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兵
何為孝道?在儒家經典《孝經》中,曾子就曾經問孝道於孔子。仲尼居,曾子侍。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孔子眼中的孝道是這樣的:首先,身體髮膚乃父母所賜予,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不敢毀傷,這是孝道的開始;其次,長大成人,立身世間,行走正道,有所作為。為後世人樹立一個好榜樣,留下好名聲,能使父母顯耀,這是最終的孝道。
讀過儒家經典,懂得《孝經》的人,基本都能理解孝道的內涵。根據有關資料,現今很多年輕人在孝道上最容易犯的錯誤,卻不是以上兩點。而是年輕人內心及言行對父母的不敬!他們往往犯了錯誤而不自知!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他們提個醒。
子曰:犬馬皆能有養,不敬,豈有別乎?很多年輕人以為給父母寄點錢就算盡孝了,逢年過節時常以這樣那樣的理由和藉口不回家看望父母。即便偶爾回家看望一下,他們常常帶著「居高審查」的眼光,一旦發覺父母的話語和行為不合他們的意,立即就不耐煩,批評和頂撞父母的話張口就來。很多年輕人自以為在外邊學知識了、長見識了,認為父母見識陳舊了,就不分長幼輩分開始教育父母,甚至教訓父母。年老的父母們只能表面強裝歡顏,背後偷偷掉眼淚。有些年輕人一回到家,就對父母各種挑剔和指責,致使父母不得不沉默不語。誰眼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心中有父母大人的年輕人,才會對父母恭敬謹慎。和父母說話才能和顏悅色,不敢挑剔,更不敢指責!孔子所講的「色難」,子女始終對父母和顏悅色是相當難得的!是需要提高修養才能辦得到的。古語講: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包含有深刻的智慧。可是現在很多人誤解了這句話!他們只是字面理解認為:難道父母就沒有過錯嗎?父母說的話都一定對嗎?如果不對,我就要明確指出來!像西方的孩子一樣和父母辯論。最後結果是父母的錯誤指出來了,父母臉面無光,一家人鬧得很不愉快。
其實這句話蘊含著孝道文化,本意是勸導我們:即使父母有過錯,站在子女的立場,你沒有權利去直接說,也沒有資格去直接頂撞。心裡知道父母的錯誤,嘴上不能直接說,這是古人的涵養。這樣做才是心裡有父母長輩,包含對父母的尊敬,顧及父母的顏面。這是真有孝心的表現!
這句古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難道是教我們要掩蓋父母的錯誤嗎?當然不是!而是另外找合適機會或藉助其他長輩溫和委婉的指出父母錯誤,目的是讓父母既能誠懇地接受勸誡,又能在子女面前好做人,還維護了家庭的長幼和諧。
這裡面有沒有這個「敬」字,結果大不一樣。如果對父母不敬,那跟犬馬有什麼不同嗎?我們要驚醒呀!

可能很多人爭辯說:現在人格平等、思想自由了,不是封建社會了。孩子可以和父母平等討論問題。父母不應當隨意幹涉子女的個人選擇自由。等等還可以羅列出一大堆個人獨立的理由。
從獨立人格方面講,很多理由也有道理。我說的肯定不是封建尊卑倫理那一套。子女是父母養育成人的事實是舉世人人皆知的。天下父母養育子女付出的全部心血汗水,就算再笨的人也是能夠看到、感知到的。你從小長到大難道感受不到自己父母的愛嗎?我們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的「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有深刻社會根源和民眾基礎的,要不然,能流傳幾千年至今還在盛行嗎?
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源遠流長,主要是我們古人眼光深邃看得長遠。我們講究的是代代傳承、生生不息。如果我們亂了家庭倫理、不講孝道,那麼家庭必將一盤散沙,前人辛苦創造的寶貴的精神和文化不能傳承下來,即便一個人再有智慧才華,終究是曇花一現,沒有前途。
我們的孝道,是為了讓父母長輩以身作則,讓子孫後代綿延傳承。從而使我們每個家族長久興旺,國家自然長久昌盛,民族自然強盛不衰。
#孝敬父母##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