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分為《經》和《傳》兩大部分。《經》乃卜筮之書,大約成文於殷商之際,是上古丞史文化的遺存;《經》乃戰國中後期作品,為自成體系的哲學著作,反應新興封建階級的世界觀。一般來講《傳》是對《經》的註解。
一、《易經》
1、卦象:
卦象是周易的基本符號,《周易》六十四卦對應六十四個不同的卦象,每個卦象均由「六爻」組成,從下往上數。陽爻為「九」,陰爻為「六」,比如乾卦的六爻分別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每一爻有當位和不當位的分別。陽爻應當在一三五的奇數位置,陰爻應當在二四六的偶數位置,合則當位,不合便不當位。
隨著現代考古的發展,我們從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記載的卜辭,對古時的龜卜文化有了很多的了解。古人有事一般都會先佔卜吉兇,先提出一個問題,例如天氣會不會有雨、打仗能不能勝利、收成會不會好、出行會不會吉利等等,然後在龜甲或牛的肩胛骨上鑽一個小孔和一道凹槽,這就是「卜」字的象形。然後用火在孔中燒灼,甲骨遇熱就會開裂出現裂紋,這個裂紋就是「象」,也就是卦象。負責佔卜的巫師通過這個卦象可以判斷出吉兇後果。然後就把結果刻在甲骨上,讓人們依照這個甲骨上裂紋和吉兇結果去行事,這就是「龜卜」之法。
另外還有一種佔卜方法稱之為「筮」。《易傳》對這種佔卜方法的記載是: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像兩,掛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這種佔卜之法是用五十根蓍草,經過「三變成一爻、十八變成一卦」的反覆推推演,而得到「卦象」的方法。
無論是用龜卜還是用蓍草,都是為了對佔卜的事找到一個預兆。得到卦象只是第一步,最要緊的是解釋卦象的含義,《周易》除了六十四卦的基本卦象,最要緊的是附在六十四卦之後的卦辭和爻辭。
2、卦辭
「卦辭」是解釋每一個卦象的總的涵義。上古人關心的事情大體分為四類,一是軍事,二是行旅,三是祭祀,四是婚姻。所以《周易》裡的卦辭大多是解釋這幾類事情的吉兇的。卦辭的語言比較古奧,晦澀難懂,也很玄妙。比如,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古人註解說:「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大意當然是極好的,但為什麼極好,就得琢磨了。再比如,漸卦卦辭:「女歸吉,利貞」,大意是女子嫁人,很吉利。但是如果別人問的不是嫁娶的事,那麼卜筮者就要根據這些意思採取聯想類比的方式加以解釋了。《周易》的卦辭雖然簡單,往往只有寥寥幾句,但因文辭古奧,意義含蓄,所以可以讓人自由解釋,滿足各式各樣的疑問。
3、爻辭
「爻辭」是分別解釋每一爻的含義的,每一個卦象有六爻,從下往上數。陽爻為「九」,陰爻為「六」,《周易》六十四卦中六爻全部當位的是「既濟卦」,六爻分別是初九、六二、九三、六四、九五、上六。卜筮者可以通過六爻的當位與否,結合爻辭判斷種種結果。爻辭就是從下而上一一解釋每一爻蘊含的意義的詞句。還是以既濟卦為例,其卦辭和爻辭分別是:
卦辭·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爻辭·初九,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爻辭·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爻辭·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爻辭·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禴祭,實受其福。
爻辭·上六,濡其首,厲。
卦象、卦辭、爻辭就是構成《周易》的基本內容,稱之為《易經》。所謂「經」就是它來歷久遠,是古代傳下來的經典。《易經》部分文辭古奧,和甲骨卜辭很相似,判斷的都是上古先民關心的事,沒有系統化哲理,只有對吉兇的預測判斷。很多古代史書都提到或引用過它,例如《左傳》襄公九年引用過隨卦的卦辭,昭公十二年引用過坤卦的爻辭,可見其比成書於戰國初期的《左傳》要更古老。
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不僅有卦象、卦辭、爻辭,還有一些附益進去的東西,這些附益的東西以《易傳》為主。
二、《易傳》
《易傳》也被稱之為《十翼》,相傳《十翼》是孔子所作,孔子晚年喜易,韋編三絕,作十翼傳世。但是也有學者對此抱有懷疑,他們認為:《易傳》大約成書於戰國中後期,是一些思想家,當然包括孔子內,借著讀《易》、說《易》的機會撰寫的一些注釋或論文,旨在闡發他們所理解的《周易》原理及道德倫理、宇宙觀念、人生哲學。
《易傳》共有七部分內容,分別是《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其中《象辭》和《繫辭》分為上下篇,加起來正好符合十之數,故稱《十翼》。
《彖辭》是解釋六十四卦卦辭涵義的著作,比如《彖辭》解釋謙卦的卦辭「亨,君子有終」的解釋是: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如此一來「亨,君子有終」這樣一句預測的語句就充滿了道理,卦辭成了道德學問與為人哲理了。
《象辭》,顧名思義是解釋卦象的了,《象辭》分大象和小象,大象是對整體卦象的解釋,小象是對爻辭的註解。
《文言》是專門闡發乾卦和坤卦的小論文,是論述陰陽學說和儒家倫理的綜合小文。
《繫辭》是總結性論述《易經》道理的文章,主要闡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的宇宙生成理論和「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宇宙結構學說。是古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說卦》主要論述八個基本卦的象徵意義,把「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卦象和「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食物相聯繫,而且還和季節、方位、人體、親族、色彩等事物勾連,使《周易》有了更廣泛、更豐富的象徵和涵蓋意蘊。
《序卦》是關於六十四卦卦序的論文,用簡潔的語言將六十四卦串聯在一起,組成一個從天地萬物之始到萬物不可終盡這樣一個運動流轉的序列,點明一卦與一卦之間的關係。
《雜卦》比較雜亂簡略,主要解釋各卦的大體意思。
《易經》本是一部佔筮之書,本來只有卦象、卦辭和爻辭,但被後人附益上很多道德、政治的解釋以及宇宙、人生的哲理,於是逐漸豐滿起來,形成完滿的《周易》文化,成了指導古代君子思想與行為的「群經之首」。這完全是郢書燕說的結果,是歷代國人闡揚和發揮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