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黃埔一哥,巔峰期統帥40萬國軍,逃臺時僅帶走6名隨從,晚景悽涼
「宦海沉浮,雖說時代決定人的命運,但是人的意志可以決定命運的內涵。」——《讀史有感》
一代將星,跌入人生谷底
1950年3月,胡宗南黯然來到臺灣,暫且安身在花蓮,這時,當年曾統帥40萬大軍的「西北王」,如今身邊只剩下6名隨從。
失敗的陰影,前途的渺茫,都讓他的心情極為低落。到花蓮後,他有時會出去散心,他的學生孔令晟則陪伴著他。
一次,胡宗南走過花蓮體育館,來到海邊,「突然」對孔令晟說:「我們該在什麼地方自殺,這裡真沒意思!」
孔令晟回答:「要自殺,不如在成都,可以和我們的軍隊一起自殺;到了西昌就沒什麼意思了,部隊已經沒有幾個人了。」
而此時的臺灣,不僅僅是胡宗南一個人感到「沒意思」,與他相似處境的還有薛嶽、孫立人等,當年手握重兵、叱吒風雲的他們,如今不但成了敗軍之將,甚至還會面臨來自國民黨內的人身威脅。
「黃埔一哥」
追憶當年,身高不足1.6米,其貌不揚的胡宗南,是黃埔同學中年齡最大的一個,當1925年從黃埔畢業任少尉見習時,他已近而立之年。
戰亂年間,30歲任軍長、師長者不乏其人,而他卻僅是個少尉見習,換了別人,也許早脫下軍裝掙錢養家去了。
但他咬著牙忍住了。
他有耐心,有手段,有靠山,他終於熬過來了,成了「天子門生第一人」,在傲氣沖天的黃埔同窗中,包攬了諸多第一:黃埔學生中的第一個軍長;第一個兵團總指揮;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跨進國民黨將軍的行列;第一個升任戰區司令長官;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離開大陸以前獲得第顆將星的人,堪稱傳奇。
1945年抗戰末期,胡宗南升為第一戰區司令官,手下共有四個集團軍、五個特種兵團,超過六十萬人,勢力遍布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是當時人們心中的「西北王」。
然而事實上,對「西北王」這個稱號,胡宗南自己卻並不喜愛,甚至相當排斥,同時也非常反感記者。
據手下人回憶說,曾有新聞記者給胡宗南拍照,並許諾說純粹是私人留作紀念,絕不發表。照片拍完後不久,胡宗南就在一個小報上看到了照片,極為生氣,並言從此不再招待記者。
抗日功績值得肯定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在數十天的血戰中,胡宗南作為軍長與軍團長,始終在前線指揮,「日夜在戰場指揮撫巡,從未離去,官兵見之,無不感奮。」
在敵我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胡宗南帶領部隊在淞滬戰場堅守了6周,而他們的犧牲也極為慘烈:4萬人的部隊最後只剩下1200人。
當時著名報人張季鸞說:「第一軍為國之精銳,如此犧牲,聞之泣然。」
1938年1月,胡宗南奉命移軍關中,固守黃河沿線的山西、陝西各省,這一帶是陪都重慶的屏障,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蔣介石讓胡宗南率中央軍嫡系精銳部隊進駐與控制關中,也表明了對胡宗南的信任。
胡宗南的部隊幾次擋住了日軍自北面攻向四川的鉗形攻勢,其間與土肥原賢二幾次交手,讓日軍不能進入潼關,威脅重慶。
1944年,豫西抗戰危急關頭,胡宗南率部趕赴河南靈寶抗擊日軍,穩定了戰局。
1945年,赴豫西指揮對日作戰,所部戰果頗豐,同時,「西防蘇俄」、「內懾回馬」,分寸也把握較好,維持了西北地區的安寧。
抗戰勝利之年,胡宗南先後升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軍銜由中將加上將銜。由於胡宗南的忠心耿耿,使蔣介石對西北少了許多後顧之憂。
許多著作在講胡宗南仕途通達時,大多強調黃埔軍校出身、同蔣介石的同鄉關係等因素。不可否認,這都有一定的關係,但是決定因素還是他確有過人之處。
例如,胡宗南堅決抗日贏得部下的尊重,部隊戰鬥力較強;
胡堅決反對投降日本,極其痛恨汪精衛之流;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請求過黃河反攻山西,蔣介石未批准;
黃埔一期同學杜聿明率遠徵軍出國作戰,他很羨慕。在對部隊訓話中,他特別強調官兵要做革命軍人,要有民族氣節,要反對貪汙腐化。他雖兩次奉命執行反-共軍事摩擦,但調子並不突出。
由於他堅決抗日、重視對部隊進行抗日教育,所部將領降日者甚少。
悽涼晚景
在花蓮,自殺的念頭閃過後,胡宗南對他的部下說:「我們不應該到這裡來!」
此時,他仍然對自己的部隊念念不忘,在他的第一軍,很多將領都是他一手提拔上來,但這些人大多已經在川西凋零了,對於他來說,最大的遺憾是沒能戰死。(胡宗南之子胡為善之語)
更讓他想不到的是,從西昌避居花蓮不到一個月,寧靜的生活掀起了一陣漣漪,一場朝他襲來的政-治風暴正悄然而來。
1950年5月,國民政府在臺北的監察院內氣氛詭譎,四十五名監察委員正準備彈劾胡宗南,要他為國軍失敗負責。
那時候,曾有很多胡宗南的部下聞況自發要去監察院鬧事,卻都被胡宗南一一壓了下來,認為不可取,他說:「是非自有公論,假如應該我負的責,我當然要負責!」
1962年2月,胡宗南因心臟病發病逝於榮總醫院,享年66歲。他身後悽涼,毫無積蓄,是穿著舊軍裝下葬的。
同年6月9日,他的遺體葬於陽明山上的紗帽山麓,按照其生前所願,墓廬依山面還而築,以便他的靈魂能夠望見遙遠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