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史上,有兩個星若燦河的時代,一個是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內核。現在學術界有一種說法,就是中華文化是一種早熟的文化,因為它幾乎在一個民族的童稚階段,就發展出了相當成熟的文化理論和文化體系,誕生了為中華民族奠定文脈的智者和大師——如果我們梳理一下中華文化史,我們可以發現,在此後的漫長歲月裡,我們再也沒有有比這更輝煌的文化階段,直到民國時期。
我們一直說民國時期是個大師輩出的年代,如果跟春秋戰國綜合起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兩個時代有以下特點:
生逢亂世,時代變局。
以民國時期來說,中華民族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內部積弱積貧,社會動蕩;外部遭受侵略,風雨飄搖。我們一直奉行的文化準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國家命運、民族存亡都迫使當時的知識分子來尋找新的出路、新的方向,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是「時勢造英雄」,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人。
文化氛圍,開明自由。
就兩個時代來看,在文化氛圍上都是開明自由、鼓勵創新的。我們國家的文化專制,是從秦以後開始的,在這之前,百家諸子,各有學說,各有派系。在經歷了漫長的文化專制歲月之後,到了民國,由於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各方人士你方唱罷我登場,沒有連貫的文化政策,反而為文化的自由成長提供了沃土,所以,民國時期各個領域都出現了大師級別的人物。這是現實需要,也是時代使然。
大師風骨,勇擔責任。
當我們分析了上述因素之後,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除了大的時代因素之外,我們必須要承認,那些大師,是他們的艱辛探索,是他們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了如此燦爛的文化成就。誠如我們在《無問西東》中看到的,他們在炮火紛飛的環境下,依然堅持學問,依然堅持探索。正是有那群人的自強不息,才讓中華民族生發出更強大的力量。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關注即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