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有變易、簡易和不易的三個原則,整部的《易經》中,有許多的道理和論述都是圍繞著「易」來展開討論的。「易」我們通常理解為變化,籠統來說,這應該是沒錯的,《易經》不正是闡述的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變化之道麼?
但是「易」這個說法是源自何處,誰先提出來的呢?
漢朝時期,有一名為魏伯陽的道人,有名「火龍真人」,其有一道家著作《參同契》,這本書是根據易理討論修道的書,是道家文化的開源經典之一。此書中就有提到「日月為易,剛柔相當」,意思大概是說世間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展,均遵循日月變化運行的原則。我們看「易」字。在古文中,易字上半部分為日,下半部為月,日月相合便是「易」字。日為陽,月為陰,日落月升往復交替,乾坤變化。因此,日月變化也是天地的變化,「易」作《易經》便是說這本書敘述的是日月運行變化法則下的萬事萬物。
但這只不過是其中的解釋之一。在日本有一種有趣的說法。我們都知道,日本的文化傳承,有相當的一部分是起源於我們中華文化,對於老祖先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他們也有自己的認知。就有日本學者認為:「易」乃「蜥蜴」也,他們說中國善於將很多現象用一種動物來代表,比如龍、馬。猴子等等。而蜥蜴恰恰就是一種善變的動物,他們說的這個蜥蜴就是變色龍,它走到樹葉上,身體就變成綠的,走到枝幹上身體就變成棕色,走到花叢中,身子也能隨著五顏六色千變化萬。所以「易」便是蜥蜴。
這個說法,在我看來,固然有點扯,但也不無道理。《說文》:易,蜥易(蜴),蝘蜓,守宮也,象形。 易字本義就是變色龍。 之後引申為變易之易。可見就是國內也有學者是贊同這樣的說法的。但我們要清楚一點,日本對於我們中國文化的認知大多是帶有扭曲的,是無法直達本源的。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一代,在古老的先秦時期,甚至更早,那裡是否有變色龍的分布存在?當然,我本身不是學這個的,權當一問。
按照出土甲骨文上的「易」字來看,易便是太陽與月亮的象形字上下結合而形成的,這便是遠古的「易」字了。而日月交替,循環往復,所以古人將「易」寓意變化,也是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