勒人。數學家,中國近代數學的先驅,並被譽為「中國數學界的伯樂」。
1907年考入雲南方言學堂(同年學校改名雲南高等學堂)。1913年赴歐洲留學,曾就讀於巴黎大學、蒙柏裡耶大學、馬賽大學等校,取得高等普通數學、高等數學分析、力學、天文學、普通物理學證書,並獲蒙柏裡耶大學理科碩士學位。1921年初,離歐返回昆明,任雲南甲種工業學校及雲南路政學校教員。
1921年秋,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名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成立算學系,熊受郭秉文之邀聘擔任教授兼系主任。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高等數學系,以往中國大學數學系的水平相當於當時歐美國家中學數學的程度,在此五年間自編講義,計有《平面三角》、《球面三角》、《方程式論》、《微積分》、《解析函數》、《微分幾何》、《力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高等算學分析》等十餘種大學教材,這是第一次用中文寫成的近代數學教科書。期間和何魯、胡剛復資助學生嚴濟慈到巴黎攻讀博士,由於嚴濟慈在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傑出表現,法國從此開始承認中國大學的文憑。
1926年,轉到清華學校(1928年改名清華大學)任教,擔任算學系教授兼主任。1929年主持成立清華大學算學研究部,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近代數學研究機構。次年招收第一屆碩士研究生,陳省身便在這一年入讀。1931年推薦中學數學教員華羅庚擔任助理員,對華羅庚一生影響甚遠。
1932年,代表中國赴瑞士蘇黎世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是中國數學家第一次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會後在巴黎從事研究工作,1934年以《關於無窮級整函數與亞純函數》論文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該函數論方面的研究定義了一個「無窮級函數」,國際上稱為熊氏無窮數。
1934年,從巴黎返回國內後繼續在清華大學擔任數學教授兼系主任。
1937年,應雲南省主席龍雲之邀,擔任雲南大學校長至1949年。其間該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慘澹經營獲得重大發展,成為中國著名大學之一。1949年6月,前往法國。1951年其患中風,右手癱瘓,遂練習用左手寫字,並繼續在法國從事數學研究工作至1957年。
1957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進行研究,楊樂、張廣厚即是這一時期的學生。
1969年在文革期間被迫害至死。
貝肯鮑爾是世界足球史上最傑出的超級球星之一。人們只要談到足球,就必然會談及「球王」貝利、「金箭頭」斯蒂法諾、「凱撒大帝」貝肯鮑爾和「無冕之王」克魯伊夫。他們是世界足球史上的四顆明珠,是後人模仿的典範,被視為國際足壇的傳奇式人物。貝肯鮑爾是「自由人」的楷模和始祖,為世界足球運動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後人雖然紛紛效法,但至今還無一人可以達到他那樣的境地。正象1966年的世界冠軍英格蘭隊教練阿爾夫·拉姆齊所說:「這樣的人物在100年內才出現一個。他為足球運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無論是在足球比賽的防守上,還是在場上進攻的組織與指揮上,都表現出他是一位出色的藝術大師。這對別人來講是件艱苦的工作,對他來說卻早已駕輕就熟了。」
在國際足壇,有誰不記得在1974年、1975年和1976年連續三次奪得歐洲俱樂部冠軍杯賽冠軍的,由馬耶爾、貝肯鮑爾、穆勒和霍爾斯等名將組成的巴伐利亞隊?有誰不記得在1972年歐洲錦標賽中奪得桂冠、兩年後戰勝由克魯伊夫、內斯肯斯、哈安、克洛爾和倫森布林克所組成的顯赫一時的荷蘭隊,一舉奪得世界冠軍的聯邦德國隊?而這兩個冠軍隊的隊長和全隊的關鍵人物不是別人,正是貝肯鮑爾。
貝肯鮑爾是世界足球史上的一個奇蹟,在聯邦德國被視為國家的驕傲,被看作是「足球皇帝」;他的名字如同彼得·亞歷山大大帝和凱撒大帝一樣,在聯邦德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1945年9月11日,弗朗茨·貝肯鮑爾在慕尼黑附近的吉森降生。數月後,這個地方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變成廢墟。儘管戰後的生活十分艱辛,但貝肯鮑爾的童年生活卻是平靜的。他的父親在一個郵政分局當職員,每月的薪水足夠維持一家4口人的生活。貝肯鮑爾受家庭薰陶,從小就迷上了足球,到六、七歲時就能把足球象踢毽子那樣在腳上耍來耍去,常使小夥伴們驚嘆不已。學校老師曾打算把他培養成手球運動員,但1954年聯邦德國奪得世界冠軍後,全國掀起了足球熱,這股風潮狠狠地衝擊著這顆幼小的心靈,特別是被選入世界最佳陣容的瓦爾特、拉恩等球星的光輝業績使他徹夜難眠,他暗自下決心將來一定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要象他們那樣為祖國爭得榮譽。
1966年對他和聯邦德國隊都是無比重要的一年,他真正進入了世界足壇,貝肯鮑爾才華橫溢,首次參加世界盃賽就一鳴驚人,成為世界盃賽中最傑出的足球運動員之一。他參加了聯邦德國隊14場比賽中的12場,在決賽階段的6場比賽中,場場是主力,幾乎場場有進球,他的出色表演真讓人大開眼界。預賽中首場以5:0勝瑞士隊,貝肯鮑爾連中二元;複賽中以4:0克烏拉圭隊,又是他首開紀錄;半決賽中對蘇聯隊2:1,他又打中關鍵一球。6場進4球,一個中場隊員在當時能有如此銳利的攻擊力,實在是難得。他在防守上也是中堅,決賽場他死盯身材高大的英國名將、他最崇拜的球星之一——博比·查爾頓,使其不能得到應有的發揮,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貝肯鮑爾入隊後的聯邦德國國家隊在世界盃賽中的精彩表演,大出人們意料之外,人們很難理解,這個隊和預選賽時相比怎會這麼快就判若兩隊?然而行家們卻一致承認,一個新的世界超級球星已經破土而出。記者們在評選世界最佳陣容時一致首推貝肯鮑爾為最佳左前衛。
對貝肯鮑爾來說,在通向勝利的徵途上困難重重,他最初階段的足球觀點幾乎成了他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礙。當時在聯邦德國,行家們認為足球就是要突出力量、耐力和粗野;而貝肯鮑爾所實施的優雅、歡快、突出技術和近似科學的踢球法同當時的潮流簡直是水火不相容。當時一名叫瓦爾特·瓊斯的教授這樣形容他:「貝肯鮑爾用凡爾賽方式(指彬彬有禮)踢球,既壯麗、又文雅、高尚,體現了最大程度的自發與即興,絲毫不呆板與墨守成規。」貝肯鮑爾主張應充分發揮隊員的個人特性,使其技術得到自由發揮,任何戰術要求都不應束縛隊員的特長。貝肯鮑爾的這個主張受到非議和指責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在素以紀律和服從而聞名的聯邦德國隊更是不堪設想的事。然而貝肯鮑爾是個剛強而有主見的人,他在墨西哥和聯邦德國的兩屆世界盃賽中0,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足球技巧。
1970年6月在墨西哥萊昂進行了一場複賽,到下半時第5分鐘時英格蘭隊還以2:0領先於聯邦德國隊,眼看4年前在英格蘭溫布利體育場的舊戲又重要演,在那次世界盃決賽中英格蘭隊就是以4:2勝聯邦德國隊奪走了世界冠軍。當時這個比分對剛剛殺向世界舞臺、血氣方剛的貝肯鮑爾刺激甚大,這次正是報仇雪恥之時,怎能讓4年前的舊戲重演?他調動了全隊人馬,咬緊牙關和英國人鬥智鬥勇。他一馬當先,在下半時第23分鐘時,用他的聰明才智和精湛技術,巧射一球入網,不久又和鋒線上的「重炮手」穆勒配合,由穆勒扳回一分,使比賽成平局。加時再戰,聯邦德國隊乘勝追擊,又進一球,所敗為勝,進入半決賽。貝肯鮑爾所進的一個關鍵球使他贏得了國際聲譽。
半決賽對義大利隊的一場比賽更激動人心,開場8分鐘,義大利隊的博寧塞尼亞首開紀錄,此後就轉入防守。眾所周知,「鎖式」防守是意隊的一大發明,他們使用這一絕招,採用「老虎不出洞」戰術,全線退縮在自己本半場,力圖保住這一球優勢。而聯邦德國隊在先失一球的情況下展開全線進攻,發起連珠炮般的猛攻,創出了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貝肯鮑爾擔任全隊指揮,他既要防止對方打快速反擊,又要親臨第一線威逼對方大門。隊內最活躍的人物就是貝肯鮑爾,他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整個比賽成了一邊倒的表演,幾乎全部由聯邦德國隊壓著義大利隊打,但直到最後幾秒鐘才由施奈林格打進一球將比分扳平。加時賽時,貝肯鮑爾鎖骨受傷,疼痛難忍。但是他帶傷參戰,吊著一支胳膊比賽,贏得一陣又一陣掌聲。加時賽的前20分鐘,雙方共進5球,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儘管終場聯邦德國隊以3:4敗北,但貝肯鮑爾的球技和頑強拚搏的精神卻永遠被球迷們所傳頌。
1974年,在聯邦德國世界盃賽中,貝肯鮑爾的天才和獨立個性再次體現出來。1:0負給民主德國隊使聯邦德國隊誓奪世界冠軍的宏偉目標面臨困境。此時教練紹恩都失去了信心,而貝肯鮑爾卻變成了全隊真正的領袖。他從教練手中接過「馬韁」,在以後的比賽中由他決定誰上場和打什麼戰術。聯邦德國隊轉危為安,最後奪得世界冠軍。這一勝利與貝肯鮑爾的傑作貢獻密切相關,為此他受到球迷們更大的敬仰。然而正是他這種耿直和獨立的性格引起某些教練和隊員的不滿,他不斷受到指責,這在他後來寫的「象我這樣一個人」一書中有詳盡敘述。
貝肯鮑爾確實不愧為一個世界超級球星。那一堆榮譽和獎盃就是最好的證明:他4次被評為聯邦德國全國最佳隊員(1966年、1968年、1974年和1976年),1次美國最佳隊員(1977年),2次歐洲頭號最佳隊員(1972年和1976年),2次歐洲第二最佳隊員(1974年和1975年),1次歐洲第三最佳隊員(1966年);他隨巴伐利亞隊參加比賽396嘗4次奪得全國甲級聯賽冠軍(1969年、1972年、1973年和1974年),4次全國杯賽冠軍(1966年、1967年、1969年和1971年),1次歐洲國家杯獲得者杯賽冠軍(1967年),3次歐洲俱樂部冠軍杯賽冠軍(1974年、1975年和1976年),1次歐洲和南美洲俱樂部冠軍杯賽(又稱洲際杯賽)冠軍(1976年)。他隨國家隊參賽103場(其中50場任隊長),進球14個,1972年獲歐洲錦標賽冠軍,1976年獲亞軍;他3次參加世界盃賽(1966年、1970年和1974年),3次被先進世界最佳陣容,是聯邦德國隊奪得1966年世界亞軍、1970年世界第三名和1974年世界冠軍的主要功臣。1983年他被聯邦德國授予國家十字勳章。
1974年7月7日,慕尼黑,冠亞軍決賽,聯邦德國隊2:1力克擁有克魯伊夫的荷蘭隊。聯邦德國隊隊長弗朗茲·貝肯鮑爾舉起了新啟用的冠軍獎盃·國際足聯世界盃,即大力神杯,左後鼓掌者為聯邦德國總統
穆罕默德·阿里·真納(1876—1948)印巴分治前印度穆斯林聯盟主席,巴基斯坦立國運動領袖,巴基斯坦首任總督。
真納於1876年12月25日出生在喀拉蚩的一個穆斯林家庭。父親是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商人,同英國商人有聯繫。他有兩個弟弟和四個妹妹,在喀拉蚩讀小學,十六歲結婚後不久到英國留學,進入倫敦林肯法學協會學習法律。不久,他的妻子和母親先後去世,家境日益衰落。他在倫敦學習期間,常到英國下院旁聽辯論,觀察和研究英國的政治生活,接受了自由主義思想。他同其他印度學生一道,積極參預第一位印度人達達巴依·瑙羅吉在英國選區競選下院議員的活動,這是他參加爭取民族平等權利的第一次政治活動。他喜愛莎士比亞的作品,差一點去當演員。十八歲的真納由於勤奮學習,成績斐然,成為取得律師資格最年輕的印度學生。
1896年秋,年近二十歲的真納回到印度,在孟買擔任律師工作。他拒絕官職和贊助,走自己的道路,開設律師事務所。靠著他的正直、盡職和大無畏精神,他在孟買法律界的聲望越來越高, 1906年,真納加入印度國民大會黨,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當時國大黨黨員七百五十六人中間,只有十六人是穆斯林。他在這一年作為達達巴依·瑙羅吉的私人秘書參加了國大黨的加爾各答會議。達達巴依·瑙羅吉第三次被選為大會主席。這次會議提出了著名的印度自治決議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印度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幾十年政治生活現實使真納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從原來主張穆斯林與印度教徒聯合爭取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趨向於同意分治。1940年3月23日,真納在拉合爾主持召開穆斯林聯盟代表大會,正式通過關於劃分印度、建立穆斯林獨立國家的議案。議案指出:「應在穆斯林人口佔多數的地區,如印度西北地帶及東部地帶,聯合組成『獨立邦』,其中各組成單位應該實行自治和享有主權」。這就是著名的「巴基斯坦(『清真國』之意)決議」。從此,建立巴基斯坦成為穆斯林聯盟的主要綱領。真納強調說:「世界上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巴基斯坦的建立」。7月1日,他向副王提出一個「試行方案」,重申穆斯林對印度分治的要求,作為穆斯林支持戰爭的條件。他創辦《黎明報》,積極宣傳建立巴基斯坦國的主張。
英國對未來印度前途安排的曖昧態度,導致印度國內政局的動蕩不安,教派的分歧發展成互相殘殺,在經常性的騷亂中,處於少數的穆斯林往往有更大的傷亡。1947年2月,英國首相艾德禮宣布不遲於1948年6月給予印度獨立,並任命蒙巴頓海軍少將擔任最後一任印度總督,以解決權力移交問題。4月,真納同意了上任不久的蒙巴頓的請求,與甘地在「和平呼籲書」上簽字,以結束可怕的騷亂和屠殺。
6月3日,在徵得真納和尼赫魯同意後,英國宣布了印巴分治的新憲制方案(即「蒙巴頓方案」,或稱「六月三日方案」),規定在8月15日前把英屬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當日晚,蒙巴頓、尼赫魯和真納先後在廣播電臺講話。真納要求穆斯林「集中我們的全部精力,以保證和平而有秩序地進行權力移交。」最後他高呼:「巴基斯坦萬歲!」6月9日,真納主持全印穆斯林聯盟委員會會議,批准了「蒙巴頓方案」。
8月11日,巴基斯坦制憲議會在卡拉克舉行第一次會議,一致選舉真納為制憲議會主席。議會還一致通過授與真納「卡伊德 ·伊·阿扎姆」(烏爾都語,意為「偉大的領袖」)稱號的議案。8月14日,真納宣誓就任巴基斯坦總督,8月15日,巴基斯坦內閣組成,巴基斯坦正式宣告獨立,成為大英國協中的一個自治領,定都喀拉蚩,這一天成為巴基斯坦獨立日。真納為巴基斯坦獨立而奮鬥的目標終於實現了。
真納為使印度次大陸人民擺脫英帝國主義的殖民壓迫和爭取民族獨立,不屈不撓地鬥爭了一生。1948年9月5日,真納得了肺炎。9月11日晚與世長辭,鑑於真納為創立巴基斯坦獨立國家所做的不朽貢獻,巴基斯坦人民稱譽他為「巴基斯坦之父」。
愛沙尼亞,全稱愛沙尼亞共和國。位於歐洲東部波羅的海東岸。面積45100平方公裡。人口1526700人(1993),愛沙尼亞人佔61.5%,俄羅斯人佔30.3%,餘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等。官方語言為愛沙尼亞語。愛沙尼亞族多信奉基督教路德宗,部分農民信東正教。首都塔林。資源有油頁巖、泥炭、磷鈣石、建築材料等;森林佔國土面積的36%。工農業較發達,是蘇聯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工業產值佔國民經濟總產值的60%以上。主要工業部門有液體燃料和煤氣的提煉、金屬加工、機器製造、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畜牧業在農業中佔絕對優勢。種植業以穀物為主。國內生產總值178億盧布(1991)。主要出口棉製品、奶及畜產品、木材、鋼材、鎳材及製品等;進口礦物燃料、核反應堆和鍋爐、設備及機械裝置、陸上運輸工具、電機、光學儀器等。交通鐵路和公路運輸為主,空運和水運也很發達。鐵路總長1026公裡,公路總長29694公裡。愛民族形成於12~13世紀。13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中葉被日耳曼十字軍徵服,成為立窩尼亞的一部分。16世紀末至17世紀中葉,先被瑞典、波蘭立陶宛王國和丹麥瓜分,後由瑞典統治全境。1721年併入俄國。1917年10月末建立蘇維埃政權。1918年2月24日(國慶日)宣布獨立,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1月29日又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9年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1940年6月,蘇聯根據1939年莫洛託夫-裡賓特洛甫秘密補充議定書出兵愛。同年7月21日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8月6日加入蘇聯。1990年5月8日改稱現名。1991年8月20日宣布獨立;9月6日蘇聯承認其獨立;9月17日加入聯合國。1991年9月11日同中國建交。
我國著名的英語教育家、語言學家,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許國璋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1994年9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許國璋教授1915年11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他先後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 1947年赴英國留學;1949年10月回國,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授至今。他195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許國璋教授在數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孜孜不倦,忘我工作,傾畢生心血於我國的外語教育和語言研究事業,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作為我國著名的英語教育家,他主編的大學《英語》教材,從60年代初開始,通行全國,歷30多年而不衰,成為我國英語教學方面同類教材的典範。
許國璋教授還是一位傑出的語言學家。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在語言學諸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論著甚豐,其中《語言的定義、功能、起源》、《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問題》等許多論著,獨具創見,成為當代語言學研究的名篇。他在外國文學、翻譯和文化研究以及魯迅研究等學術領域也有許多建樹,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九一一襲擊又稱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簡稱「九一一」或「911」,是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本土,通過劫持多架民航飛機衝撞摩天高樓的自殺式恐怖襲擊。在事件中共有2,998人死亡,包括美國紐約地標性建築世界貿易中心雙塔在內的6座建築被完全摧毀,其它23座高層建築遭到破壞,美國國防部總部所在地五角大樓也受到襲擊,美國經濟同樣遭到嚴重打擊。該事件也導致了美國發動「反恐戰爭」,包括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和展開針對恐怖組織及相關國家的國際「反恐行動」。
這次事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以大型潛艇搭載的水上飛機和「氣球炸彈」空襲美國以後,美國本土第二次遭受來自空中的襲擊,也是繼珍珠港事件後,歷史上第二次外國勢力對美國本土造成重大傷亡的襲擊。九一一事件中死亡的總人數超過珍珠港事件中的2,400人。
這次事件是美國境內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美國東部時間2001年9月11日早晨8:40,四架美國國內航班幾乎同時被劫持,其中兩架撞擊位於紐約曼哈頓的摩天大樓世界貿易中心(北緯40度42分41.03秒,西經74度0分44.39秒),一架襲擊了首都華盛頓五角大樓美國國防部所在地。世貿的兩幢110層大樓在遭到攻擊後相繼倒塌,附近多座建築也受震而坍塌,而五角大樓的部分結構被大火吞噬。第四架被劫持飛機在賓夕法尼亞州墜毀,失事前機上乘客試圖從劫機者手中重奪飛機控制權。這架被劫持飛機目標不明,但相信劫機者撞擊目標是美國國會山莊或白宮。
死傷者數以千計:機上乘客共265人,世界貿易中心2,650人死亡,其中包括事件發生後在火場執行任務的343名消防員、若干執行採訪任務的記者,以及警察、醫務人員[來源請求],五角大樓則有125人死亡。除此之外,世貿中心附近5幢建築物也遭到損毀;五角大樓遭到局部破壞,部分牆面坍塌;世貿中心的兩幢建築物共使用大約100噸石棉,襲擊事件令曼哈頓上空布滿塵煙,一些標本經測試確實發現石棉成分,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有可能遭受長期負面影響。
搭乘那四架死亡班機的旅客中有一些人用手提電話與外界取得短暫聯繫。據這些乘客稱,每一架飛機上有多名劫機者(後來驗明身份的有19人),他們手持刀具劫持飛機。其它可能使用的武器(至少在其中一架飛機上)包括了炸彈和諸如催淚彈之類的有毒化學劑。
2001年9月11日當天的恐怖襲擊對美國及全球產生巨大、即時性影響,全球各地在事件後都有各種悼念活動,美國政府對此次事件的譴責也受到大多數國家支持;救援活動持續了數月,僅事發現場的清理工作就持續到次年年中。政策方面的影響有:調整預算(包括凍結可能與恐怖份子有關的銀行戶口)、多國合作進行反恐活動,逮捕可能有關聯的恐怖分子一併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