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白易學包括易經,易經包括《周易》。孔子說過一句「老而讀易知天命,恨其幼時不識易」可見易學的厲害之處,無論是老子、莊子、孔子、墨子還是孫子那是子子讀易啊,我們怎能不去學習下。

易學不只是用來推算一個人的吉兇禍福的學問(雖然遠古的人類用它來佔卜、算卦,但在歷史發展中經過長時間的大量實踐印證,從中發現了大自然的根本規律)。它包括《周易》《周易大傳》《先天易》《連山易》《歸藏易》《醫易》《道家易》《佛易》《養生易》《武術易》等等易學與易說。
而《周易》與《周易大傳》是儒家最為推崇的易學著作,所以,後世之人接觸的最多的就是《周易》了。
易經主要包括擴《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但是由於《連山易》和《歸藏易》失傳,因此現在所說的易經就泛指《周易》了(估計是《連山易》、《歸藏易》比較接近原始的「象法」,所以被儒家政治所不容吧,反正是失傳了,也是一個千古之謎。)
而《周易》相傳是文王姬昌坐牢期間研究易學,並將其中帶有普遍性、根本性的規律,進行總結、歸納寫成了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哲書,也是後來指導中國經濟、政治、人文發展的重要思想基礎。
所以有了易經為萬道之源的說法,就像古龍武俠作品中的《易筋經》一樣,乃天下武功之源。其實寫到這裡已經可以滿足網友提的問題了,但是我覺得凡是點擊進來閱讀此文的都是易學愛好者,那麼我就不得不說下怎麼學習易經了,可以讓你們少走不少彎路。
首先要了解學習易學的三大思想「變易」、「易簡」和「不易」,你要是不了解這三類思想,那當你學習易學需要查閱資料的時候就有你受的(那傢伙,同一個問題真的是五花八門,誰都貌似有理,而且都有足夠的論據支持其論證,當然這也是易學的魅力所在)。接下來簡單介紹下三大思想:
1.變易
「變易」思想在易學整體過程中體現的最顯著和最明確。它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沒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變的。所以當一個事物產生「本掛」的時候同時就出現了「變卦」以及它的反面「對卦」。而當「本掛」消亡時它的「變卦」就是新生的產物,因此又有了「旁通掛」。預示著事物就是這樣不斷地發展變化的,這中思想也符合現代的「物質不滅定律」。
2.易簡
「易簡」又稱「簡易」,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伏羲創造八卦時「仰則觀象於天,俯測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充分說明了沒有一個簡明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是不可能認清楚萬物規律的。
3.不易
「不易」思想是易學中的另一個主導思想。這裡的「不易」並不是指事物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指世間的一切事物雖然看起來錯綜複雜是不斷變化的,但是不管它的系統大小,其變化的根本「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對應統一規律」是不變的。這種思想充分說明了一切表面看起來複雜多變的事物它的本質其實都是一致的。由此思想也演化出了「太極」、對稱、互補、穩定等事物思維模式,為後人解決問題創造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次,學習易經不要抱著書本就開始從六十四卦的卦詞、卦意學起,就算你倒背入流又有何用,依然不會使用。學習易經先從 卦、彖、象、爻、辭 一步步去學起(就和先學習拼音或者音標一樣,不然你怎麼學好漢語或者英語),其次學習他們之間的聯繫以及變化。
這裡重點說明一下,卜卦時要注意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區分(先天八卦為伏羲所創,後天八卦為姬昌所創,他們雖然長得一樣,但是所代表的方位是不同的),定卦用先天體現其事物本源,說卦用後天體現其變化,一定要靈活運用,不要死板硬套,那樣你要是能算中就奇怪了。
好了,本文就到這裡結束了,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明天還要上班,進來的朋友覺得不錯就點個讚吧,沒有你們點讚的動力,真的堅持不下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