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支紀年法,也就是以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照一定規則依次組合,每一組幹支代表一個周年,並且每個周年中的每月、每日都以此規則用某組幹支來表示。人們把這套用幹支來標註年月日的曆法稱為幹支紀年法。例如今天是2020年12月16日,幹支紀年法就是把這一天標註為庚子年戊子月癸巳日。
因為幹支紀年法的連續性與周而復始的特性,它能以本年為基準向前或向後無限推演下去,因而以幹支紀年的曆書也叫萬年曆。幹支紀年法傳說起於黃帝時期,但到漢朝才形成完善的體系,它對連續記錄華夏文明和中華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並且以它為載體,陰陽五行學、易學、玄學以及中醫理論得以廣泛的實踐、應用和流傳。
那麼,幹支紀年法是怎樣推演的呢?首先,我們把十天幹裡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中的第一個「甲」字與12地支裡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第一個「子」字組合成甲子為第一組,乙丑為第二組,丙寅為第三組!……依次類推,當排到癸酉而天幹用完時,再從天幹排頭的「甲」字開頭與剩下的地支「戍」組成甲戍、乙亥、丙子、丁丑…… 當我們最後排到癸亥時,剛好60組,如果再繼續往下排,就會發現,以後的幹支與前面的依次重複,也就是說,天幹地支的組合,剛好60組,所以也叫60甲子。
按古人陰陽五行學的理論,十天幹和12地支的每一個字即為一個符號,代表天地間22個不同的能量場,經過他們的複雜推演和無數的實踐,發現它對世間人事有相當的預知作用,在這個基礎上,經過多年的演變,逐漸產生了流派眾多的易學和玄學體系。從這一點來看,幹支紀年法真是一部奇妙的曆法!
幹支紀年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為它感到自豪。