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10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2020-11-26 天氣網
  •     阿美利哥維斯普西(Amerigo Vespucci,1454年3月9日-1512年2月22日)是義大利的商人、航海家、探險家和旅行家,美洲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經過對南美洲東海岸的考察提出這是一塊新大陸,而當時所有的人包括哥倫布在內都認為這塊大陸是亞洲東部。
        新大陸是由阿美利哥首次發現的理論曾經引起過許多爭議,主要針對他最重要的兩封信:《新大陸》和《第四次航行》,有人認為這兩封信是阿美利哥為了強調自己的發現偽造的;還有人認為可能是和阿美利哥同時代的其他人偽造的。正是由於他的信件被出版並廣為流傳,因此導致德國地理學家馬丁瓦爾德塞彌勒在1507年出版的《世界地理概論》中,將這塊大陸標為「阿美利加」,是阿美利哥名字的拉丁文寫法「阿美利烏斯維斯普蘇斯」的陰性變格。

  •   《康熙字典》,在清朝康熙年間由翰林院的張玉書及陳廷敬擔任主編,參考明代的《字彙》、《正字通》兩書而寫,是一套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詳細漢語辭典,重印至今不輟。

      《康熙字典》共載47,035字目,書分為十二集,以214個部首分類,並注有反切注音、出處、及參考等。書中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另外附有《字母切韻要法》和《等韻切音指南》。

      《康熙字典》字頭下列有該字的不同音切和意義,除僻字僻義外都引錄書證。清代法律規定,凡讀書人策應科舉考試,書寫字體必須以《康熙字典》為標準,因此,該書對學術界影響很大,成書之後,流行極廣,至今仍不失為一本有價值的語文工具書。

      《康熙字典》有清代的木刻本,晚清時,上海出現了好幾種影印本,中華書局過去會用同文書局的影印本為底本製成鋅版,現在利用存版重印,並附王引之的字典考證於後,以供參考。

      乾隆年間,王錫侯著《字貫》一書,第一次指出了《康熙字典》在引證、釋義等方面的缺點,然因冒犯皇帝「御定」的威嚴,落得滿門抄斬,其著作也被付之一炬。至道光七年(1827年)王引之奉皇帝之命,著《字典考證》校正了部分《康熙字典》引書方面的錯誤,當中引用書籍字勾訛誤共2588條。

  •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在德法兩國,此戰役稱為德法戰爭。戰爭由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開始。1870年9月1日至2日,普法兩軍於色當進行決定性的大戰,即色當會戰,結果法國打敗。9月2日,拿破崙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2.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譁然。9月4日,法國國內發生政變,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發動起義,僅僅一天佔領了市政廳。法國政府遷往巴黎城郊的凡爾賽宮。3月26日,巴黎人民進行投票,選舉產生了巴黎公社。法國政府隨即與德國籤署法蘭克福條約,以割讓與德國接壤洛林和阿爾薩斯兩省,並賠款50億法郎的代價,換取德國從法國撤軍和釋放戰爭中被俘的十萬法國戰俘,並隨即用於鎮壓巴黎公社。
        1871年5月10日該條約在法蘭克福籤訂,由此結束了普法戰爭。條約條款非常苛刻,令戰敗的法國與德國結怨,引起了法國的復仇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最早遠因。條約條款如下:
        兩國邊界最終確定:法國把阿爾薩斯省的大部分與洛林省屬下的摩澤爾省割讓予德國; 
        定下德軍從法國特定地區撤出的初步方案; 
        規定法國在三年賠償五十億法郎給德國,作為賠償在戰爭所失; 
        承認普王威廉一世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法國償還所有賠款之前,必須接受德軍的佔領。 
        1919年戰爭結束後,阿爾薩斯-洛林根據凡爾賽條約回歸法國。

  •   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於1826年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他自幼目睹了地主階級的專橫暴虐及他們對農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10歲時他進入莫斯科貴族學校,兩年後因成績優異被保送進皇村學校。當時別林斯基、赫爾岑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和現實主義文學理想,彼特拉舍夫斯基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對謝德林影響很深。後來,他加入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組,研究空想社會主義著作。謝德林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他於1841年發表第一首詩《豎琴》,1847年他發表了第一個中篇小說《矛盾》,次年,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說《錯綜複雜的事件》問世。這兩部作品反映了理想與實現的矛盾,大膽地提出了社會不平等的尖銳問題。作品由於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被政府查禁,謝德林也被逮捕,流放到維亞特卡。在流放期間謝德林接觸了統治階級的各種代表人物,也對人民的苦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1856年,謝德林獲釋返回彼得堡,不久發表了以流放期間的見聞為素材的特寫集《外省散記》,並在《俄國導報》上連載。《外省散記》包括三十多篇特寫,深刻揭露了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從1860年到1884年,謝德林先後任當時俄國進步文學雜誌《現代人》和《祖國紀事》的編輯。這兩個雜誌及時地刊載了反映當時重大政治事件的文章,與反動派及自由主義的刊物進行激烈的論戰,它們雖屢遭反動當局的刁難和迫害,但始終是當時俄國進步力量的中心。在雜誌社工作的時期,也是謝德林創作的豐收年代,他寫了許多諷刺作品,其中最為突出的作品是諷刺小說《一個城市的歷史》和長篇小說《戈洛夫廖夫一家》。1884年《祖國紀事》被查封,這對謝德林是個沉重的打擊,但他沒有放下手中的筆。雖已年高多病,但他仍然寫出了既有政治諷刺內容又有藝術魅力的名作《童話集》,《童話集》可以說是他一生創作的結晶。謝德林愛憎分明的創作幫助了人民尋找馬克思主義與革命鬥爭的道路,推動了俄國解放運動。1889年5月10日,謝德林不幸病逝。但他塑造的藝術典型卻成為人民與敵人鬥爭時經常使用的犀利武器。列寧對謝德林的評價很高,認為他「曾經教導俄國社會要透過農奴制地主所謂有教養的喬裝打扮的外表,識別他的強取豪奪的利益,教導人們憎恨諸如此類的虛偽和冷酷無情」。

  •     張大千(1899年—1983年4月2日),原名張正權,後改名爰、猿,小名季,號季爰,別署大千居士、下裡巴人、齋名大風堂,中國四川內江人,中國近代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作品頗豐,有《長江萬裡圖》、《廬山圖》等。他的繪畫集傳統精英和生活靈秀於一爐,用筆雄健,著色明麗,畫風清雅多變,自成一家,擅長山水、花鳥、人物,被美國紐約世界美術家協會推舉為當代第一大畫家。晚年他曾與畢卡索結交,互表欽慕。

        兄弟十人,張大千排行第八,從小就愛繪畫。母親是當時知名的女畫家。張大千青年時期師從曾熙、李瑞清,曾東渡日本學習繪畫和印染工藝。他兩涉敦煌,是專業畫家臨摹古代壁畫第一人。書法外柔內剛,直追魏晉。他的二哥名澤,字善子,別號虎痴,是畫虎專家。善子的人物山水花卉,無一不精,大千也是從他受益的。

        童年在家中習畫,曾到日本學習染織,歸國後在上海師事曾農髯和李梅庵,除書法外,也學習國畫,受石濤跟八大山人的影響很深。

        張大千少年時,曾做過和尚 ,又被土匪綁去做師爺;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儼然成了他特有的標誌。

        1926年開始,為精進畫風而遊遍中國名地,包括黃山,峨眉山,敦煌。他最好的山水畫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他自稱對敦煌壁畫的文物保存也有相當多的貢獻。但是1940年代,他在敦煌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後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被揭露後又抵賴辯解。

        1943年他出版的《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讓藝術界開始重視中國文物的保存和精華。曾兩度出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 (現南京南京大學、臺灣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1948年移居香港,1951年移居阿根廷,1953年從阿根廷移居巴西聖保羅。畫作開始聞名國際,包括法國羅浮宮也前來邀展。1956年曾與西班牙繪畫巨匠畢卡索切磋同談。開始將西方抽象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並發展出了潑墨山水的風格。1958年,獲紐約國際藝術學會以《秋海棠》圖,譽為世界偉大畫家。

        1969年移居美國舊金山,1977年由美國移居臺灣,住在臺北外雙溪的摩耶精舍,1979年他81歲時曾自書一聯:「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頗示心境。1983年4月2日,心臟病復發去世。

        張大千是大收藏家,他的大風堂珍藏,收集了幾百幅歷代名畫,著有《大風堂中龍門陣》一書。

        因政治觀的關係,張大千從48歲離開中國大陸後,直至去世時也未有回國。

  •   1899年5月10日弗雷德·阿斯泰爾出生於美國。他是好萊塢歌舞片的天皇巨星。可以說,好萊塢歌舞片的興起,離不開阿斯泰爾輕盈典雅、令人嘆為觀止的舞姿。他從三十年代一直紅到五十年代末,直到古稀之年,才結束了銀幕和舞臺生涯,他的舞蹈生涯長達70年左右,是藝術生命最長的美國演員。在他眾多的舞伴中,他和琴逑·羅傑斯的合作最為和諧,他們合演了《柳暗花明》,《禮帽》,《舞國帝後》等10部影片,享有歌舞片「金童玉女」之稱。1949年,阿斯泰爾因對歌舞片的特殊貢獻而獲奧斯卡特別獎,1981年,他在82歲的高齡又獲美國電影學會的終身成就獎。

  •   1905年5月10日,上海工商界召開大會,反對美國長期以來對旅美華僑、華工的歧視和虐待。參加大會的除上海總商會的董事外,還有商部右參楊士琦及中外記者。大會首先通過2個議案,一是因為《限制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約》期滿,反對政府與美續訂新約;二是限期美國政府刪改排華法案,公平對待華工、華商,否則即抵制美貨。大會由上海總商會會長曾鑄領銜,通電外務部和商部,「籲懇峻拒畫押」;另又分别致電漢口、天津、重慶、南京、廣州、長沙等全國21處商埠商會,要求採取一致行動;提出了具體的抵制辦法,主要有:1.包括機器在內的美國貨物一律禁止作用;2.貨物運輸不用美國船隻;3.華人子弟不入美國人開辦的學堂讀書;4.華人不任美國商行買辦、通譯等職;5.勸令美人所僱華傭、車夫等罷工。因為楊士琦的反對,大會又改「禁用」為「相戒不用美貨」,以示此舉為民間活動,與清政府無關。因為美國拒不改約,抑制辦法如期實行,中國各地便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抑制美貨運動。

  •   1917年5月10日,70高齡的京劇大師、一代伶王譚鑫培病逝。4月中旬,北京步軍統領袁德亮、警察總監吳炳湘為歡迎廣西軍閥陸榮廷,要譚上那家花園唱堂會。譚鑫培臥病在床,沒有應命。軍閥即以其因官司在押的孫兒相要挾,並派兵上門強請。譚鑫培被迫出演《洪洋洞》,演罷即暈倒不起。後病逝。

        譚鑫培,藝名小叫天。自幼拜京劇泰鬥程長庚為師,很快名噪京城,跨入「同光十三絕」行列,被譽為「伶界大王」。1890年,譚入選清廷做內廷供奉,出入宮禁,為皇族高官演出。他的唱腔自成體系,深受觀眾歡迎。北京名士狄楚青曾寫道:「國家興亡誰管得,滿城爭說叫天兒。」他故去後,梁啓超寫的輓聯「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卅載轟如雷」說明了其在京劇表演藝術上的影響。他開創了京劇生行的譚派。他的學生餘叔巖開創的餘派根源於他的藝術,楊寶忠、楊寶森的楊派又源於餘派藝術。言菊朋的言派和馬連良的馬派也都源於他的藝術。

        1905年,譚鑫培在北京拍了中國史上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同時是世界史上首京劇電影。

  •     霍英東博士,大紫荊勳賢(Dr. Henry Fok,1923年5月10日-2006年10月28日),原名霍官泰,結婚時按輩分取名「好釗」,生於香港,原籍廣東番禺南沙(今廣州市南沙區),祖籍為山西霍州,香港企業家,官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成為首名港人擠身中國國家領導人級別,有「愛國商人」稱號。官方新華社將他形容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而特首曾蔭權稱讚他為「左派港人」。
        霍英東是艇戶出身,在家中排行第四,祖父霍達潮擁有風帆來往港澳間運輸貨物,父親霍耀容繼承祖業。1930年一次風災中兩名哥哥翻艇身亡,其後父親患癌身故,霍母帶同霍英東及一姐一妹上岸生活,在灣仔石水渠街居住。霍英東小時就讀於帆船同業義學,後轉往敦梅小學,1936年考入皇仁書院讀中學,為圖報國,取名「英東」即英武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1953年他投資地產創辦霍興業堂置業有限公司,再開設立信置業有限公司及有榮有限公司,在灣仔及銅鑼灣一帶發展住宅樓宇,包括蟾宮大廈、香港大廈、海誠大廈等,更首創樓花制度,容許買家在大廈未落成前預先訂購,當時引起市民猜疑,但此法令樓市活躍起來,地產商紛紛效法,影響至今,他亦身家暴漲。
        1960年代與何鴻、葉漢等奪得澳門賭場經營權,建立「東方拉斯維加斯」王國,並獲得豐厚財富。1965年牽頭成立香港地產建設商會,並被推舉為首任會長。1967年5月六七暴動前夕離港逃難,至12月暴亂平息後才回港,之後開始淡出地產轉戰石油產品市場。
        1970年代石油危機後,在香港經營東方石油公司,售賣在中國出產的石油產品。1981年董浩雲逝世,東方海外交予董建華打理。1985年,東方海外瀕臨破產,霍英東在1986年注資近94,000萬元使其渡過難關。
        1977年成立的霍英東基金會一直以捐獻與非牟利投資形式策劃多個項目,晚年致力開發珠江西岸的南沙港工程;霍英東亦愛好踢足球,是香港足球總會永遠名譽會長,東升足球隊會長,亦參與各項體育事務。
        1993年3月27日政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霍英東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成為首位擠身國家領導人的香港人。
        霍英東晚年大力投資故鄉番禺南沙,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發展佔地250公頃的南沙資訊科技園。
        2006年10月28日晚上七時三十分霍英東於北京協和醫院病逝,10月31日,其子霍震霆護送遺體回香港。11月7日,霍英東以國家領導人的最高規格舉殯,是香港第二位榮受國葬儀式的人;遺體安葬在位於柴灣歌連臣角道的香港佛教聯合會柴灣佛教墳場。

  •   1940年5月10日,溫斯頓·邱吉爾,英國對希特勒搞綏靖政策的激烈批評者,以首相身分步入下院,發表了第一篇首相演說。

      「我能奉獻給國民的沒有其它,」邱吉爾說:「只有熱血,眼淚和汗水。」

      邱吉爾是在張伯倫辭職之後,3天前應英王喬治六世要求,組建一屆新政府的。張伯倫是在工黨和他本黨保守黨的日益增長的壓力之下被迫辭職的。

      溫斯頓·邱吉爾(1874—1965),英國政治家。出身於貴族世家。1894年畢業於皇家軍事學院,1895年從軍,曾參加英國在印度、蘇丹和南非的戰爭。

      1906年作為自由黨議員進入下院,歷任各屆政府大臣。1919年1月出任陸軍大臣,積極參與武裝幹涉蘇俄。1922年退出自由黨,後加入保守黨。30年代反對綏靖政策,主張增加軍備開支,反對籤訂《慕尼黑協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出任張伯倫政府的海軍大臣。德國進攻法國後,張伯倫被迫下臺。

      1940年5月10日,邱吉爾出任聯合政府的首相兼國防部長,組成戰時內閣。邱吉爾決心把反對希特勒德國的戰爭進行到底。戰爭初期,英國遭受一系列失敗。法國投降後,希特勒企圖誘使英國和談,遭邱吉爾拒絕。於是德軍對英倫三島狂轟濫炸,但未能迫使英國屈服。邱吉爾在國內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應付戰爭。1940年5月22日通過了緊急權力法案,增加了政府在戰時對全國的經濟生活和人力物力的控制。1940年5月建立國民自衛隊,增強英國防衛力量。1941年蘇聯和美國捲入戰爭後,英國立即與各反法西斯國家攜手合作。1941年7月12日英蘇在莫斯科籤訂對德作戰聯合行動協定。1941年8月14日,邱吉爾和羅斯福發表了《大西洋憲章》。邱吉爾還與羅斯福、史達林在戰爭後期進行了一系列會晤,召開了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和雅爾達會議,討論對德、日作戰的問題,同時針對戰後世界的安排達成了一系列協議。邱吉爾領導英國人民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45年5月8日歐洲戰事結束。7月英國舉行大選,邱吉爾失敗而辭職,讓位給工黨政府。

      1946年3月5日,邱吉爾在美國發表了《富爾頓演說》,主張英美聯盟,對抗蘇聯,揭開了「冷戰」序幕。1951年10月議會選舉,保守黨取勝,邱吉爾再次出任英國首相。在第二任內,基本上保持了工黨政府的部分企業國有化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在防務領域試製成功第一顆原子彈,成為第3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在對外政策方面,把英美聯盟作為對外政策的基礎,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1954年10月促成了《倫敦一巴黎協定》的籤訂,使西德加入北約,同年9月英國參加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隨後又加入「中央條約組織」。1955年4月5日,邱吉爾因年齡和健康原因辭職。

      1953年邱吉爾被封為爵士,獲嘉德勳章,同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著有《世界危機》、《英語民族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等。1965年1月24日逝世。

  •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是《中華民國憲法》的附屬條款。該條款是由國民大會所制定,並且在動員戡亂時期優於《憲法》而適用。該《條款》於民國37年(1948年)5月10日公布實施,直到民國80年(1991年)經國民大會決議及總統公告才於同年5月1日廢止,共施行43年之久。蔣介石在1947年7月4日向南京國民政府第六次「國務會議」提交了「厲行全國總動員,以戡共匪叛亂」的動員令,並於次日公布,從此全國進入了「動員戡亂時期」。規定總統在動員戡亂時期,為避免國家或人民遭遇緊急危難,或應付財政經濟上重大變故,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為緊急處分,不受《中華民國憲法》第39條或第43條所規定程序之限制。

  •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美軍佔領南朝鮮,成立軍政府,1946年2月建立以李承晚為首的「民主議院」作為其諮詢機構。隨著「冷戰」的開始與加劇,美國為長期控制和霸佔南朝鮮,在美軍處於戰鬥準備狀態和美國把持下的「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的「監督」下,唆使李承晚集團於1948年5月10日單獨舉行分裂朝鮮的選舉。選出制定議會議員198員,6月10日,制定議會通過《國會法》,7月1日宣布國家名稱為「大韓民國」,12日通過總統制、單院制,14日通過《政府組織法》。7月17日,頒布韓國「憲法」。8日13日,宣布成立大韓民國。總統為李承晚。

  •   1949年5月10日,德國西部統治機構經西方佔領國當局的同意,宣布將該地區成立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波恩為首都,並於23日正式通過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

        8月中旬,舉行了聯邦議院的選舉,9月又召開了聯邦議院及聯邦參議院聯席會議,自由民主黨人西奧多·休斯當選為聯邦德國首任總統。9月15日組成了以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康拉德·阿登納為聯邦總理的聯邦政府。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屆聯邦政府宣告正式成立。次日,美英法三個佔領區宣布合併。

        在這一過程前後,德國的蘇佔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早在1945年10月,蘇聯佔領當局就己將其權力移交給德國東部各級地方政權機構。1946年,德國共產黨與德國東部的社會民主黨合併,正式組成德國統一社會黨。統一社會黨在德國東部政權機構中迅速佔據了主導地位。1949年10月7月,德國人民委員會舉行第9次會議,通過由統一社會黨制定的《民主德國全國陣線宣言》,提出德國人民爭取祖國統一的綱領,要求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同日,人民委員會還通過一項決議,決定成立「臨時人民議院」,並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決議委託奧託·格羅提渥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幾天之後,威廉·皮克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統,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德國東部全部行政權力正式移交給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至此,德國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大國際事件,是雅爾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及其各自所領導的國家集團對峙的直接後果。

        1989年民主德國政府於11月7日宣布集體辭職,11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集體辭職,同日選出以克倫茨為首的新政治局。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象徵著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的柏林圍牆倒塌。12月11日,東德政府宣布解散負責柏林圍牆防務的工人階級戰鬥軍。1990年10月2日,東德政府機關停止工作,西德接收了東德的駐外使領館,10月3日,兩德統一慶典在柏林舉行,兩德正式宣布統一。

  •   1972年5月10日,第25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恢復我國在世界衛生組織中的合法席位的決議。

      世界衛生組織是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有156個會員。它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獲得最高可能水平的健康」。我國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創始國之一,並兩次被選入執委會。

  •     1976年10月26日,華國鋒在聽了中宣部的匯報時說:目前要集中批「四人幫」,連帶「批鄧」;「四人幫」的路線是極右路線;凡是毛主席講過的,點過頭的,都不要批評;天安門事件要避開不說。實際上提出了「兩個凡是」的思想。兩個凡是最早在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的社論《學好文件抓住綱》中提出,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兩個凡是後來遭到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內部改革勢力和國內許多人士的批判,認為不符合馬克思主義。

        1978年5月10日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胡福明原作,經過多人修改,最終由胡耀邦審定的一篇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首次發表於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第60期上。次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的署名全文發表於頭版。當日,新華社轉發了這篇文章。12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同時轉載。數日之內,該文傳遍全國。該文全文7000餘字,主張只能依靠社會實踐檢驗真理;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馬恩列斯毛諸位革命導師都堅持用實踐檢驗真理;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從此文的發表開始,真理標準大討論席捲全國,最終動搖了華國鋒統治的理論基礎。這篇文章的發表,是鄧小平等人對華國鋒等人主張的「兩個凡是」理論進行的抨擊,標誌著真理標準大討論的開始。鄧小平在討論中佔主動地位,並最後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方針贏得了大多數在文革中被打倒,受迫害和牽連的老一輩政治家的支持。

        這次討論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對毛主席的個人崇拜的教條主義的情形,形成了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隨著華國鋒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作檢查,以及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鄧小平逐漸掌握了中國的最高權力。鄧小平掌權後,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否定了「兩個凡是」,該方針被他所倡導的「實事求是」的務實觀點所取代。

  •   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第60期首先發表經胡耀邦同志審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當日,新華社轉發了這篇文章。12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同時轉載。文章論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實踐第一的觀點,正確地指出任何理論都要接受實踐的考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不是一堆僵死不變的教條,它要在實踐中不斷增加新的內容。當然,依然存在著「聖經上載了的才是對的」錯誤傾向。這是「四人幫」強加在人們身上的精神枷鎖,必須堅決打碎。這篇文章引發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黨內外絕大多數人支持和擁護文章的觀點。雖然華國鋒指示中央宣傳部門的某些負責人,對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不表態」、「不捲入」;汪東興在有的場合指責這篇文章「實際上是把矛頭指向主席的思想的」,責問「這是哪個中央的意見?」加以壓制。但是,這一討論受到黨中央的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胡耀邦等多數同聲積極支持,討論在全國逐步開展。從6月到11月,中央黨政軍各部門、全國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和大軍區的主要負責同志都發表文章或講話,一致認為,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場討論,衝破了「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推動了全國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重要的思想準備,在黨和國家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   1969年3月17日,我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舒繡文,因受林彪、「四人幫」摧殘迫害不幸逝世。而悼念她的會議卻於1979年5月10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舒繡文1915年生於安徽安慶。青年時期就參加了「五月花劇社」、「春秋劇社」、「上海業餘劇人協會」等團體,獻身於進步戲劇事業。1941年舒繡文同志參加了「中華劇藝社」,宣傳團結抗戰,先後參加演出了《棠棣之花》和《天國春秋》。抗戰勝利後,她參加拍攝了優秀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全國解放後,她更意氣風發地投身於新中國的電影和戲劇事業。1958年4月,舒繡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舒繡文對待藝術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她的表演風格真實細膩,具有鮮明的獨創精神。她主動熱情培養輔導青年演員、青年導演。舒繡文對我國戲劇、電影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她先後當選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屆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屆全國婦聯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劇協和影協常務理事、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

  •   1981年5月10日。激烈的政治競選活動於今天結束。法國政局出現了重要的左轉移,因為社會黨人弗朗索瓦·密特朗戰勝瓦萊裡·古斯卡爾·德斯坦當選為總統。德斯坦對他的失敗感到驚訝,竟拒絕向密特朗祝賀。法國共產黨在密特朗競選中起了重要作用,共產黨希望能被選為內閣成員,密特朗對此沒有立即作出反應。

        新當選的總統用低沉的語調發表了競選勝利演說,他想使那些擔心他的勝利會給法國帶來徹底改變的反對者們消除疑慮。密特朗呼籲舉國一致。他說:「只有整個民族團結一致、才能適應當前的需要。」在競選中,他發誓要使銀行和保險公司國有化,增加對富人的納稅,提高工資,並且主要通過政府僱用而恢復全員就業。在國際事務上,密特朗保證法國將繼續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的一個強有力的成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批評吉斯卡爾·德斯坦對莫斯科太軟弱了。

  •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馬寅初,因病於1982年5月10日下午5時在北京逝世,終年100歲。

        馬寅初是浙江嵊縣人,1882年生。早年留學美國,攻讀經濟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15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交通大學、重慶大學、浙江大學任教,並曾任北京大學經濟系主任、教務長、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

        馬寅初提出以節制生育、提高人口質量為中心的「新人口論」和綜合平衡、按比例發展的經濟理論。他認為我國人口「增殖太快」,「影響積累、影響工業化」,「是個極大的負擔」,他主張「實行計劃生育」,「推遲結婚年齡」。他認為國民經濟要綜合平衡,不能片面地強調重工業,必須同時積極發展輕工業,積極發展農業,主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設備,主張充分利用價值規律等等。但當時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對待。在康生、陳伯達的策劃鼓動下,開展了對馬寅初同志的「批判」,把正確的說成為錯誤的,把學術問題,說成是政治問題。給他戴上「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中國的馬爾薩斯」、「反黨反社會主義」等等帽子和罪名。這位當時年近八十的老人,為了國家和黨的社會主義事業,為了探求科學真理,在痛苦和委屈中,一方面不懾服權威,不惜個人名利,「孤軍作戰」,另一方面,他不得不辭去北大校長職務,隨後也離開了人大常委會。對學術問題,他敢于堅持自己認定的真理,舌戰名家,不曾卻陣,為我國學術爭鳴創一代新風,為後來學人樹光輝榜樣。

  •   1988年5月10日,著名作家沈從文在北京逝世。

        沈從文是一位文壇巨匠,也是史學家、書法。1902年,沈從文出生於湘西的一個山窪小鎮裡,由於家境貧困,他高小剛畢業就當了補充兵,過著流浪式的生活。1922年,他隻身來到北京,試圖繼續升學,便報考燕京大學,但未考取,於是他選擇了自學寫作的道路。那時,沈從文住在一間黴味刺鼻的小房子裡,不僅常常要忍受饑寒的襲擊,而且寫起文章來,連標點符號也不會用。但他並不氣餒,而是更加珍惜時間。

        1924年,他開始發表作品,沒幾年時間,這個從山溝裡來的高小生,竟然名噪文壇了。他曾經報考而沒有被錄取的燕京大學,3年後就來聘請他當教師。1928年以後,沈從文先後在上海、武漢、青島、北京等地的大學任教,並編輯多種報紙的文藝副刊。緊張的教學和編輯工作不但沒有影響他的創作,反而促成了他寫作為數可觀的作品。他先後發表了《邊城》、《長河》、《從文自傳》、《湘行散記》等名作。由於沈從文的許多作品都是以清麗的文筆反映當時社會的不同側面,因此他被稱為有風格、有藝術個性的作家。

        沈從文一生撰文六、七百篇,有100多種文集出版,是在中外都享有盛名的鄉土作家。60年代,年近花甲的沈從文轉入文物考古、古代服飾方面的研究,他的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我國古代文物研究的一項空白。沈從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引起了世界文壇的矚目。在世界各國,有幾十位漢學專家在從事「沈從文研究」。在日本的一所大學裡,開設了「沈從文講座」;在香港一些大學的圖書館裡,陳列著研究沈從文的論文資料目錄;在法國,沈從文著作被列為學習中文的必讀書。國外的文學界人士在評論沈從文的著作時曾說過:要想了解中國,就要讀沈從文的作品。沈從文的作品,像一幅幅水墨畫,非常有中國傳統特色,處處散發著鄉土氣息,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愛。

  •   1994年5月10日,南非第一任黑人總統納爾遜·曼德拉在南非首席大法官科比特主持下宣誓就職。此前,副總統姆貝基和德克勒克也進行了宣誓。宣誓儀式結束後,曼德拉在熱烈的掌聲中發表了就職演說。他說:「醫治創傷的時刻已經到來,彌補分歧的時刻已經到來,重建國家的時刻已經到來。」曼德拉強調實現民族和解和國家重建是他和新政府的神聖責任。他希望全體南非人民要為治癒南非的創傷和實施重建和發展計劃共同努力。他最後說,作為南非民主選舉的總統,他將努力把南非引向不斷前進。來自全世界約140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名賓客及15萬各界群眾參加了就職大典。中國中非友協代表團團長謝邦定和中國南非研究中心主任孫國桐也參加了慶典儀式。曼德拉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獻身非洲人解放事業」的諾言,並得到廣大南非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   1997年5月10日中午12時28分,伊朗東北部發生裡氏7.1級強烈地震,已造成2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受傷,150個村莊遭損壞,其中80%損壞嚴重。震中在伊朗東部靠近阿富汗邊境的加恩和比爾詹德地區。這是今年以來伊朗發生的第三次強烈地震。最近的一次地震2月28日發生在伊朗西北部,造成965人死亡。地震發生後,伊朗政府、紅新月會和由志願者組成的人道主義機構立即派出了大批救援人員,在災區的沙漠上架起了數萬頂帳篷,安置災民。地震當天,由總統領導的伊緊急事件委員會已派出4架C-130型運輸機,向災區運去了緊急救援物資;6架直升機飛赴現場,迅速將災民運往安全地區。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11日致電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對伊朗東北部地區5月10日發生7.1級強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嚴重財產損失表示深切同情和誠摯慰問。

相關焦點

  • 10月05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儒略曆的回歸年為365.25,與實際的回歸365.2422相差甚多,當時儒略曆和地球實際位置的誤差已達14天,格里曆將誤差糾正,確定所有整數世紀年除了可被400整除的外一律不設閏年,同時規定1582年10月4日之後的那天為1582年10月15日,但原有星期不變。新頒布的曆法理論上可以達到兩萬年內誤差不超過一天,但由於地球自轉的變化,實際到公元4909年誤差就可達一天。
  • 05月29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1941年10月應徵入伍。曾到魚雷艇中隊服役。1945年退役後在國際新聞社任記者。1946年當選國會眾議員,1952年當選參議員,1956年作為史蒂文森的夥伴競選副總統失敗。1958年連任參議員。1960年7月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提名為該黨總統候選人。1960年11月8日當選為美國第35任總統。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競選旅行時遇刺身亡。
  • 05月08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1810年10月底,起義軍進逼首都墨西哥城,不久,他以美洲大元帥名義頒布土地法和其他一些法令,這些法令反映了印第安人的利益,因而獲得人民的擁護。1811年1月,西班牙殖民軍瘋狂反撲,在撤退途中,由於叛徒出賣遭伏擊,伊達爾哥被俘,7月31日被殺害。
  • 05月12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1963年6月阿舒拉日(傳統宗教節日)因支持反對國王的示威被捕,8月獲釋。1964年10月又因抨擊國王政府給美國軍事顧問外交特權而被逐出國,流放土耳其。後轉到伊拉克什葉派宗教聖地納傑夫。1978年10月在伊朗國王壓力下,伊拉克政府宣布他為「不受歡迎的人」,遂轉移到巴黎郊區居住,流亡期間,與國內保持聯繫,組織開展推翻國王的運動。1979年1月16日巴列維國王被迫出國,伊朗伊斯蘭革命取得勝利。
  • 05月24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王卓然為了使美國人民廣泛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狀,他準備了介紹中國歷史和日本侵華罪行的講稿於假期在美國講演,足跡遍及美國各地。1928年8月,王卓然回到奉天,剛主政的張學良聘他任東北大學教授、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諮議兼作自己子女的家庭教師。自此,王卓然逐漸成為張學良的得力助手。
  • 05月02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在請願書上簽名的有197萬人。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罕、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城市的工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    4月10日,全國憲章派第3次代表大會的代表把請願書裝在四套華麗的馬車上向國會駛去,途中遭到憲兵的鎮壓。國會拒絕接受請願書。接著,政府下令解散全國憲章派協會。    列寧評價英國的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 05月11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利瑪竇(Ricc,Matteo,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義大利人。曾就讀於羅馬大學。
  • 10月23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在德國中部的薩克森和圖林根兩地,革命運動迅猛發展,分別於10月10日和16日成立了有共產黨人參加的「左派聯盟」政府。施特雷澤曼政府根據10月13日通過的《非常授權法案》宣布戒嚴,並且派軍鎮壓薩克森和圖林根兩地的革命運動。10月21日,漢堡地區共產黨組織舉行會議,決定於23日武裝起義。此日,在臺爾曼領導下,工人佔領了郊區的警察所,控制了工人住宅區,並宣布成立蘇維埃。政府派國防軍鎮壓起義。
  • 10月21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
  • 11月16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當前位置: 天氣網 >> 11月30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 【今日歷史】10月23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原標題:【今日歷史】10月23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一、國內大事記 ♦ 1856年10月23日 英軍海軍藉口「亞羅號事件」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 1942年10月23日 二戰阿拉曼戰役開始。 75年前,1942年10月23日,英軍在阿拉曼防線上對德意軍隊發動大反攻,在地中海擊沉德國的軍火運輸船隻,阿拉曼戰役開始。 ♦ 1945年10月23日 李承晚組織了以極右派為核心的「獨立促成中央協議會」。
  • 歷史上的今天1995年11月13日沙特首都發生爆炸事件
    歷史上的今天1995年11月13日沙特首都發生爆炸事件 2013-09-11 10:42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黨史日曆丨看看歷史上發生的黨史大事(1月1日-1月10日)
    黨史日曆丨看看歷史上發生的黨史大事(1月1日-1月10日) 2021-01-11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04月15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雙方在《國內和平協定草案》的基礎上經過多次反覆磋商,4月15日達成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共8條24款。中共代表宣布:南京政府必須於4月20日以前表明態度。  4月20日,國民黨中常委會發表聲明,拒絕接受《國共和平協定》。和平談判宣告破裂。國民黨和平談判代表張治中等於6月26日,揭露了國民黨破壞和平談判並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的陰謀。
  • 歷史上的今天1957年9月2日美國阿肯色州發生「小石城事件」
    歷史上的今天1957年9月2日美國阿肯色州發生「小石城事件」 2013-08-30 14:10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歷史上的今天2009年7月5日烏魯木齊市發生騷亂
    歷史上的今天2009年7月5日烏魯木齊市發生騷亂 2013-09-05 13:13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01月11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太平軍為建立自由幸福的理想天國,轉戰幾千裡,攻克了600多座城鎮,席捲了半個中國,創下了我國歷史上農民政權大旗14年不倒的最高紀錄。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終歸失敗,但它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潰。它打擊了外國侵略者,使其迅速把中國變為殖民地的企圖不能實現。
  • 12月16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死於洛陽,終年82歲。在唐朝歷史上,她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其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略遜於太宗,而優於玄宗。
  • 09月11日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熊慶來(1893年10月20日-1969年2月3日),字迪之,中國雲南彌勒人。
  • 【今日歷史】10月29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1902年10月29日,女塾首次招生,學生僅7人。該校以培養學生成為賢母良妻為宗旨,注重家政,認為「女子為國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國民,根本須提倡女教」,故該校取名「務本」。1911年10月29日 閻錫山就任山西軍政府都督107年前,1911年10月29日,同盟會發動山西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