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本文系作者系列文章「讀通鑑講故事」「禮節篇」中的一篇】
這個故事發生在唐代,主人公是貞觀宰相之一王珪。他跟唐太宗李世民是兒女親家,李世民把三女兒南平公主嫁給了他的兒子王敬直。
□古代的「婦見禮」:從一首著名的唐詩說起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是中唐詩人朱慶餘寫的一首很著名的詩,題名《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平臺提供的正版免費圖片)
這首詩成為佳作享譽古今的主要原因,可用「假託意境」四個字來歸納。詩中,大老爺們朱慶餘將自己設定為一位剛剛結婚的「新婦」,把好友時任水部員外郎張籍拉來做自己的「夫婿」:洞房花燭之夜,因為明日要拜見「舅姑」,也就是公婆,「新婦」朱慶餘早早起床,對鏡梳妝,妝點完畢,柔聲細語地詢問「夫婿」張籍:「你看我這眉毛的深淺描畫得如何呢?」
這位仁兄究竟想幹什麼啊?他要見的「舅姑」又是何人呢?
不賣關子了,因為大家都知曉這是一首「幹謁」詩,在唐代又稱為「行卷」。當時在參加科舉考試的士人中間,流行這樣一種做法,在開考前將自己的詩文寫在捲軸上,呈請在朝的官宦名宿審閱,希望能得到對方的賞識,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以利於金榜題名。
此時的朱慶餘也即將應試,便「假託意境」寫了這首詩,贈給好友張籍。詩中的「舅姑」,暗喻主持考試的官員。
戲曲劇照
這首詩的取意雖系假託,但古代出嫁女於新婚次日早上拜見公婆,卻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婚姻禮俗,被稱為「婦見禮」。古人將公婆稱之為「舅姑」,所以此禮的全稱當為「婦見舅姑禮」。
作為古代婚姻禮儀的一個重要環節,婦見禮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廣泛施行。行此禮的目的和意義在於,它標誌著進入夫家的新婦,自此正式成為夫家的一個成員,並將在日後孝敬長輩,和和美美地過日子。
至於這一禮儀的內容,簡單地描述,就是成婚後的次日早晨,新婦在沐浴之後,由丈夫陪伴,手捧裝有乾果的圓形竹籃(名「笲」),來到堂廳拜見公婆。所選乾果,都帶有吉祥的寓意。
朱慶餘的詩表明,這一禮俗在唐代依然保持。不過,在唐朝初期,有一家子卻屬於例外,這家人便是李唐皇室。
□為了讓南平公主行「婦見禮」,王珪決定找親家李世民談一次
一個由來已久、家家戶戶都在遵循的傳統禮儀,李唐皇室為何視而不見、我行我素呢?難道就因為他是帝王之家嗎?
王珪(影視劇照)
帝王之家存在優越感,肯定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只不過做皇帝的人家,前面多的是,李家人另行其道,又應當有他自己的考量。對於這件事,一般認為,存在以下幾個因素:一是李唐皇室起自關隴,歷史上跟北方遊牧民族的交往比較密切,在風俗習慣方面受其影響。二是在唐朝初期,李唐皇室對山東傳統的世家大族,存有一定隔膜乃至戒備,因此在文化風俗上並不甘心亦趨亦步。
王珪(570-639),字叔玠,祖籍河東祁縣(今山西祁縣)。他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祖父王僧辯南朝時官至梁太尉、尚書令,父親在北朝做過齊樂陵太守。他自己的經歷比較複雜坎坷:入仕隋朝,後來因家族中有人在隋煬帝時捲入謀反案,被迫躲進終南山;唐初出山,又因供職於太子府中,當太子李建成跟弟弟秦王李世民關係惡化時,唐高祖李淵認為王珪負有責任,將他流放。李世民即位後,將王珪召回,先是任命為諫議大夫,後又升任侍中,成為宰相。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作為一個有著前太子背景的人,王珪能夠入閣拜相,既是李世民的開明大度,也由於他確實能幹。李世民曾讓王珪做一個自我評價,他回答說,自己在激濁揚清、疾惡好善方面,做得算是比較好的。對此,李世民予以高度贊同。
王珪的確是這樣一個人。一想到南平公主嫁到他們老王家,不行婦見之禮,於家有失長幼尊卑的天倫,於國不合禮制,他心裡就覺得很不妥當。
按照李唐王朝定下的規矩,公主在出嫁之前,皇室都要為她們營建宅第,而不會像尋常人家那樣,嫁入夫家從夫而居。如此一來,兒子今後為了求官,自然要跟老丈人家打得火熱,傲慢的公主無事則不會登家門,那老王家豈不是白養了一個兒子?後面的這一層意思,只是筆者的想像,王珪有沒有「反酸」,不得而知。
王珪越琢磨越覺得這不是一件小事,經過一番思慮,他決定去找親家李世民談一次。
王珪墓碑
這天,王珪前來面見李世民,說明來意後,他向李世民解釋道:「《禮》有婦見舅姑之儀,但近代風俗弊薄,公主下嫁,這一禮儀被廢棄。主上聖明,什麼事情都是遵循法制,我打算接受公主的謁見,並非為了個人的榮耀,而是想成全國家之美。」
聽了王珪的奏報,李世民很高興,當即拍板,女兒南平公主在出嫁時,也需要行婦見之禮。
於是,在成婚後的次日一早,南平公主便在夫君王敬直的陪同下,前來向公婆行禮。此時,王珪和妻子正位而坐,南平公主則親自執笲,行盥饋之禮,禮成而退。
由於王珪的堅持,唐朝公主下嫁,恢復了行婦見之禮。此事一時成為美談。
然而,到了後來,圍繞公主下嫁是否要行禮這件事,又曾幾度出現反覆。還有,王敬直後來由於捲入了所謂廢太子承乾謀反一案,被謫貶到嶺南,南平公主因此改嫁。這些都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