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一般的觀念,講到《易經》就想到八卦,就想到那些穿著八卦道袍的道士,或者跟算命先生聯繫起來。
大家也有一種觀念(吹出來的),好像學了《易經》後,便可以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道的樣子。
可現實情況是:
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是《易經》?
什麼是《周易》?
《易傳》跟他們又有啥關係?
他們的區別與聯繫又是什麼?
核心思想是啥?
真的只是算卦的?
下面我們就通過幾個問題來解答大家的疑惑:
01三易是啥?
要知道啥是《易經》,得先搞清楚「三易」是啥。
其實《易經》有三種,分別是: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
南懷瑾先生的《易經雜說》上說:《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
易中天先生的《中國人的智慧》上說:夏代的《易》叫《連山易》,商代的《易》叫《歸藏易》。
至於《周易》,倒是意見是統一的,周代的《易》叫《周易》。
相傳為周文王在坐牢的時候研究《易經》的心得記錄。司馬遷也說《易經》64卦的著作權,應該屬於周文王。
現在大家所熟悉的是《周易》,《連山易》與《歸藏易》已經失傳。
02《易經》與《易傳》的區別與聯繫
現在我們講《易經》,一般都是講《周易》。
那麼什麼是《周易》呢?
我比較認可易中天先生的說法。
我們通常所謂的《周易》,其實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叫《易經》,另一部分叫《易傳》。這裡的「傳」字,不念傳說的傳,要念傳記的傳(zhuan,四聲)。
一個《易經》,一個《易傳》,合起來,統稱《周易》。
《周易》為什麼既有「經」又有「傳」?這就要先搞清楚什麼是「經」什麼是「傳」。
「經」就是永恆真理。劉勰的《文心雕龍》稱之為「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意思就是「一個字都動不得的偉大教導」。
中國古代的「經」有哪些呢?儒家有六部,號稱「六經」。有一部已經失傳,剩下的五部是《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春秋經》。佛教裡面唯一的一部國產經書就是《六祖壇經》。
可是光有「經」還不行,很多時候,這些「經」一般人都讀不懂,於是就有了「傳」。
「傳」,就是對「經」的解釋、闡釋、說明、補充、發揮。
比方說《春秋》,原本是魯國的史書,後來被奉為儒家的經典,給它做註解、闡釋、補充的《左傳》就是「傳」。
同樣,《易經》也有「傳」,就是《易傳》。
不過,《易經》和《易傳》,差別還是很大的。簡單的說,《易傳》是一本哲學書,《易經》呢,則是佔卜的書。
03《周易》的核心
《周易》的核心與奧秘就「周」與「易」這兩個字上。
我們先來看看「周」。
■ 「周」有三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周代、周人。
意思就是《周易》是周代周人的作品。
第二個意思:周遍、周密、周全。
意思是說《周易》講的事情無所不包,嚴絲合縫,非常全面。
第三個意思:周轉、周而復始。
意思是說《周易》講的事情從一個起點出發,講了一圈後,又回到起點,然後一切又從頭開始。
周人、周遍、周而復始就是「周」的三個含義。
■「易」也有三個意思。
第一:變易。
《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
《易經》就是關於變易的真理。
第二:簡易。
《易經》告訴我們,越是高級的東西越簡單,越是真理越簡單明了。
《易經》就是簡約平易的真理。
第三:不易。
《易經》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那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就是不變的。其實就是現在大家所說的「上帝」、「神」、「佛」等等,說科學一點,就是「規律」。變化的是現象,不變的是規律。
《易經》就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
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不學《易經》的人,不能作為一個很好的宰相,亦不能作一個很好的大將。也許這就是現代社會很多所謂的企業總裁培訓班弄個什麼《易經》培訓的原因吧!不過,讀讀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如果大家覺得有所幫助,就給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