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仿/山寨」App現象突出
當下,各式各樣的App已成為我們生活、工作等的必需品,據統計,近9億網民中手機上網比例高達99.1%,移動網際網路服務便捷、即時、普惠的特點在App中得到充分體現,用戶每天在各類App上平均花費時長達4.9小時,佔用戶日均上網時長的81.7%。因此,開發、運營App成為很多企業和機構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優先選擇。
但是,一款成熟的App設計、開發、運營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日積月累方可贏得用戶對其品牌的認可,而此時,個別機構、個人卻打起了「模仿、抄襲」的歪心思,短短幾周甚至幾天,就可以開發出一款圖標、外觀、名字與正版App極為相似,憑肉眼很難分辨的「高仿版」「山寨版」,甚至想方設法在常見「應用商店」上線,吸引用戶下載使用。據統計,一款下載量超過1億的App,市場上會出現幾百種各式各樣的「山寨貨」。
「高仿/山寨App」的出現本就是為了最大化獲取利益,除了「蹭熱度」,還存在使用風險,之前的文章中對竊取個人信息、惡意扣費偷流量、網絡釣魚和誘導欺詐等風險進行了介紹,可參考閱讀:個人信息保護實用技巧——識別「山寨App」篇
2
民生領域,非官方App可能存在套取個人信息風險
民生領域關係著廣大群眾衣食住行等根本問題,是檢驗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最重要標尺之一。近年來,涉及社保、治安、交通、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相關領域的社會服務已經都逐步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及上網技能被越來越多民眾所掌握,「一站式購票繳費」、「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一網通辦」等已經成為當下有關部門重點推行的便民措施。然而,當提供社會服務的官方機構開始通過App等方式向大眾提供「便捷」「免費」的服務時,有些「機構和個人」趁機開發出一些「非官方」App,有的甚至通過「高仿/山寨」方式直接欺騙用戶使用,直接盜取用戶個人信息或誘騙用戶轉帳、充值;有的通過扮演「中間人」「代理人」角色,在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同時,掌握了用戶大量個人信息,個別還打起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推送商業廣告、借貸等進行變現的「小算盤」。
近期,就有媒體曝光有網友在使用非官方社保、公積金查詢App後,自己頻繁收到推銷貸款、購房的騷擾電話,還有網友使用「山寨版」12306購票App,在使用搶票功能後被騙取手續費用。總之,雖然不能直接斷定非官方App一定存在問題,但與民生領域官方推出的App相比,非官方的App除了使用個人信息達成相應服務目的外,是否會長期留存收集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怎麼用、用在哪?往往是一個未知數。
因此,如果相關民生領域已經發布了官方版App,建議廣大網友儘可能識別並避免使用「非官方」的App,防止個人信息可能被洩露、濫用。
3
認準常用民生類「官方App」
以下是簡單歸納的一些官方和非官方App的對比,僅供參考:
4
如何判斷App是否為官方出品?
從上圖中的信息不難看出,一般來說,對於政府部門、公共服務機構等發布的App,最主要的是要認準發布單位,如果不是職能部門或下屬機構發布的App,則需要再三查看評論,或者充分試用確保無誤;其次,政府部門、公共服務機構等發布的App名稱簡潔,不夾帶「最新版」「快速版」「優惠版」等誘導性強的用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非官方版本的App可能會採取競價排名、流量引導、虛假刷量等方式,吸引用戶下載使用,政府部門、公共服務機構等發布的App在應用商店、搜尋引擎等的排名中不一定靠前。此外,很多政府部門、公共服務機構只是通過網站提供服務,並沒有發布其官方App,但是,還是出現了一些App打著「權威」「官方」等名義的擦邊球,通過「代理人」方式在App內為用戶提供服務,被很多人誤以為是官方出品並長期使用,因此,查看並認準發布方身份非常關鍵。
不光如此,很多企業發布的App也會被「高仿/山寨」,導致網民遭受「詐騙」「釣魚」,引發財產受損,個人信息洩露等,如何進行分辨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所分析,可參考閱讀:個人信息保護實用技巧——識別「山寨App」篇
5
如何對「高仿/山寨App」進行治理的思考
「高仿/山寨App」為何屢禁不止?
很多網友不止一次問過,既然「高仿/山寨App」可能危害個人利益,又為何屢禁不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做以下探討:
首先,如何界定什麼是「高仿/山寨」一直是個難題。如果是從名稱、功能、圖標、界面、宣傳方式等角度發現App之間是否存在相似性來看,恐怕很難給出一個相對固定的標準,如果從商標、產權等角度去衡量,問題的複雜性可能更高,因為大量App的功能、服務模式等本身就是高度同質化的狀態,即使引發「口水戰」、「打官司」,恐怕也是曠日持久,很難短時間內改變現狀。
其次,應用商店能否進行公正把關同樣是難題。有人說,為什麼應用商店還會允許「高仿/山寨App」上線,其實邏輯很簡單,因為應用商店無法解決好剛才提出的界定「高仿/山寨App」的難題。應用商店會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監管要求,對App進行審核和管理。同時,出於應用商店之間的市場競爭機制,不斷充實、豐富應用市場中App的類型、數量,吸引更多用戶使用往往成為其核心經營思路。一旦從「是否為高仿/山寨」角度進行審核,一則審核機制誰來定,誰來審,其過程很難保證公正性,操作不當很有可能會被淪為競爭對手互相打壓的工具;二則審核等原因是否會導致原有的市場競爭機制被破壞?是否會對鼓勵創新等氛圍和環境造成影響?缺乏了新鮮血液循環,是否會導致應用市場活力、競爭力等下降等都是個未知數,利弊很難評判。
再者,開發「高仿/山寨App」的成本低,其頻繁改頭換面等都加大了對其審核監督的難度和成本,另一方面,部分網民對手機系統、應用商店、常用軟體等的基本情況還不夠了解,不少人對「優惠」「破解」「秒殺」「紅包」等誘導性詞缺乏抵抗力,未做慎重觀察,直接註冊使用,這也間接讓惡意的「高仿/山寨App」有機可趁,趁機牟利。
將個人信息保護的要求作為審核點可能是突破口
從上文分析來看,「高仿/山寨App」有一個普遍的共性問題,就是在其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方面存在問題甚至存在違法違規行為。以此為出發點,假如拋開「高仿/山寨App」的界定等難點問題,從個人信息保護的審核監督角度出發,如果促使存在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的App不會再被用戶下載使用,同樣可以達到防止用戶利益遭受侵害的目的。
然而,如要達成以個人信息保護為審核點避免「高仿/山寨App」被下載使用,則需要執行對數百萬款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動態、全覆蓋式的審核監督。除了依賴專業的檢測評估力量、高效的技術監督手段外,還需要制定相應的審核規則與應用商店等關鍵角色的深度參與,這就有待在持續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治理工作過程中,深入研究和完善相關標準規範、協作程序、技術手段,形成常態化監督管理機制。
對「民生」密切相關App的幾點建議
就當下,如何能進一步引導和保障民眾安心使用與「民生」密切相關的App,有以下建議供參考:
◆一是繼續推進App安全認證相關工作,尤其是重點民生領域App的安全認證,並由應用商店等進行優先展示、推介;
◆二是充分調研有關職能部門發布的民生緊密相關領域已有App情況,由有關官方機構提供專用標識,設置下載專區,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民眾使用;
◆三是持續受理民眾和App運營單位對「高仿/山寨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的舉報,進一步加大對「高仿/山寨App」的曝光和監督管理力度;
◆四是持續開展民眾安全意識宣傳科普活動,強化民眾對「高仿/山寨App」的識別能力,提升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技能。
如發現「山寨/高仿」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可向「App個人信息舉報」公眾號舉報。
6
結語
「高仿/山寨」App一方面在用戶使用時可能帶來安全隱患,另一方面給公平競爭環境、創新活力帶來挑戰,在持續治理完善移動網際網路生態過程中,是始終繞不開的難題之一。移動網際網路的繁榮發展,App數量是一種體現,但App質量更是關鍵,只有App質量過硬、用戶肯定、安全可信,才能湧現出更多真正有競爭力的優秀App,更好地服務於經濟民生。
來源:「 App個人信息舉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