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賞石,王莉茗老師可是長沙圈內有名的「石痴」。他獨愛石頭,將石頭玩成奇石,玩成石道,玩出石文化,用情感和意境把石頭玩活了。與其他玩收藏的人不同,他玩石主要是靠自己撿,到江河岸邊尋找造型圖案奇特的文化石,不花錢,與自然對話,玩的是悟性,玩的是快樂。他這一玩就玩了十多年,玩成了頗具名氣的「知石份子」,更是玩出了一座私人「奇石收藏館」!
■ 寒露過後,長沙城的空氣裡滿是桂花香甜的味道,隨風而來陣陣的幽香,為質地硬朗的金秋平添了一股柔軟蘊藉之氣。穿過喧囂的鬧市,來到長沙東郊馬坡嶺附近,王老師用十多年撿回的「奇石收藏館」,就隱匿於一個小區樓房下不起眼的車庫裡。
■ 推開車庫的門,帶著探秘的心情步入館內。悠揚的梵音,繚繞的檀香,館內沉澱著一股幽然的氣息。抬眼望去,木架上,柜子裡,牆角邊,儘是精美石頭的身影。有質地細膩似玉通透的,有素雅清致溫潤人心的,有紋理鮮明色彩斑斕的,還有靈動逸致如潑墨山水的.....
■ 在「奇石收藏館」裡,滿眼都是造型和圖案令人稱奇的石頭,那栩栩如生的「毛主席的頭像」、「鄧小平的頭像」、「劍客」、「壽字」等純天然鵝卵石,不免讓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一顆顆質樸的石頭,刻畫得如此惟妙惟肖。
■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一顆顆精美的石頭,都是王老師從山川河湖邊撿回來的。沒有粉飾,沒有雕琢,有的只是天然的本真。它們就這樣靜靜地陳列在館裡,向每一位來者展示著大自然億萬年滄桑沉澱的美麗。
■ 談及與石頭的結緣,王老師說源於十多年前一次偶遇。12年前,王老師從長沙一個花鳥市場外經過,看到一個店家門外堆了一大堆不甚值錢的石頭,有塊石頭不經意跳入他的眼中,造型很是奇特,本著好玩心便將其帶回了家。回家後仔細把玩才發現,石頭表面上凹凹凸凸紋樣很像錘子和鐮刀交叉的黨徽。對於黨徽的自然天成,王老師很是驚嘆,自那以後他留了一份心給奇石,開始了與石糾纏的一生。
■ 大多數工作之餘,王老師都會到長沙的溈水河畔去走走看看,找尋奇石。溈水河畔那些經過億萬年河水衝刷出來的「黑底金紋」和「黑底銀紋」鵝卵石,令他格外喜歡。「這或許與我個人性格有關吧!我自己比較喜歡沉穩明快,黑白分明的東西。」王老師笑著向我們說道。
■ 每一塊石頭王老師都視如珍寶,悉心呵護。石頭撿回後,他都會將其清洗,消毒,抹油,還專門為它們「量身定做」了精緻的木底座,並為每一塊石頭都取了貼切的名字。那些撿回的石頭亦是被歸為人生百態、奇石字典、山水情懷、動物世界、哲理小品等五大類別,一一細心收藏起來。
■ 王老師說一開始玩石頭,純粹是因為好玩,撿了三年多的石頭,才找到玩石的靈魂。「一次一個農家老太太說撿了那麼多的石頭,要做多少個揖。這句話讓我明白玩任何東西,都要找到玩的靈魂,撿石的靈魂便是對自然對美對生命的敬重。」在那之後,王老師每撿一回石頭便會對大自然深鞠一躬,以表達一份自己對大自然的虔誠。
■ 正是那一份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虔誠,給王老師的藏石路平添了無數的歡樂。在一次覓石中,他遇見一個留白的石頭,內心一陣歡喜。「石頭只有一個人物的輪廓,沒有五官,它反映了大自然的智慧和留白的藝術。我當時撿那個石頭,真向大自然深深鞠了一躬,感謝它把我心裡的想法表達出來了。」說起那塊留白石的故事,王老師激動不已。
■ 覓石過程裡,每一次巧遇會讓王老師欣喜萬分,可每一次險遇亦是讓他心悸不已。一次他在石門縣一個河灘上撿石頭,河道上遊不遠處是一個電站的大壩。突然,大壩那邊傳來警報器尖利的蜂鳴聲,但他沒在意,繼續埋頭在河灘上搜尋。直到一個當地農民一邊跑過來一邊大喊,他才明白警報拉響是大壩即將放水的信號。他剛爬上河岸,河水就開始猛烈地上漲,讓他驚出一身冷汗。
■ 各種驚險他還經歷過多次,然而這些險遇不但沒有打消他對石頭的痴迷,反倒讓他對石頭的愛戀,愈發不可收拾。從此,深山老林裡、小溪河旁邊,到處都能看到王老師覓石的身影。不計其數的奇石也慢慢從大自然裡走來,在他的奇石館裡「安營紮寨 」。
■ 對於為什麼會選擇純天然的奇石收藏,王老師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在他看來,現在社會本真很重要。「天意不可複製,而人為卻可以,奇石就是「值在天然,價在人意」」,對於奇石的價值,王老師看得很是通透。
■ 因為看得透徹,所以王老師比起旁人來說,更為知曉收藏奇石的意義。「比起收藏玉石那些價值稀缺的藏石,這些造型獨特的普通石頭,更能夠承載我的內心世界,寄予我的情感,啟發我的感悟和思考,這些奇石成為我的載體,可以詮釋我的所思所想。」
■ 古代人們最愛寄情於山水,而如今王老師則喜寄情於石頭。他說,石頭裡有他的感情,有他自己的靈魂和心血。因而,他藏石不是為了收藏而收藏,更不是為了升值而收藏。他更多的是在愛石中修行,積生命之德,積智慧之德,積文化藝術之德,積緣分之德。「我這就是『愛石積德,以石立志』」。談及石頭,王老師那歡樂之情,溢於言表。
■ 「黃金有價石無價」,王老師也因愛石藏石在圈中聲名鵲起。在他看來,山河藏於石,人意蘊石中,石本無意,造勢在人,勢在人為,以心連石,石能通人,石隨人意,石如其人,這就是石文化。而石文化的精髓所在,它能滿足你情感的需求,靈魂的需求,思想的需求。在愛石中修行的王老師,亦是悟出深邃的石文化。
■ 十多年的撿石時光,帶給王老師最深的感悟是人要敬重自然,敬重平凡,敬重生命。「去敬重那些被人們忽略的、淡忘的東西,你會收穫很多。」他還說,玩石讓其最受益的是靈魂有了棲息地,那樣他能夠氣定神怡、心平氣和的去迎接每一縷晨曦的到來。
■ 很多時候玩石頭,是玩一種靈魂,一種精神,一種意志和意念。王老師收藏那麼多奇石,沒賺一分錢,甚至還自費建了一個「湖南奇石網」的公益網站,運營維護了十多年,只為和大家一起發現、分享大自然的美,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大自然賜予人類獨一無二的藝術絕品和絕無僅有的天然文物古董——奇石。
■ 就像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中寫的那樣,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能給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給善良者以歡樂......王老師說,收藏分享奇石就是想喚醒人們發現身邊的美,找尋自己身邊的美,珍惜身邊的美,想著讓更多的人去發現大自然億萬年滄海沉澱下的文化,讓心走進原生態,讓情融入自然中。
■ 愛石、覓石、戀石、藏石貫穿著「知石份子」王老師的一生。我想人間最韻味的,就是王老師這般清淡的歡愉,用質樸之心,發現樸素的美麗。亦如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樸素,原來最有力量,最本質,最持久。
攝影|老茂 採寫|陳燕
王莉茗
奇石收藏愛好者
當過知青,下過鄉;當過兵,打過仗,立過戰功;當過記者,獲過獎;當過公僕,做過服務員;先後編輯出版了《創立共和國功臣》一書和《91『湖南抗災救災紀實》畫冊。86年《瀟湘兒女在法卡》的報導榮獲湖南省好新聞評選一等獎,96年抗洪救災被省政府記一等功。現致力踏石留印、自然傳奇、愛石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