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光列車告別2020,這特殊的一年,每個人都在努力前行!我們身處的這座城,同樣如此。
回望過去的一年,我們會發現,溫暖時刻與我們相伴:這溫暖來自這座英雄的城市,在抗擊疫情中堅韌不拔、闊步前行;這溫暖來自市委、市政府踏踏實實為民解憂、為民辦實事的實際行動,讓市民體會到觸手可及的獲得感;這溫暖也來自全體鄭州人的齊心協力、奮力拼搏,涓涓細流、點點微光,匯聚成磅礴的力量……
校內供餐 「暖胃」又「暖心」
土豆燉肉、西紅柿炒雞蛋、素炒三絲、紫菜蛋花湯.……2021年1月4日,新年開學首日中午,高新區外國語小學校園裡滿是飯菜香,學生們正津津有味享用著熱乎乎的校內午餐。
「好吃,我喜歡學校的飯!」五年級學生陳浩然一邊笑一邊說,「我覺得學校的飯菜比家裡好吃,而且每天都不重樣兒,我一頓能吃兩碗飯!」而在媽媽周敏看來,校內午餐是替家長解決了一個「大麻煩」。周女士說,沒有校內午餐之前,身為雙職工家庭,全靠年邁的爺爺奶奶負責孩子午飯,遇到老人身體不適等特殊狀況,只能憑校外午託救急。自從有了校內午餐,孩子在學校吃得好,吃得放心,又省去來往奔波,簡直把一家人都「解放」了。
眼前這一幕,是如今全市中小學校內供餐的常態。
校內供餐,「暖胃」「暖心」 本報記者 丁友明 攝
在此之前,孩子們的午餐保障曾是困擾不少家庭的麻煩事。為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困難,自2019年9月起,鄭州啟動實施中小學校內供餐服務:10月8日,鄭東新區率先啟動在校午餐供應服務,首批實現了轄區內69所公辦中小學的校內午餐全覆蓋。
隨後,全市中小學校內供餐服務不斷推進,金水區、二七區、經開區、中原區、鄭東新區等各地也相繼啟動新政:2019年11月11日,鄭州市二七區開始試點供餐;12月17日,金水區首家「衛星廚房」在文化綠城小學建成投入使用……經過一年的努力,截至2020年10月底,鄭州市內九區535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已實現午餐供餐工作全覆蓋,在校中小學生近59萬,已為近34萬名有在校就餐需求的學生提供午餐供餐服務。下一階段,我市計劃到2021年6月底實現全市中小學午餐供餐全覆蓋。
「官方帶娃」 市區中小學「全覆蓋」
2021年1月5日16時許,放學鈴聲響起,金水區藝術小學的孩子們並沒有衝出校門,而是紛紛走向運動場、手工室、書法社團等,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後延時服務。
籃球場上,小隊員們活力十足,爭先恐後;田徑場上,有的孩子在奔跑,有的孩子在跳遠;遠遠的,音樂教室飄來合唱團優美的歌聲;戲劇社團裡,「小演員」們的排練一絲不苟;美術社團裡,一張張即將完成的圖畫色彩斑斕……
官方帶娃提升家長、孩子幸福指數 本報記者 丁友明 攝
記者注意到,雖然已是放學時間,但學校每間教室都有老師駐守。據介紹,課後延時服務主體以班級為單位,前半部分由老師指導孩子們完成當天書面作業,後半部分開展包括閱讀、書法、科技探索、藝術素養、創意手工等多種活動。並且,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學校分別開設了國畫、書法、籃球、田徑、舞蹈、合唱、英語戲劇、編程、校園農場等28個社團,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需求。
事實上,為破解中小學生放學早、家長接送難這一難題,2019年起,鄭州市啟動了課後延時服務,開啟了「官方帶娃」惠民新政試點。同年10月,鄭東新區先行先試,率先在69所公辦中小學啟動了課後延時服務工作,隨後,「官方帶娃」新政在全市中小學逐步推廣實施。
2020年8月,為保障新政落實,市政府發布通知,明確要求課後延時服務堅持公益性、服務性原則,實行免費制度。考慮到各地實際,課後服務時間主要指正常上課日的中午和下午課後,下午結束時間原則上為18時左右。截至目前,課後延時服務市區中小學已實現全覆蓋。
受益於此,金水區藝術小學學生家長郝營坦言:「以前放學孩子沒地兒去,只能交給課外班。現在有了課後延時服務,孩子在學校學得好、玩得有意義,家長也不用再趕著提前下班接孩子,幸福指數都提高了不少。」
抗擊疫情,鄭州交出硬核答卷 本報記者 丁友明 攝
萬眾一心 在戰「疫」中凝聚力量
過去這一年,疫情面前,1000萬英雄兒女以實際行動作答:憂患之際,不屈;臨淵之險,不畏;風雨之阻,不懼;直面疾風,直面艱險,直面未知。全市7萬醫護人員始終堅守在一線,為城市築起一道「守護牆」。他們中,更有187名白衣戰士主動請纓援馳武漢上「火線」,用行動展現了鄭州人的勇氣和擔當;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幹部堅守崗位,建築工人晝夜奮戰、與疫情競速……
疫情防控期間,「大玉米」亮起「鄭州加油」「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等字樣,為戰「疫」加油 鄭報全媒體記者 周甬 攝
還有無數鄭州人,他們以每個人的微小善意匯聚起鄭州愛的暖流。3月25日,疫情有所緩解後,42歲的鄭州愛心市民龐長徵逆行而上,在省腫瘤醫院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標誌著我市因疫情暫停的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逐步恢復正常。涓涓細流匯愛成海,2020年,我市共有23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截至目前,我市共計捐獻造血幹細胞315例,連續17年位於全國省會城市之首。
車廂內的「暖流」 讓城市有溫度
「謝謝師傅,溫暖的燈光」。2020年9月17日,在鄭州B13路公交車上發生的一件暖心事,被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報導、轉載、點讚。原來當天傍晚,當B13路公交車長郭建光看到車廂內有名女乘客一直低著頭在寫字,就趕緊把車內的廂燈打開,為這名女乘客提供一些方便。隨後這位乘客向郭建光塞了一張紙條,並再次向他表示感謝後下了車。
其實,每天在鄭州公交上發生的暖心事多不勝數。2021年1月4日17點40分,來自東北黑龍江的一家三口被鄭州公交貼心的服務打動。「我的包落在你們B60路公交車上了,裡面有我們全家的身份信息,最緊要的是孩子的醫療卡……」當聽到這幾位遠道而來的乘客求助時,鄭州公交B60調度室調度員呂廣燕立即行動起來,用不到30分鐘時間,讓來鄭求醫的外地乘客快速找到了遺失物品。
志願者幫助老年人上公交車 郭傑 攝
除了鄭州公交,在鄭州地鐵上一件件暖心故事也在不斷上演。2020年12月16日23時,鄭州地鐵七裡河站值班站長樊留峰發現一名老人在站臺輾轉走動,有些異常。樊留峰立即主動向前詢問,多番溝通後,發現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經過溝通,最後發現老人是鄭州人民醫院住院的病人,因想念家人,自己從醫院出來後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樊留峰迅速與鄭州人民醫院取得聯繫,並通過醫院通知病人家屬前往車站。在等待老人家屬時,樊留峰一直留在老人身邊,陪他聊天,一遍遍安撫:「有我在,請放心。」……冬日嚴寒中,樊留峰用真誠的愛心為老人帶來了如春的溫暖。
據介紹,2020年,鄭州地鐵線網發生的好人好事近3000件,收到感謝信2180件,錦旗45面……一個個暖心的善舉、一句句感動的話語、一幕幕感人的畫面,盡顯鄭州溫暖底色。
本報記者 王紅 張倩 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京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