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滸傳寫盡好漢俠客,從此有了梁山好漢的義薄雲天,除了描寫以宋江為首的好漢仗義疏財、扶危濟困外,還有一些人物作為配角陪襯小說裡面的主角,起了很大膽作用。
這裡面最有名的就是好漢武松的哥嫂武大郎和潘金蓮二人,一個是相貌奇醜無比,身材矮小,被人譏諷為三寸釘,一個是花容月貌,嬌柔無比,水性楊花的蕩婦形象。
武大郎潘金蓮夫妻二人到底是什麼人,難道真的是像施耐庵說的那樣,一個是醜男,一個是淫婦嗎?誰能料到一個古墓的出土徹底顛覆了水滸傳中武大郎潘金蓮的形象。
河北省清河縣城東四公裡有個村子叫武家那,這裡有一座武大郎的墓葬,因為水滸傳對武大郎夫妻的描寫,讓世代居住在此村的武氏後人大傷顏面,誰願意承認是武大郎的後代呢?
為了了解真正的武大郎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墓穴呈圓井型結構,是座懸棺墓,未發現遺物尚存。為緬懷先祖,武氏族人又對武大郎墓修葺一新,並於1996年,籌資修建穿廳、展室、圍牆、大門、甬道,並修了祠堂。
祠堂裡掛有 潘金蓮的畫像,附文曰:「某年,大比武植金榜題名,黃金莊潘氏大家閨秀潘金蓮,適配武植。武植深得地方百姓愛戴。而夫人潘氏,夫唱婦隨,紡花織布,又常將為官務要勤廉之語,念於夫婿耳邊。」武雙福老人說,潘金蓮實為清河縣黃金莊人氏,而是一位識文斷字的名門淑媛,一名大家閨秀。當時,她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毅然嫁了家境貧寒的武植(當時武植還沒有中狀元),夫唱婦隨,安居樂業。
據從挖出的武植骨齡推算,武植的體高最少在一米八以上,根據墓志銘和挖掘的歷史資料,武氏後人為先祖武植樹碑立傳如下:
武公名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人,搬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喪父與母祖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 ,中年中進士,官拜七品,與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曆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侑葺墓室清淙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那麼武植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據家譜和祠堂及墓志銘記載,武植是河北清河縣人氏,幼年喪父,和母親一起生活,中年考中進士,後任陽穀縣知縣,在陽穀為官期間官聲頗佳,他不徇私情,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鞭撻惡醜勢力,同情扶攜弱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受到了當地百姓的高度讚譽 ,其妻金蓮為名門閨秀,賢淑端莊,知情達理,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幸福恩愛,被當地傳為一段佳話。
如此模範夫妻,為何在《水滸傳》中被寫成醜夫浪妻的形象呢?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原來武植有一少年同窗黃堂,兩人讀書期間感情深厚,武植做官期間,黃堂科考卻名落孫山,又逢家庭諸多變故,到了貧困潦倒的地步,這時他想到了昔日同窗武植,想得到他的接濟。
黃堂去找武植借錢度日,沒想到一連十幾天他都沒有見面,因為這時武植好像在帶人興修水利,黃堂很生氣,認為武植一做官就忘了故人,他很生氣地往回走,在回家的路上,為了傾瀉他的私憤,他就一路胡描亂寫,編造了污衊武植夫婦的謠言,人們看了沿途這些到處寫的污衊話語後,一時信以為真,爭相傳播,鬧的滿城風雨。
這些流言蜚語恰恰讓施耐庵聽到了,也看到了,就把這些傳言寫進水滸傳,武大郎成了武松的哥哥,潘金蓮成了武松的嫂子,水滸傳成書後,傳播很快,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一部著名小說,為此武植和潘金蓮的形象就成了水滸傳中的不良形象。
黃堂回家後,發現院裡建起很闊氣的宅屋,他很吃驚,其妻說是武植派人修的,黃堂一時悔恨交加,趕緊去沿途剷除那些他寫的謠言,可是已經晚了,施耐庵早已寫進書了。
俗話說得好,只有歷史才能還原一個事件及一個人物的本來面目,武植墓的挖掘,還原了人物的真實面目,為武大郎和潘金蓮徹底平反,但由於水滸傳影響力的根深蒂固,好多人還是不知道這件事,請大家多加宣傳,尊重歷史,還原歷史。
期待一部描寫真正的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影視劇面世,對展示武植夫妻真正的正面形象無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