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河北那個所謂的武植的古墓並不是1996年發現的,而是1996年重建的。
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葛仙莊鎮武家那村,一個叫武雙福的老人表示自己是武大郎的24世孫,而武大郎的墓已經於1946年被挖了,裡面的陪葬品,也被村裡拿走去解決饑荒了。
所以一直到1992年,自稱武大郎的25代孫的武書常做了村幹部,才開始尋找此前的武大郎的棺木,打算重新安葬。結果找到的是一個鐵索纏繞的楠木棺材。也就是說這個品級檔次真的不是一個普通的賣炊餅的小市民可以承擔得起的。
1996年,在縣裡的支持下,重建了武大郎的墳塋、牌樓、祠堂。那篇著名的墓志銘是當時縣裡主要領導要求時任縣文聯主席的許超起草,時任縣教委的王勝書寫的。現在能看到的那個隸書「武植墓」的三個大字是當時縣文化館王慶昌寫的。墓志銘如下: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這段話的意思是,武大郎的本名叫武植,是商朝武丁的後人,父親死的早,所以小時候家裡比較窮,但是肯讀書好武藝,到了中年中了進士,做了七品縣令,做官很清廉,受百姓愛戴。老婆潘氏也是名門淑媛,兩口子相敬如賓,關係很好。但是被人無端污衊,留下了「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現在正本清源,告訴後人,以慰武大郎。
但實際上,武植是不是施耐庵筆下的武大郎,這裡缺乏一個具體佐證,還有邏輯漏洞。
那就是無論《清河縣誌》、《陽穀縣誌》還有相關的史料上沒有查到武植的履歷。而根據原來的武植墓遺留的證據,武植是永樂年間從洪桐大槐樹遷徙到清河縣孔宋莊的,但永樂年間官員名錄裡也沒有武植這個人。所以武植肯定是有錢人,但是肯定不是明朝的官員。
武植是永樂年間的人,而施耐庵是洪武年間成書。施耐庵成書在前,武植被汙事件在後。後發生的事情不可能先被人獲知。
但是網絡流行的故事那版本就多了,更是有一篇故事會性質的,解決了武植被污衊的邏輯。
武植好友黃堂,在武植落魄的時候,曾經幫助過武植,武植做官後,黃堂落魄,家中屋子被焚,找武植幫忙,武植不冷不熱,使得黃堂心中不滿,於是造謠武植之婦潘金蓮。結果回家才發現武植已經幫他修好了房子,心中頓悔,可是這個謠已經造了,無法收回。已經被施耐庵抄到了《水滸傳》中。
其實,黃堂者,荒唐也。這比施耐庵的故事更是一個故事。不過講故事,還會有圓故事的。
此事立刻得到了自稱施耐庵後人的施勝辰的回應。施勝辰是河北省廣宗縣文化館副研究員畫家,他不但繪製了武大郎和潘金蓮的畫像,還題詩道歉。這事就演變成為了施耐庵後人給武大郎後人道歉的故事。
杜撰水滸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百年,累世因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武氏祠堂斷公案,施姓欠帳施姓還。"——武大郎畫像配詩
"餘曾敬繪武潘正傳十六幅,端懸於武氏祠壁為其平反冤假錯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滸傳中潑汙之過,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餘今重塑武潘正容,還其本來面目,願乞武潘在天之靈寬恕,施氏焚香再拜。"——潘金蓮畫像配詩
其實對於《水滸傳》的作者,學界也一直未有最終定論,現在標註為施耐庵和羅貫中。也有學者考究,施耐庵可能只是一個化名。施耐庵者,實乃俺也。
武植這個人是否真的是被汙名化,尚需認證,但是武植墓現已列入河北省清河縣文化景點之一。
——炒米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