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威瑟
美國當地時間9月12日夜,弗洛伊德·梅威瑟在拉斯維加斯的米高梅大酒店完成了自己在拳臺上的最後一次演出。他以點數優勢戰勝安德烈·貝託,將生涯戰績鎖定為49勝0負,賽後他雙膝跪地,仰天長嘆,享受著被所有燈光包圍的美妙感覺。
作為拳手,梅威瑟的成就充滿爭議,雖然他追平了前輩洛奇·馬西亞諾49戰全勝的不朽紀錄,但他僅僅26次擊倒對手的成績和馬西亞諾的43次擊倒顯然不可同日而語,即便是他同一時代、重量級相近的拳手中,奧斯卡·德拉霍亞、小羅伊·瓊斯、曼尼·帕奎奧等人也都保持著70%左右的KO率,而梅威瑟身掛「漂亮男孩」之銜,近8年來總共只有1次擊倒對手獲勝的紀錄,招致非議在所難免;
但梅威瑟拳擊人生中無可爭議的一點是:他是一個精明的體育商人,在其他精英運動員還在忙著掙薪水的時候,他開發出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從而在短短數年間構建起了一個巨大的商業帝國。梅威瑟的發家之路難以複製,因為他的商業運作與他本人的不敗戰績、高調作風以及他從事的拳擊運動本身都息息相關,可梅威瑟許多近乎創造性的商業舉動,還是可以成為後來人們的參詳對象。
來自德拉霍亞的啟迪
梅威瑟從不掩飾自己對金錢的渴望,對此他總解釋道:「如果你對此不認同,那是因為你沒有經歷過我那樣的童年。」在那個典型的黑人家庭裡,梅威瑟只有在練習打拳時能見到自己父親,他和其他7個親戚一起住在一個房間裡,還時不時能看到母親與阿姨注射毒品後扔出的針頭。
貧窮是梅威瑟渴求金錢的源動力,可真正啟迪他走上致富之路的卻是一個富人:奧斯卡·德拉霍亞。
在2007年5月5日與德拉霍亞交手前,梅威瑟當然已經是赫赫有名的拳手,但無論是全勝的戰績還是乖張的個性,都無法提升梅威瑟的吸金能力,就在6個多月前,梅威瑟與阿根廷拳手巴爾多米爾展開三大拳擊理事會的金腰帶統一戰,最終入袋的也只有800萬美元而已。
8年前的弗洛伊德·梅威瑟,和這個世界上的絕大部分精英運動員一樣,受經紀公司僱傭,靠參加比賽掙取工作或者出場費。可6個月後,他不僅用自己的一雙鐵拳擊潰了德拉霍亞,還創紀錄地賺到了2500萬美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2500萬美元是德拉霍亞幫他拿到的。
梅威瑟身價暴漲的原因很簡單,他與德拉霍亞一戰,比賽的推廣銷售工作全部由德拉霍亞麾下的「金童推廣公司」完成,在該公司的全力鋪陳之下,總價值1900萬美元的門票在3小時內一售而空,一舉打破此前泰森-霍利菲爾德之戰保持的拳擊史票房紀錄,而比賽的直播則由HBO負責,在PPV(Pay Per View)付費直播中標價55美元,結果在全美範圍內狂銷240萬戶。簡言之,該場比賽僅電視轉播販售就賣出了1.32億美元的天價,刨除成本和各級收益,德拉霍亞入帳5200萬美元,梅威瑟獲得2500萬。
對金錢充滿渴求的梅威瑟,看到的不僅僅是自己作為拳手的價值,他也終於從德拉霍亞打開的那扇窗裡,看見了可能屬於自己的光:德拉霍亞可以成立拳擊經紀公司,我為什麼不可以?德拉霍亞可以推廣販售比賽,我為什麼不可以?為什麼這一場比賽,他打中德拉霍亞207拳,對手僅僅命中122拳,他掙到的錢卻尚不及德拉霍亞的一半?
與德拉霍亞對戰後不久,梅威瑟就宣布退出全球最大的拳擊經紀公司Top Rank,就此自立門戶。
在2007年,輿論的普遍觀點是:梅威瑟的舉動是冒險而愚蠢的,理由很簡單,梅威瑟不可能成為德拉霍亞那麼成功的商人。「金童」德拉霍亞是拳擊歷史上罕見的天才,近乎貴族的出身讓他早早擁有了超越一般拳手的見識,他強大的社交能力和卓越的商業頭腦是支撐「金童推廣公司」發展壯大的關鍵。至於梅威瑟?他不過是一個出身混亂、頭腦簡單的黑人拳手罷了……
2007年底,梅威瑟和裡奇·哈頓兩位不敗天王再決雌雄,獲勝的梅威瑟賽後宣布退出拳壇,開始潛心打造自己的商業帝國。
「發誓做自己的主人」
與哈頓一戰後,梅威瑟暫時歸隱21個月之久,但這將近兩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徹底賦閒,除卻保持身體狀態外,他努力鑽研商道。原本在德拉霍亞面前,他雖然是獲勝者,卻扮演著B角的角色:被動、跟隨且次要——這並不符合他的本性。
梅威瑟退役之際,《紐約郵報》的專欄作家喬治·威利斯為之撰寫專欄,「我們該怎麼銘記梅威瑟這傢伙?只需要記住一件事就好,他一直都在做自己的老闆。」若不是因為這樣的個性,他根本不會做出在2007年離開Top Rank的決定。
該如何形容這家舉世無雙的拳擊公司?從穆罕默德·阿里,到奧斯卡·德拉霍亞,再到梅威瑟、帕奎奧們,史上最傑出的拳手們都曾是該公司的王牌客戶。和任何行當的經紀業務一樣,大公司從來都意味著更多的資源、更好的服務、更專業的處理方式,但同時也意味著:更高的抽成。
效法德拉霍亞,以梅威瑟名字命名的拳擊推廣公司開始從2008年隆隆運轉,《福布斯》雜誌在談及梅威瑟公司運作方式時,曾經用這樣的措辭來形容:「每逢比賽將至,這十幾個人就會像一支軍隊一般動作起來,敬業、嚴謹甚至略帶霸道,他們在任何事情上都帶著戰無不勝的決心。」從2009年復出迎戰馬奎斯開始,梅威瑟再也沒有扮演過B角。
他開始做和德拉霍亞一模一樣的事,拿下比賽的轉播推廣權,賣門票、賣轉播、賣廣告,賣一切有可能出售的東西,所有和他對決的拳手如果對收入分配有質疑,他就會高調宣示:「我先吃,因為是我在做事。」
從2010年開始,梅威瑟單場比賽的收入再未低於過3000萬美元,他開始成為《福布斯》運動員收入排行榜的統治者,科比和詹姆斯、C羅和梅西、費德勒和納達爾,他們當然都擁有比梅威瑟更廣闊的粉絲群體,受到更多球迷的愛戴,可梅威瑟就是比這些超級明星更懂掙錢。
近年來和梅威瑟合作良多的Showtime電視網副總裁史蒂芬·埃斯皮諾薩就表示:「許多人對於他的成功並不欣賞,但至少有那麼兩件事,成為他在所有拳擊手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其一,是他從生涯早期開始,就極度渴望能夠控制自己的市場價值;其二,他有著放大事件、吸引眼球的特別本領。」
梅威瑟的成功,得益於許多偶然因素的疊加,舉例來說:
第一,梅威瑟所從事的拳擊運動,雖然高度職業化,但和其他職業化賽事相比,三大拳擊理事會的組織極度鬆散,他們既不負責主辦賽事,也不限制辦賽人的資質與權益,詹姆斯絕對不能對NBA的賽事安排指手畫腳,德約科維奇也無法阻止ATP撤掉塞爾維亞公開賽;
第二,梅威瑟遇見了一個屬於社交媒體的時代。通過Twitter和Instagram等社交平臺,梅威瑟瘋狂地展示自我,他讓全世界見識到他的奢華與拜金,這雖然招致許多人的反感,卻也如同許多企業的收購行為一樣,對「我就是企業、企業就是我」的梅威瑟來說,他每一次豪擲千金的行為,也等同於向市場釋放良性信號;
第三,梅威瑟作為拳手,在他的時代裡終究沒有輸掉任何一場比賽,許多人高價訂購PPV收看比賽,為的就是看到梅威瑟有沒有可能被他人擊倒,歷史是否就此被終結,一旦金身被破,梅威瑟再往後的比賽恐怕就會價值縮水。但他偏偏就這樣一路堅持了下來,加之拳壇星光寥落,再無邁克·泰森般的人物出現,梅威瑟才愈發能獨享天下。
可正如埃斯皮諾薩所說,即便有這些客觀條件助力,「但為什麼那些試圖效仿他商業模式的人不會成功?因為這些商業模式並不是對每個人都適用的,它與你的血、你的汗、你的淚都有著巨大聯繫。如果弗洛伊德(梅威瑟)不是弗洛伊德,那麼他的商業模式也會徹底失靈。」
無法複製,卻可參考
誠如斯言,梅威瑟的商業道路無法複製,可如果有所擷取,還是可以發現許多值得他人參考的地方。
受限於NBA嚴格的制度,勒布朗·詹姆斯現在還無法成為自己的經紀人,但他也已經離開經紀巨鱷CAA,投入發小裡奇·保羅門下,在實際上與自立門戶無異,勒布朗大旗之下,已經有許多年輕潛力股成為該公司客戶。經紀,勢必將成為詹姆斯未來收入的重要組成。
又比如,梅威瑟深諳名人之間的互襯效應。他和賈斯丁·比伯這樣的演藝人多有唱和,比伯也的確經常到場為他捧場,比如與帕奎奧一戰,就在兩位拳手走入通道登場前,比伯還在梅威瑟身邊為他加油鼓勁,這一批名流,會成為下一批的吸引力,梅威瑟的舞臺就這樣被打造成了高階秀場。
梅威瑟在成立自己的公司後,於用人方面不拘一格,公司CEO萊昂納德·伊萊貝是他多年戰友,迄今二人已並肩作戰18年;首席顧問埃爾·海蒙卻是典型的專業人才,畢業於哈佛的海蒙為梅威瑟開拓市場貢獻良多。在這些人的幫助下,梅威瑟在商業談判中變得犀利、強勢且專業,他揮別拳擊迷們鍾愛的HBO,與Showtime展開合作,原因很簡單:Showtime願意付出50%的收益給梅威瑟,而梅威瑟則相信,自己的比賽無論在任何平臺轉播,都可以贏得足夠多的觀眾。這樣的自信,最終幫梅威瑟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2015年,梅威瑟和帕奎奧一戰改寫了付費電視轉播的歷史,雖然單場比賽收視價格高達99美元,但全美國依舊有400萬戶購買觀看了電視直播,這場世紀對決的總收入也因此無限飆高,徹底改寫了拳擊歷史。
對《福布斯》來說,他們將運動員收入簡單地分作比賽收入、商業贊助兩部分,因此梅威瑟的收入經常被他們簡單地歸納為比賽收入,過去幾年,他經常在商業贊助一欄被《福布斯》掛零。可事實上,他的比賽收入背後包含的成分如此複雜,遠遠超過那些掙取工資和獎金的超級巨星們——工資和獎金有定數,比賽販賣的潛力卻是近乎無窮的。
梅威瑟在2015年販賣著一種叫梅威瑟的商品,為此單年度收入3億美元,是《福布斯》體育富豪收入榜的頭名。8年前德拉霍亞示範給他吃的那一口,梅威瑟學會如何吃後足夠吃一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