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都明治維新N年了,為何魯迅在日本還是那麼有名?日本現在的教科書魯迅的文章都是整篇原文,不像我們還是節選。儘管這些大師比起當時的西方來講有差距,但是在亞洲,絕對是頂級的,不像現在。用楊振寧的話現在「 the party is over」。而民國時期盛宴正歡,愛因斯坦與波廷根學派的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開創了物理學的新時代,基礎理論的突破帶動了其他學科。而第三次科技革命與生產力發展賦予的新工具在實驗、驗證的助推也是這些頂尖人物的舞臺與平臺。
一切說到底是社會需要。剛剛擺脫矇昧的中國,各行各業都需要高質量的人才,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人才薈萃在同一時期。這個社會需求是人才培養的源動力。而認為這些人物無所作為的人,我不知道你的作為是什麼,是想讓他們真的成為「大師」扭轉乾坤不成?
不過,我及其反感大師這個稱謂,我相信那一批接觸西方文化,接受思想啟蒙的人才也會反感這個詞彙,因為大師不但封建,而且給了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胡適就有這方面的毛病)。他們不是大師,是物理學者,歷史學者,教育學者等等。
正面戰場打不贏的人(無能)和自己富有替普通人談民主的人(壞或無知),以及依賴形成習慣的人(懶),都是最靠不住的。
據說胡適的生活挺亂的,他一生是很幸福,讓一些缺少判斷力的人付出半生,你喜歡麼胡適還是喜歡付出?
那個年代中華民族是有滅國亡史的風險的,從文化到科技到國力全面落後於西方,若不是有一派國學大師,在文化領域探索改良,與現代接軌,找回文化自信,整不好今天中國連方塊字都不寫了,史籍都看不懂了。所以那個年代救亡圖存的不僅是單一的誰,而是社會各界,以及千百萬勞動人民的合力。
中國古代,漢匈戰爭改變人類歷史,三國,唐與阿拉伯以及安史,宋打死蒙古帝國大汗,明初,甚至清對周邊,改變人類整體歷史的故事多了去了,但是有多少是吹中國的,有多少是吹日本戰國,日本的文明還是我們給的,國內也好國外也罷,中國古代厲害多了去,但是喜歡日本戰國村鬥居然比古代中國一個王朝人多。
啟蒙時代都是大師頻出的,以及中國古代文人都和政治密切相關,社會責任感是基本要求,外憂內患之下社會環境和文人對自己的要求造就了大師。現在文人失去啟蒙的權利了,娛樂至死的時代文人僅供娛樂。
開放的環境自然出大師。比如春秋的百家爭鳴。秦皇焚書坑儒法家治國,漢武獨尊儒術廢除百家,都不可能產生很多大師的,相反會有很多治國理政型的人才出現。民國時期,天下大亂,老蔣除了反共和撈錢外,對其他的文化思想基本是持開放態度不聞不問的,這種狀態下出一些大師有什麼奇怪的,與之相應的是當時的文盲率高得離譜。現在中國快速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流水線式的應試教育當然出不了什麼大師,而與之對應的是國家各行各業快速發展,人均受教育程度縱向比較是民國時期的多少倍?橫向比較在中國之前就是民主國家的印度,文盲率多少?
對魯迅的質疑其實一直很嚴重的,二十年前的收穫雜誌,作為知名純文學雜誌,曾經搞過重新評價魯迅,當時的文章大部分不是太正面。王朔為代表的知名文化人,很多更是公開質疑過。可見民國的大師之魂,在大家吃飽飯之後,其實是猛烈復甦過的,還好現在讀書人多了,大家自發的就把火滅了。林徽因當年曾經報上怒懟魯迅,說身邊的國民黨飛行員都是好樣的,個個視死如歸。這確實是事實,國民黨空軍大多出生學生,家裡衣食無憂,且陣亡率很高。不過國民黨抵抗不利是事實,把買飛機的錢拿去分了的,投資紐約地產也是事實。
以前年紀輕,覺得魯迅先生怎麼這麼憤青,罵完這個罵那個,完全沒有大師風範呀。後來多看了幾本書,這幫大師都是這樣的貨,難怪魯迅先生天天罵。
國軍空軍飛行員確實很多一腔熱血的青年,畢竟戰損那麼高也沒跑路,中高層就真的是腐敗透頂,只顧撈錢的主。前幾年臺灣拍了個連續劇子,講國軍飛行員在抗戰時候的事跡,就是一個勁的吹噓熱血之類的。看完就很奇怪呀,你當年也不缺錢呀,社會各界捐了多少呀,也不是沒有渠道,美國直接買飛機呀。怎麼買來的飛機,打也打不過,非正常戰損還如此之高,沒事就摔幾架飛機玩。人家蘇聯飛機也是美國貨,就沒這麼誇張呀。怕是買的時候就吃回扣了,平時維護基本靠嘴。國軍哪有啥貴族精神,真貴族都是在地上吃回扣的,忽悠那些熱血青年上天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